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SWOT-PEST模型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9-02-22孙金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皖江体育产业体育

孙金晖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公共部,安徽 六安 237006)

皖江,主要由芜湖、安庆、巢湖等城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与金安区组成,一共有59个区、县、市.其城市带则是中部区域开发战略的首要开发项目,作为泛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构成部分,在中西部落实产业迁移工作中占据核心战略地位[1][2].国家也对此下发了诸多文件与政策,这代表着安徽省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迁移示范区的建设已被列进我国发展战略之内.这些政策中明确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确定了皖江所要达成的发展战略五大目标.对于公共服务日渐优化此目标而言,侧重提出了体育等一些社会事业要提高发展速度,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也要显著提升.不难发现,在皖江带承接产业迁移进程中,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愈发重要,这其中当然包括体育产业[3].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皖江城市的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农村乡镇体育参与状况及体育健身娱乐业等进行了有关探究,随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7].但通过搜集的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研究,尤其是整体性研究还不深入.为了使皖江城市带更好地承接体育产业转移,促进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运用SWOT-PEST整体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进行了专题探讨.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SWOT模型剖析法

此种方法又叫做态势剖析法,具体是指一种可以站在客观角度来全方位剖析与探究一个单位实际状况的方法.其中S表示优势(Strength),W表示劣势(Weakness),两者均属于内部因素;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挑战),二者均是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其中机会和优势属于有利竞争因素,劣势和挑战属于不利因素[8].

1.2 PEST 模型分析法

PEST 模型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其中P代表Political ( 政治的),E代表Economical ( 经济的),S代表Social ( 社会的),T代表Technical( 技术的)[9].

目前SWOT-PEST模型的应用已经由经济领域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这其中也包括体育领域.尤其是在体育产业相关的研究中,该模型愈来愈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运用[10-11].

1.3 体育产业

目前国内对体育产业的分类基本上逐渐定位为服务业,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体育服务或与其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具体包含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以及培训等[12].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SWOT-PEST模型分析

SWOT- PEST模型分析法一般从优势与劣势(内部因素)和机会与威胁(外部因素)4个方面进行分析,这4个方面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角度进行具体探讨.

2.1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优势

皖江城市带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区位优势明显.

2.1.1 劳动力及天然资源丰富

众所周知,安徽省是劳务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省.皖江城市带所占土地面积7.6万km2,人口305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富余的劳动力有助于承接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产品加工业的转移.在人力成本方面,皖江城市带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一百余所,省会合肥拥有一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因此,皖江城市带有能力根据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需要提供一批专业性科技人才.为此城市带劳动力素养供应了一个有效保障,为承接产业迁移与产业构造更新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持.在商务成本方面,皖江城市带不仅能够提供较好投资环境,还能保证较低的商务成本.

另外,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较多.以马鞍山、铜陵为首的城市多年来始终被评定为我国最佳旅游城市;首批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选定的96个体育小镇示范性试点的六安悠然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天堂寨大象传统运动养生小镇;歙县、安庆、绩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还拥有雄奇灵秀的“古南岳”天柱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齐云山、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风景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拥有黄山西递、宏村两处世界遗产;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天然的资源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黄山不在皖江城市带范围内,但据有关规定可知,要全力打造以黄山为核心的大皖南旅游服务产业,再加上黄山紧挨皖江城市,因此本研究中我们把黄山也纳入到皖江城市带的天然资源内.

2.1.2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体育基础设施既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时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皖江城市带范围内,体育基础设备的建设正快速发展.其中合肥奥体中心按照能够承办奥运会标准设计施工,于2006年9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芜湖奥体中心于2007年建成,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规划施工;马鞍山体育中心建成;滁州体育中心于2011年竣工;铜陵体育中心于2012年竣工;安庆承办安徽省第13届运动会,大力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六安市体育中心也开始建设,占地约370多亩,项目总投资约7.78亿元.皖江城市带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有利于承办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2.2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劣势

2.2.1 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水平较低

所谓体育消费,具体是指和体育活动相关的消费开销,通常被分成3种类型.一种是实物型消费:主要用来采购体育器材、健身服饰、体育报纸等等;一种为观赏型消费:主要用来观看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展览以及表演等等;还有一种则是参与型消费:一般用来参与丰富多彩的健身锻炼与体育活动等[13-14].目前皖江城市带地区居民总体消费意识不强,水平较低.有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目前中间阶层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体育实物性消费为主[15];而即使是皖江城市带高校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同样也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16].皖江城市带体育消费结构简单,消费理念落后,缺少新颖的体育服务与产品[17].

2.2.2 体育用品产业群尚未形成

近几年,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群虽然已获得了较大成就,但因为安徽省总体经济总值较低( 2015年仅为22005.6亿元),2015年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年生产总值为97.25亿元,增加值为12.16亿元,占同期省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0.45% ,提供就业岗位20320个[18],据我国体育总局调研的权威数据可知,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年度生产总值为1.7万亿元,增加值5494亿元,约占同期国家GDP的比例为0.8%.由此可知,此城市带体育产业规模和我国平均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这是其体育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所以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江、浙、沪、深、闽等地区已积极引进了外国最新的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理念,主动开发更加新颖,影响力较大的专属品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现了一大批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而皖江城市带体育用品或体育器材公司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体育用品产业群尚未形成,急待发展.市场主流体育产品Adidas、Nike的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且忠诚度非常高,其产品有着较高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利益.所以,开发、培养与创新有市场优势的专属品牌有着重大意义,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企业产品大部分是代工或者贴牌,一些自主产品比如羽毛球,在我国虽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品牌繁杂,主打性价比.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从而影响体育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2.3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迁移的契机

2.3.1 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带来的机遇

所谓的中三角,即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简称,把我国内陆第一大城市武汉当作核心城市,把南昌等城市作为辅助中心城市,包括江淮城市等我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把长江中下游作为交通主线,往南往东依次呼应珠三角与长三角,建设我国重点规划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其中江淮城市群包括了皖江城市带的合肥市、六安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和安庆(部分)等8个省辖市.和长三角相近的经济文化代表性城市,主要有南京、上海等重点产业经济圈,这些城市间的直线距离也仅仅有200-300 km,交通非常方便,而铁路和公路的交通网络更是十分通畅.皖江城市带在2015年铁路和公路运行方面实现了100000 km,航运路程也实现了1000 km,在我国位居第5位[19].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其占据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拥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科技资源,是发展力非常强的城市群,所以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会给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2.3.2 承办多项重大赛事带来的机遇

随着安徽省体育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承办国际级、国家级的比赛机会愈来愈多.以承办奥运会为标准建造的安徽省合肥奥体中心,每年承办国内外多项重大赛事.例如最近2018ITF国际网球金安公开赛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兴茂南山安徽省小球训练基地隆重举行,比赛吸引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共52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职业球员报名参赛;目前安徽省承办的有影响力的全国比赛有池州绿色运动会、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芜湖绿色环保汽车拉力赛、女子沙滩手球俱乐部联赛、“黄山论剑”等.承办这些有影响的比赛给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不仅在文化上给这些皖江城市做足了宣传,刺激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及环境的建设,对带动当地经济上消费增长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今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理念上.承办这些活动更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生态环境建设的彰显.

2.4 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转移的挑战

2.4.1 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与运行体制不够先进

现阶段,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体制与机制的矛盾.我国现行体育管理机制与运行体制主要是围绕竞技体育来设置机构、配置资源、制定制度和规则的,而市场机制在配置体育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满足不了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

2.4.2 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匮乏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人才,还要具备全面了解市场规律的运营监管人才.这一城市带各大院校中虽然体育系不少,但都没有开设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方面的专业.因此目前不但皖江城市带,而且整个安徽省都急缺体育产业方面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体育产业迁移的有效对策

体育产业既萌发和受制于城市化进程,又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20].另外,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的体育产业发展变化再度验证: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运用好自身长处,找准定位[21].发展皖江城市带的体育产业,必须要善用优势,停止劣势,成就机会,抵御挑战.

3.1 发展体育用品加工制造业

皖江城市带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加工制造业技术发达,尤其适合承接体育用品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在皖江城市带之一的安庆市,目前就建立了以“节能、低碳、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型综合性工业园区——“安庆市安踏工业园”,并有望将其打造成为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展示、商贸、物流、商业房地产在内的中国内地最大的体育用品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配送中心.在皖江城市带之一的滁州市在体育产业基础性工作上取得了良好发展,体育产品生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现阶段有很多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坐落于滁州不同工业园区内.

因此,皖江城市带非常适合打造成皖江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逐渐形成体育用品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加大体育产品加工生产业的发展,同样能满足此城市带人们平常体育实物性消费的需要.

3.2 发展体育旅游业

皖江城市带境内有许多的自然、文化资源,包含黄山市在内5A级景区共有9个,而4A级景区、3A级景区、2A级景区、1A级景区分别有90个、233个、64个、8个,约占整个省全部A级景区的90.2%[22].为发展登山旅行、探险活动、水上漂流、徒步运动等极具特点的体育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适于发展体育旅游业,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群.但目前只有与皖江城市带相邻的黄山开发了相关体育旅游资源,例如先后举办了“黄山国际山地车节”、“黄山论剑”、“黄山国际登山节”、“黄山国际健走节”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旅游品牌竞赛.要进一步加强此城市带中各种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3.3 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皖江城市带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将逐渐由实物性消费转向体育文化信息型消费.体育赛事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是体育产业最具活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表现形式,不但直接影响着体育服务贸易、场馆建设、体育中介和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是满足皖江城市带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身心高层次体育文化信息型消费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皖江城市带体育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比较适宜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因此皖江城市带可以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逐渐形成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群,从而带动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的发展.

另外,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市场开放和协同合作;皖江城市带科技教育资源丰富,能够为体育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有利于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及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所有这些优势和机遇都是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加工制造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重要基础.

4 小 结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低碳产业.体育产业在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要发挥好境内劳动力及天然资源丰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以及区位交通便利等优势,克服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水平较低以及体育用品产业群尚未形成等劣势,利用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带来的契机以及承办多项重大赛事带来的机遇,抵御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滞后以及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匮乏带来的挑战,积极承接体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加工制造业、体育旅游业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以点带面,通过体育产业发展助推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皖江体育产业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产业之篮球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