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非遗校园传承与实践探索

2019-02-22杨晓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花鼓校园文化文化遗产

杨晓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江阴 214405)

文化对一个国家、区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团结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求做到高度的文化自信。在高校校园内珍视文化、保护文化,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校园内进行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践行,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利用、保护与传承,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融合向深层次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非遗产品在校园传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校园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缺失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才能为高校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指导。但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大规模的高校校园非遗保护研究还没有形成,大多数研究要集中于非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规章制度、宣传、传承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存在分散性与零星性的特征。高校在非遗保护方面要求注重项目的内涵、范畴、特征、价值、传承等,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要系统的就当前高校非遗的政策、文化、体制、技术、资源开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要求完善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在保护非遗方面的认识,研究高校校园对非遗保护的价值功能、传承策略与联动保护策略,对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非遗保护的人力资源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不同区域的高校要结合区域优势,在非遗保护方面采用不同的策略。一般情况下,非遗保护的主力是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如何有效的培养非遗的传承人,对高校来说十分重要,虽然高校也极力宣传与参与到非遗保护中,但高校非遗保护的人力资源匮乏,传承人在校园非遗保护、创新、传承中的作用存在明显不足,甚至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断层的现象。据统计,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经有260 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离开人世,导致一些非遗保护传承出现断层。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在采用“收徒授艺”模式的同时,还需要专业人员对非遗创新进行研究,但目前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没有专门的非遗研究方向,导致非遗传承人不受重视,总体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高校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角色不够认可,也不愿意从事非遗研究工作。

(三)高校非遗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目前大部分非遗保护与传承都是按照国家、区域政府的行政性指令进行的,高校参与非遗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高校现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在转化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措施,导致高校非遗研究成果往往束之高阁,真正能够应用与转化的不多。因此,高校非遗项目研究成果的挖掘、转化、保护需要高校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联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发非遗资源,扩大非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认识,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此外,高校在非遗保护的研究方面,市场化的成果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这方面,很多高校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是静态性,缺乏有效的市场转化措施与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高校学生对非遗文化认同的缺失

随着web3.0 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成为各种微型媒体、移动媒体与微型资源使用的主力军,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与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逐渐减弱,高校中很多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不足,不知道哪些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内涵以及传承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在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学校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也不足,学生缺乏加入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而且大部分学校还缺乏有关非遗文化的“微型”文化资源,没有形成立体化的非遗保护信息传播途径,导致学生在移动学习中,不能有效的了解非遗文化资源,其结果就形成了非遗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出现了高校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断层。

二、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分析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衍生物,是我国文化优越性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教育作用,改进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的思想性、审美性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一)发挥大学生在校园非遗传承保护中的自觉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灵魂,在高校大学生中弘扬非遗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使非遗在校园内的保护与传承更具有生命力与活力,同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凝聚高校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参与,而是全方位的参与,从非遗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撑、传承人的培养、创新等方面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不仅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还能提高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在校园中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对非遗的理解,制定可行性与务实性的制度,激发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发挥高校学生主人翁的角色,创建多元化的非遗学习环境。

(二)契合文化自信要求,构建非遗传承的文化课堂

高校作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在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目标,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立己达人、弘扬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高尚品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主体作用,将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例如,在大学课程中,可以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内容,使之成为传统文化课堂的一个章节,要求学生能了解它的内涵、特征、形成、发展历程,关键节点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以及其对农事活动的重大指导作用与意义,教师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小组合作学习、PPT 汇报、情境再现、分角色表演等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讨论“二十四节气”内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思考,并结合国家文化自信的要求,对“二十四节气”的哲学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创新性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课堂要充分利用非遗文化的特征,创设多元化的环境,采用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在讲授“二十四节气”时,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讲解农作物的种植、耕作及收获,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性,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高校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弘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营造传承、弘扬与发展非遗文化的氛围与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课堂文化的延伸,在校园内营造传承、弘扬和发展非遗文化氛围与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层面来理解非遗文化,增加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通过校园非遗文化的建设,使得学生耳濡目染、浸润熏陶,帮助学生理解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我国浓郁的文化精髓,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二十四节气”贯穿全年,在学习该非遗文化时,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发出各种“微型化”的资源,既要体现出校园的文化特色,还要能打造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良好学习氛围。再如,将非遗“花鼓灯健身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引入 “花鼓灯健身舞”项目,在校园内容成立“花鼓灯健身舞”社团,由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到健身舞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对“花鼓灯健身舞”非遗项目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花鼓灯健身舞”活动中,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为主题来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形成浓郁非遗传承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历久弥新的濡染和熏陶,这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胸襟、修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对大学精神进行积淀,还使得大学沉淀传统文化之厚重美,帮助学生对文化自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对非遗文化进行改革创新传承

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的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活动中,另一方面,对于非遗文化还需进行创造性、专业性的传承,从实践与创新两个角度出发,将民俗传承与高校教育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进行传承,使得非遗的文化魅力在高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花鼓灯健身舞”不仅可以进入课堂,通过师生的表演进行传承,还可以进行一些专业性研究、编排,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花鼓灯健身舞”的表现方式,然后通过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学习,达到对“花鼓灯健身舞”进行推广与宣传的目的,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学生的表演进行推广,制作微型化的学习资源,拓宽“花鼓灯健身舞”参与者获取资源的途径,使得“花鼓灯健身舞”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资源,从而在社会、高校、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花鼓灯健身舞”活动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接受程度也最强,对非遗保护与创新能力较强,高校需要制定多种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中。

结 语

在高校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全员参与,才能将非遗的文化价值最大化,高校在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宣传的力度同时,还要举办多种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非遗保护活动,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拉近非遗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非遗高深文化变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并使之成为保护与创新非遗的常规方式。

猜你喜欢

花鼓校园文化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