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2019-02-22刘伟杰闫文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浙江省文明绿色

刘伟杰,闫文辉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浙江省也借着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成了一个经济大省,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制约着浙江省的进一步发展。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在发展战略上迅速作出转变,以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把生态建设摆在了发展的突出位置,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采取了一些治理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浙江省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给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况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委就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绿化荒山、改造疏林山”的活动;1983-1985年,浙江省对钱塘江河源等进行考察,加强了环境监测,并建立了酸雨数据库。“1983年年底,浙江省通过了针对水系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1988年关停了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1989年全面推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工作,开始实行各级政府任期内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提出了‘两年准备,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规划目标”。[1]这一阶段的生态环境治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是针对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形成体系。浙江省在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省采取的一些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就比较有条理,例如,开展的四轮“811”专项整治行动、“四边三化”行动、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行动,以及对农村环境进行连片整治的专项行动等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是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一年,在此之后,浙江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文明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根据《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显示,浙江省的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位列第三名。”[2]2017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个省区的绿色发展指数,根据国家颁布的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文件要求,浙江省的绿色发展指数位于全国第三位。同时,浙江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也居于全国前列,位居第二。

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离不开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了实现“绿色浙江”的目标,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索全新自然保护体系

国家公园是一种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的创新模式,将传统自然保护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风景旅游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展示开发两者有效结合,使生态自然系统、生态文化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其中,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首要目标。浙江省开化县的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

首先,浙江省开化县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是一个宝贵的生物基因宝库。开化县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雕文化、钱江源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汇集于此。此外,开化县的生态产业也颇具规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都比较迅速,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例如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取得了良好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经济资源为开化县建立国家公园试点奠定了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公园体制发展,开化县对一些不符合的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机构。我国自从建国以来,为了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建立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模式,不同的类型由很多个部门主管,建设标准不统一,隶属关系也错综复杂,各地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浙江省进行大胆突破,只建立钱江源国家公园管委会这一个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管理标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二是寻求跨省合作。国家公园要保护的区域比较大,有的地区并不在本省区的管辖范围,所以必须寻求合作。钱江源国家公园与邻近的安徽省与江西省都签订了合作保护协议,确定了跨区域合作的范围。

开化县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突破了过去的自然保护区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封闭式被动保护,也突破了风景旅游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机构,寻求跨省域合作,使生态自然系统、生态文化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广价值。

(二)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不仅在最终目的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过程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工程,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须要将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依靠力量。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大力传播生态理念,培育生态道德。在这一方面,浙江省做得十分出色。

浙江省安吉县十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并举办了一些活动:“举办全县生态文化节”、建设生态文明村、创办绿色学校等活动。除了举办活动,安吉县选择对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庄进行集中整治,让农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来。浙江省临安县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活跃的因素和最坚实的社会力量,不仅重视全方位的舆论宣传,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还十分重视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利用教育手段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浙江省湖州市利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建设’的契机,大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等。湖州市委、市政府、组织部、宣传部、环保部、教育部等不同部门利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多领域的宣传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三)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民生建设为落脚点,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但是,现实中的许多人是对生态与民生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的,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的发展是不能兼顾的,人为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建设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民生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处理方面,浙江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做到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发展兼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中国的首个国家生态县,它的发展模式就完美地兼顾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建设,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安吉县在20世纪80年代时,为了改变贫穷与落后的局面,引进了一些如造纸厂、化工厂等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企业。在短期内大大的提高了安吉的经济实力,让安吉从贫困县变成了小康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破坏了安吉县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甚至安吉还被列为了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安吉县痛定思痛,认识到自然环境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所以着手治理生态环境。2001年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将毛竹与白茶作为其支柱型产业,将毛竹进行深加工,增加毛竹的附加值;积极打造自己的白茶品牌,挖掘白茶文化,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毛竹与白茶成为了安吉最赚钱的两个行业。并且毛竹与白茶的大量种植,生态功能也凸显出来,秀丽的环境与清新的空气吸引了一大批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安吉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浙江省在2002年6月提出了‘绿色浙江’目标,2003年7月,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把打造‘绿色浙江’纳入到了‘八八战略’,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升到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层面。‘绿色浙江’的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走资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效益高、环境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两低一循环三高’的绿色发展之路。”[4]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基于浙江省现状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不支持发展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但是浙江省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比较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算是扬长避短,是贴合浙江省实际的发展策略。浙江省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狠抓四轮“811”专项行动,整治提升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基本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链。

湖州市长兴县是一个在经济转型方面比较典型的地方,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20世纪90年代,长兴县利用自身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大力发展石矿、石粉企业,还发展了一大批蓄电池生产企业,兴建了200 座散乱的小码头,大大促进了长兴县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局面。为了改变现状,长兴县把2004年定为“环境建设年”,推行“绿色GDP”政绩考核办法,开展“绿色革命”,通过整治环境,倒逼产业升级。对蓄电池产业进行大规模整治,关闭了一大批,并对其中的一批进行调整升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在城南新能源高新园区,工业废水、废旧电池都进行了处理,做到了回收利用,达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对矿山采取了“开采区集聚,限采区收缩,禁采区关停”的方针,对矿产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还关停了200 多座小散乱码头。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转型非常成功。

(五)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环境配置

随着资源环境产权界定技术的进步,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环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浙江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省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环境的配置,例如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水权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政府为主导配置资源环境的局面。

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方面,浙江省杭州市在2005年6月颁布了政府令,对生态补偿机制做出了具体规定,还设计了一整套生态补偿标准评价体系。“2007年4月,又印发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对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不断推进其发展,走在全国前列。”[5]

浙江省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在2009年开始在省级层面推广,“同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又相继出台了《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6]

“浙江省水权交易最早是在缺水的义乌市进行的,义乌市出资两亿元购买东阳市水库每年5000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虽然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经过多方协调还是很好地解决了出现的问题”。[7]水权交易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水权交易制度都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资源配置,有效地弥补了以政府为主导配置资源的缺陷,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举措。

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部分生态文明制度没有在全省内彻底落实。水权交易制度、林权交易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在浙江开展得比较早,极个别地区做得也非常好,但是浙江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统筹规划,实施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在全省得到落实。

其次是在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缺陷。浙江省虽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并没有在全省内建立起完备的绿色经济体系,生态与发展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而生态环境是需要进行监管的,但是浙江省的监管技术依然落后,导致产权界定不能开展,也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

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套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体系,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浙江省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比较先进区域的经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并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健康绿色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浙江省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初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