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需求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体会
——以蚌埠医学院为例

2019-02-22付应霄刘长青汤必奎廖亚平黄银久梁猛吴守伟韩力陈昌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生物专业

付应霄,刘长青,汤必奎,廖亚平,黄银久,梁猛,吴守伟,韩力,陈昌杰

(蚌埠医学院 生物科学系,安徽 蚌埠 233000)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更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关系民众生活各领域的专业,主要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能源与生物催化等领域,现已经成为本世纪初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1].《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生物产业,狠抓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2].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稀缺,严重阻碍了相关行业的迅速崛起,因此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才倍受用人单位青睐.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生物制药、生物制品、生物保健品、生物制剂等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更加普遍.对既具有医学基础背景,又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发的应用研究型医学生物技术高级复合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自20世纪末开始,国内很多高校都陆续增设了生物技术专业,但办学层次和水平差异明显,此外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分析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成为了上述差距产生的主因.事实证明,为实现国际一体化,使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具备国际趋势和中国特色,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教育体系,处理好学科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势在必行[3-8].

应我校第十一五、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要求,为拓宽办学途径,培养具有医学背景与生物学技术的“理医融合”交叉人才,2003年开始招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安徽省首个在医学院校成立的生物科学专业.历经十余年建设,我系在学科建设、软硬件建设、本科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近年来,在生物科学专业积淀基础上,本系新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开设,进一步提升了生物学学科建设水平,并有效支撑了我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发展.

至今,我系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即将毕业,在经历一轮实践之后,系部将要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改革.本文对将已有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完善建议.

1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措施: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又熟悉医学基本知识的生物医学复合型人才.所培养人才主要输送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生物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教学、应用型研究工作、或参与生物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

为贯彻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系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了“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培养计划”.注重生物学与医学学科融合,综合课程的设置、实验课程体制改革,科研促进教学,强化并拓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随着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在已有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以显著体现.依托医学院校医学课程资源优势,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及时调整医学相关课程和讲授学时.聚焦生物学和医学学科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巩固重点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确立各门课程教学时间和教学力量的合理分配,增设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实现本专业核心课程省级精品化.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将单一的必修课模式调整为必修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减少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确保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增进现代生物探索性实验的科学性,扩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覆盖面,形成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分层次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从而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操作技能.在校内率先启用学分制,使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科学、合理.

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内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普遍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在部分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等生物技术停招、限招等不利氛围下,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源质量略有降低,在校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解决建议: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我系应对全国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农业院校与医学院校开设生物类专业现状及招生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并与用人单位展开深入交流.应进一步把医学课程与生物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生物学与医学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应进一步明确医学院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需着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生物医学人才.

2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措施: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要教学环节.本系一贯重视教学基地建设,竭尽所能争取条件,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构建高水平实习平台.现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31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保障了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注重对现有实习基地加强教学管理,精心遴选优秀带教老师,并逐步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进行.参与制定了《蚌埠医学院实习管理手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及教师带教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价.此外,制定《高水平生物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评价及建设原则》,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通过调研企业综合实力,力争平均每年新增2-3个实习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到现有实习基地,如医学相关高校及科研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科研中心/中心实验室、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物医药制剂公司等单位进行见习锻炼.并实现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开发.

存在问题: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然而,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另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指导与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目前尚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价管理体系.

解决建议: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管理;继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针对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实习基地规模、科研条件、师资队伍层次、项目经费、等情况.掌握学生在实习基地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状况.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良好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3 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具体措施: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系“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 2005 年,为校、系两级管理实验室,2015 年获批安徽省省级试验示范实训中心.依据生物学科进展前沿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确立以更新实验内容、补充仪器设备、优化育人环境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综合性、先进性实验技能训练,使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该中心负责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等各专业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该中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学课程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各类实验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实验物资和仪器设备的集中采购以及实验教师的统一调配与考核.实验中心下设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等学科实验室,同时还设置了与教学相关的细胞培养室、细菌室、图像分析室、染色体研究室等,实验室使用面积达1500 m2;近年逐步配备了ECM2001 细胞融合仪、尼康 TE2000E 全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奥林巴斯显微操作系统、奥林巴斯荧光倒置和正置显微镜及图像微机采集系统、ABI公司Q6 Flex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满足了教学与科研需求.所有仪器均对教师与本科生全天候开放.

存在问题:尽管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而且各种专项本科教学研究经费每年都有增加,但随着近年来生物科学系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院开设实验课程,所以实验教学资源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室空间严重不足,实验室与仪器设备均超负荷运转.

解决建议:建议学校在校级层面考虑,与其他系部实验室共享.学校下拨的本科教学常规经费确略显不足,如每次实验消耗大量的试剂及用具,随着实验成本的不断提高,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系部为保证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向学校争取,并通过其他渠道申请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补充,另外将加强试验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的管理,向全校开放,增加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具体措施:系部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培养过程、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教师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标准体系.成立了由系部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队伍.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系统则是监控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保证.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试卷命题与评阅检查制度、考试巡考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制度、实习实训检查制度、学生学习预警制度、年度教学质量测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学生导师指导制度、教学能力人人过关制度、新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制度等.由高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该课程的改革全面负责.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全程跟踪体系.通过学生网络评教、教学督导和校系领导听课评价以及教师自评等方式监控所有教学活动的进行.建立学生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由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共为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查新、开题、实施及论文的撰写.建立“四个到位的保障体系: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到位、投入到位、激励到位、监督到位”,为学生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优秀的成才环境.

存在问题:教学质量反馈信息的利用率偏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完成率、优秀率还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尚未完全达到学校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

解决建议:积极掌握和利用教学质量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是系部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年度教学考核、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认定时应向本科教学倾斜,使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本科教学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下深功夫,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创新意识,以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提升就业质量与继续深造学生比例.

5 施行本科生导师制

具体措施:师生关系是高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大学老师课外与学生交流机会较少,为加强教师对学生专业思想、学习、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从 2015 年起,我系在生物技术专业开始推行全程专业导师制,即从入学后就进入专业导师团队,参与导师科研;在就业和考研方面指导和培训,鼓励本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在考研课程、报考学校和专业方面提供指导.

存在问题:师生比较低,笔者作为第一届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目前带教10人.高校教师不但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从事科研等其它多项工作,使得这些教师难以完全落实本科生导师职责;导师指导方向存在局限性,制度实施过程中,导师基本上只是发挥了科研指导的作用.

解决建议:采用开放式导师,导师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导师制运行,短期内难以解决.建议盘活校内的教师资源,拓展校外教师资源,同时可考虑尚有带教精力的离退休教师,以及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导师,以协助教师导师完成各种工作.完善导师制与辅导员制并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

6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具体措施: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科学人才梯队配置、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本系师资队伍建设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之路.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引进博士,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通过内培外引,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初见成效.

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同时亦使得学生切实接受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围绕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人由教学名师担任,课程负责人由骨干教师担任,不同职称教师作为教学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系部或教研室将指派 1-2 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锤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存在问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具有医学背景、国外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还相对比较低,缺乏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学校设置了高水平科研人员引进计划,但没有引进高水平教学人才计划,所以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与高水平教学型人才队伍.

解决建议:以全面提高教学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教学及科研的“双优型教师”为根本目标,坚持通过引进、深造、进修等手段,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构成.重点引进或培养高水平博士,改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力争博士人才的比例达 50%以上,正高级(教授)职称比例达30%.强化师资梯队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进缺乏医学背景的教师,在入职前两年选修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积极推进团队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专家为学术带头人,以教授为中坚力量,学科、学历、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学术造诣较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未来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梯队,特别注重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的培养.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加强合作,为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奠定基础,根据学科发展优势,积极培养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通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更好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修养、良好的身心和专业素质;掌握现代生物学与医学基本知识;具备系统的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生物专业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第12话 完美生物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