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19-02-22王梓桐
□王梓桐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经济新常态下,各省、市、地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针对扶贫工作的薄弱点,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使得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6 000万人口实现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4%。据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来看,我国脱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
贵州省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问题复杂、贫困程度严重,已成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下,贵州省多管齐下,各种扶贫路径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并存的情况下,如果能将二者紧密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效精准扶贫模式,将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经济腾飞助力强心。
1 贵州省扶贫现状
1.1 贫困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贫困发生率高达7.75%,贫困人口不论数量还是比重都居全国前列。2018年贵州政府和各界力量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成功减少扶贫人口148万,将贫困发生率降至4.3%。但相比于全国3.1%的平均贫困发生率,贵州省的贫困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
1.2 贫困区域广且分布不均衡
从地形上来看,贵州省主要由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组成,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贵州省面积的92.5%,而贵州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山区,由此决定了贵州省的贫困区域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另外,贵州省有36个民族自治贫困县,其中有27个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而贫困村的分布受制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同样有较明显的差异,显示出贵州省贫困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2]。
1.3 贫困程度较深
受制于贵州省多山地丘陵、少平原盆地的地形特点,可供种植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土地面积稀少,同时,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发展极其缓慢。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贵州省占了3个,分别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区,全省86.3%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这些区域,足以证明贵州省的贫困程度较深。
2 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扶贫项目重复率高,缺乏创新
近几年,贵州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旅游扶贫来助推脱贫工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景区建设存在相似雷同的特点,体现不出景区的特色,创新力度不足,导致贵州省旅游资源和扶贫资金的浪费。可见在前期规划和考察的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业要求,导致贵州省旅游扶贫效率低下,脱贫工作开展缓慢[3]。
2.2 旅游扶贫针对性弱,缺乏监管
贵州省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古迹的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些开发商将旅游扶贫变性为单纯的旅游开发,利用国家在旅游扶贫方面的特殊优待政策,将私人经济利益摆在了第一位。甚至有些开发商,并没有将旅游产业所得收益惠及所属地区的贫困人群,极大地削弱了国家政策中旅游扶贫的针对性,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缺乏监管、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弊端。
2.3 旅游扶贫“虎头蛇尾”,过于重视政绩
众所周知,贵州省扶贫任务艰巨,想要在计划日期内完成国家规定的目标,需要贵州政府和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旅游扶贫作为国家宏观的方针政策,从立项、审批到实施均由政府主导。在脱贫日期逐渐临近、脱贫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些政府官员急于完成目标,过分追求政绩,在前期调查不严谨、规划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去。在项目数量增加、资金投入增加、政绩增加的同时,造成旅游扶贫的质量下降、资源利用率下降、人们的满意程度下降。这些只顾前期投入,忽视后期监管的旅游扶贫项目,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4 金融扶贫放贷率低、顾虑多
贵州省地理条件特殊,贫困人口的分布集中在山区。但由于建设成本高,贫困人群贷款数额较小,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对贫困人群贷款。此外,由于贵州省贫困人群贷款的使用多用于农业,极易受天气、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收入不稳定,无法偿还贷款的概率较高。还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低、个人素质较差的人群,不愿意主动偿还贷款,认为那是国家无偿发放给他们的救济金,增加了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风险成本。
2.5 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不足
贵州省虽然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区域广泛,但也有一部分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因此,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吸引了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目光,因其利润空间大、发展速度快,绝大部分的资金被投入到此类地区中,以至于无法满足贵州省急需资金贫困地区的需求,导致旅游扶贫地区融资市场需求失衡,使贫困地区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同时,一些既定的旅游扶贫项目得不到资金注入,无法及时开工,造成了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整个贵州省脱贫工作的开展。
3 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融合路径
3.1 减少金融机构与旅游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地方政府可将该地区的旅游融资信息统一汇总,通过开会审议、网上投票等方式甄选出切实可行、前景广阔的优秀融资项目,并在社会广泛公布。同时联络当地金融机构,与其开展合作,将甄选结果交给金融机构审核,金融机构依据筛选系统,对入选的项目进行贷款,实现金融机构与融资项目的直接对接,以此来缩短小型融资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深层次地结合。
3.2 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数量,优化服务
针对金融机构服务终端布局在旅游山区成本高的问题,当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服务链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延伸,在保证其服务水准的情况下,增加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提高金融网点在旅游区的知名度,既增加金融机构的收益,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方便满足旅游融资人群的贷款办理需求,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时间成本。
3.3 提供多种方式为旅游融资担保
当前,金融机构不愿进入旅游扶贫区域进行网点布局,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成本,其二是风险。在风险这方面,旅游融资项目一般规模较小,方案不够成熟,能否按期还款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顾虑。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进行旅游融资积极性的同时,尽量消除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担忧。大力发展政府担保、集体经济担保、专业担保等各种担保形式,助力金融扶贫与旅游扶贫的融合,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3.4 提高旅游扶贫地区人口整体素质
贵州省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在贫困人口知识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也有较大欠缺。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旅游扶贫地区人口的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让人们了解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也让人们有能力、有信心去参与到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中去,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扶贫政策。同时,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仅会提高旅游融资项目的成功率,还会减少金融系统赖账、坏账的数量,为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相互配合搭建桥梁。
3.5 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国家为金融扶贫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调动了许多社会力量。如何让政策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让专项资金实现最大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监管力度和监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旅游产业开发商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非法谋取私利,使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成果不能惠及贫困人群。因此,政府要制定严密完善的计划,建立合理的监督体系,将每一个旅游扶贫项目都纳入监管范围,确保金融系统支持旅游扶贫的每一分钱都在政府和人民的监管之下。
4 结束语
贵州省作为贫困情况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通过国家和贵州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贵州省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旅游扶贫和金融扶贫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希望通过对两种扶贫模式融合路径的探究,能够找到适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方式,加速贵州省脱贫工作的步伐,同时也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