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2019-02-22张伟平
张伟平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有+NP+VP”结构中,NP 具有明显的不定指倾向。如:
(1)有人敲门呢[1]136。
(2)有个乡下人进城逛庙[1]136。
(3)有朋自远方来[1]136。
此类结构中NP的不定指性质,很多学者都有过相关论述。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里的“有”“一般地说来,有一种介绍作用,因为主语是上文没有提过的,带有或多或少的无定性质,需要介绍一下”[1]137。此外,吕先生还谈到“有”后接专有名词的情况,认为“假如这个人名已见上文,或已见于题目(如某某传),通常是不用这个‘有’字的”[1]138。
吕冀平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有’在这里首先表示‘有这种现象存在’,其次是表示这个被陈述的主体是无定的。有的语法书就分析‘有’的作用是‘引进无定的主语’。既然这个被陈述的主体是无定的,所以一般地说来,表示特指的代词(如‘这、那’)和专有名词就不常作这种成分。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所以‘有’的宾语大多都是泛指的或者在前边加上数量词,以表示不是特定的人或者事物”[2]。
张斌也明确指出此类现象,“这种兼语式中的兼语通常是无定的,所以‘有’后边一般不接专有名词,我们只说‘有人表示反对’,不会说‘有张三表示反对’。因此‘有’后边的兼语常带有‘一个’、‘几位’、‘好些’等不定指的定语”[3]。
从以上学者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此类结构中NP主要由不定指成分充当,具有明显的不定指倾向。其他学者在讨论此类结构时,关注点也集中在NP为不定指的情况。①目前专门探讨NP为定指的“有”字句文献只有两篇,参见蔡玮《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第94-95页;蔡玮《“有”字句中的预设》,《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第11-13页;其他文献有所涉及但并未深入讨论,参见徐阳春《“有+NP+VP”结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第45-53页。但语言事实中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NP为定指的例子,如:
(4)有龙哥坐镇!谁还敢来捣乱!②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语料库)。
(5)有我们大家在这儿,不要再怕!
(6)有淝水阻隔,他要全军涉水过来,至少需半个时辰。
(7)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8)有这样一个人陪在海棠身边,的确让人放心许多。
(9)好在有那个老郎中护着,让他成了有史以来在伤兵营呆了最久的伤兵。
以上各例中,NP皆为定指成分。此类结构虽属少数,但正如范继淹先生所言:“两种相关的句式,如果有常见和少见之分的话,也宜于着重分析少见句式出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且跟常见句式对比,才能明确二者的区别,深入认识句法的机理。”[4]
鉴于此,我们对NP 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从结构、功能、功能形成机制以及相关语言事实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和探讨。
一、“有+NP+VP”的结构特点
(一)以无主语句为主
“有+NP+VP”结构一般为无主语句。如:
(10)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11)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12)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
(13)今后不论去何处,有这三位师长帮助,你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14)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
也有少数情况,“有”前有其他成分,如:
(15)潼关有徐晃将军坐阵,万无一失。
(16)城前还有沁水河为阻,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17)此事有内务府去办,你就不用操心了。
以上3例去掉VP之后仍然成立,如下:
(15)’潼关有徐晃将军,万无一失。
(16)’城前还有沁水河,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17)’此事有内务府,你就不用操心了。
以上3例去掉VP之后,“有”前成分与“有”后成分之间并不是领有或存在关系。我们将其变换为否定形式,其语义关系更为明显,如下:
(15)’’*潼关没有徐晃将军。
(16)’’?城前没有沁水河。
(17)’’*此事没有内务府。
例(15)’—(17)’变换为否定形式(15)’’—(17)’’,语义上不成立或者语义发生改变。而表示领有或存在语义关系的“有”字句,变为否定形式,却依然成立,如:
(18)a.我有铅笔。(内省)
b.我没有铅笔。
(19)a.山上有树。(内省)
b.山上没有树。
可见,两种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存在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结构。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有+NP+VP”结构中“有”前成分的性质,我们尝试在“有”前成分后添加表示停顿的标记,使“有”前成分不再处于主语的位置,如:
(20)潼关么,有徐晃将军坐阵,万无一失。
(21)城前,还有沁水河为阻,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22)此事啊,有内务府去办,你就不用操心了。
以上3例,我们在“潼关”“城前”“此事”之后添加了表示停顿的“么”“啊”等辅助成分。添加辅助成分之后,我们发现,“潼关”“城前”“此事”的话题角色凸显出来,该话题成为后文讨论的中心。由此可见,该结构中的“有”前成分扮演着话题的角色。
从语言事实来看,NP 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中很少出现话题,一般以无主句形式为主。我们认为,该特征与语言经济原则有关。“经济原则是语言表达的总原则。在经济原则的驱动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信息量低的话题形式,以减少冗余信息。”[5]58篇章中,“零形式话题使用非常普遍……零形式由于信息量小,回指能力强,常常用在联系紧密的小句之间。”[5]62这也与该结构承上启下的特征相辅相成①限于篇幅,该结构在篇章中承上启下的特征,我们另文分析。。因该结构语义上与上文联系密切,故倾向于选择零形式话题,表现为无主语特征。
(二)NP构成形式
陈平从词汇形式着眼,将汉语中名词性成分各种词汇表现形式归并为七组:②参见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第114页。
A组 人称名词
B组 专有名词
C组 “这/那”+(量词)+名词
D组 光杆普通名词(bare noun)
E组 数词+(量词)+名词
F组 “一”+(量词)+名词
G组 量词+名词”
并指出,“所列的七组格式中,自C 组而上居于上端的三组格式一般只用来表现定指成分,自F组而下居于下端的两组格式一般只用来表现不定指成分,位于中端的D 组和E 组则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6]115-116。
从统计的语言事实来看,“有+NP+VP”结构中,其定指成分的形式主要是A—C 组,其中A 组占绝对优势。
1.人称名词
主要包括表示人称的名词和短语。其中,名词充当NP的频率最高,短语形式相对而言出现频率较低。如:
表人称的名词形式:
(23)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24)有张云风带路,几个人很快就来到了林中的茅屋前。
表人称的短语形式,一般为同位短语,如:
(25)有陈彤这样的强手挂帅,基本无忧,新浪博客项目的成功更证明了这一点。
2.专有名词
主要包括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和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其中,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多于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
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充当NP,如:
(26)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27)有长城为依托,九原郡也就不必担心匈奴来袭。
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充当NP,如:
(28)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
(29)有袁世凯中心撑持大局,虽局势动荡,但国事尚不至不可收拾。
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还有一种借代的情况,即把代表某一势力的人的所居之所作为某一势力的代名词,类似于一种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如:
(30)泰齐有宁寿宫撑腰,您绝斗不过他。
3.“这/那”+(量词)+名词
陈平总结的C组,即“这/那”+(量词)+名词①参见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第114页。。在这里其范围有所扩大,指受指示代词修饰的名词短语(名词前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如:
(31)今后不论去何处,有这三位师长帮助,你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32)我没事,阿叔,我这也不用天天守着,有那两只藏敖看家呢,有空来看看就行。
以上是三种名词形式充当NP,此外还有代词充当NP的情况。
4.代词
单个代词充当NP,如:
(33)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
(34)有他出马,大事必成。
短语形式的代词充当NP,一般为同位短语,此类情况所占比重极小。如:
(35)一切的后事有我做姐姐的担待。
(36)你想想看,有我李敖这样的人出来,这是多么好的榜样?
NP 中,核心名词前很少有修饰成分,只有极少数带有简单的修饰成分。如:
(37)有那个白痴少爷挡着,他们在里面的消费当然就是免费的了。
二、“有+NP+VP”的结构功能
该结构的功能通过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浮现出来。
(一)“有”与NP的语义关系
上文例句,重引如下:
(38)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39)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40)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
(41)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
我们将VP 主题化,使其从“有+NP+VP”中分离出来,“有”与NP 之间的语义关系会更加明显,如:
(38)’打点呀,有赵普。
(39)’牵制百济和倭国,有新罗。
(40)’出面的话,有燕威镖局。
(41)’帮助他,有你。
以上各例中的VP与“有+NP”分离后,结构仍然成立,表示“做VP 这件事,有NP”。在这里,“有”并非指NP 的存在。因为NP 为定指成分,定指属于有指,而有指即存在,没有必要再次使用“有”表示其所指对象的存在。此处使用“有”,是为了凸显NP功能属性的存在,如例(38)’中“有赵普”并不是表示存在“赵普”这个人,而是强调“赵普”所拥有的能力、才能、人脉等功能属性的存在。若表示“赵普”这个人的存在,则一般使用“有赵普这个人”的表达形式,而不会使用“有赵普”这种表达形式。
(二)VP——显化NP的功能属性
根据线性增量原则,“说话的自然顺序要从旧信息说到新信息。随着句子推进,线性顺序靠后的成分比靠前的成分提供更多的信息”[7]。而该结构中的NP 为定指成分,对听话者而言是已知信息,即旧信息,其后VP才是新信息。那么VP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内容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42)有李渊支持,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
(43)有你陪同,晚一点回来也不要紧。
(44)有南洋为依托,民意为导向,萧统有着绝对的自信和把握。
以上 3 例中,NP 是其后 VP 的施动者,而 VP(“支持”“陪同”“为依托”“为导向”)是 NP(“李渊”“你”“南洋”“民意”)的施动行为,也是 NP 所具有的功能属性。
将以上3例中的VP去掉,句子变为:
(42)’有李渊,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
(43)’有你,晚一点回来也不要紧。
(44)’有南洋,有民意,萧统有着绝对的自信和把握。
去掉VP 以后,该结构依然成立,上下衔接连贯顺畅。①语言事实中也存在此类结构,可以看做结构“有+NP+VP”的变体。唯一不同的是,NP 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可以有多种理解,如例(42)’中的“有李渊”,可以理解为“有李渊支持”“有李渊帮助”“有李渊领导”“有李渊效力”“有李渊坐镇”等等,其他各例同理。可见,该结构中的VP 作为增量信息,其作用是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使其功能属性进一步显化、具体化。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NP 为定指的“有+NP+VP”这一结构的使用是为了凸显NP 所具有的功能属性。篇章中,“有+NP+VP”是言者主体针对某一话题提出的在当时境况下所能倚仗的条件,其后续句是言者主体在此条件下所做出的判断和评论。
三、“有+NP+VP”结构功能形成机制
NP 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为数不多,但却是活生生的语言事实。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该结构在语言系统中有着自身的功能价值。该结构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服务于交际,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与语言交际参与者“域凸显”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Croft 用“域凸显”(domain highlighting)解释概念转喻机制。认为像“Proust is tough to read”中的“Proust”,其认知域矩阵中包括创作活动。“Proust”是著名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则是创作活动的凸显因素,所以概念转喻的发生非常自然。概念转喻伴随着认知域的转变,即由“人”到“该人的作品”。在认知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认知域的地位也就随之改变,“该人的作品”由原来的次认知域(secondary domain)变为主认知域(primary domain),而“人”则由主认知域(primary domain)转变为次认知域(secondary domain)。Croft 将这种概念上的变化称为“域凸显”(domain highlighting)②William Croft.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Iss.4,p.348.。
NP 为定指的“有+NP+VP”,其功能价值的实现恰恰是次认知域凸显的结果。若按常规表达方式理解该结构,将“有”后宾语的主认知域置于凸显的位置,那么该表达方式不符合表达规范,不能够成功地应用到交际中去。既然该结构能够成功地应用到交际中去,就说明受话人并没有从主认知域凸显的角度上去理解输出的话语,而是从次认知域凸显的角度进行了解码,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并达到说话人预期的交际目的。如:
“政事有狄仁杰,军事有你”中,不是“狄仁杰”“你”所指的人处于凸显的位置,而是其所指对象所具有的能力、才能等次认知域处于凸显的位置。
“有李渊支持,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中,“有”后定指成分“李渊”,也是其次认知域占据凸显的位置,即“李渊”的功能属性——所拥有的力量占据凸显的位置,而不是“李渊”这个人占据凸显的位置。
四、语言事实的进一步推演
在分析“有+NP+VP”的基础上,纵观语言事实,我们发现,除该结构外,还有相关的“有”字句也具有此类功能,且其形成机制相同。
(一)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
石毓智区分了有标记信息和无标记信息。有标记信息是指能够刺激交际动机的信息,“在同类事物或者现象中,一些新发生的、有异于其他成员的信息,往往是有标记信息”[8]23。无标记信息是指不刺激交际动机的信息,“在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全部成员或者绝大多数成员都拥有的信息特征,往往是无标记信息”[8]23。
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如:
(45)我有脑子。
(46)鼻子下有嘴。
(47)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
以上3 例中的信息皆为无标记信息。每个人都有脑子,鼻子下都有嘴,都有力气和一双手,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认知中的常识,所以这样的信息无法刺激交际动机。
按照Grice 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之一——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①参见Herbert Paul.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载刘润清、崔刚《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一条,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如果在没有满足数量准则的情况下仍然使用该表达形式进行交际,是对数量原则的违反。这样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一种是产生某种语用上的特殊功能,即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即“言外之意”。那么“言外之意”如何被语言受众识解呢?
我们将其前后语境补充完整:
(45)’他的眉头就开始蹙起,扫了我一眼,淡淡开口:“我有脑子,会想。”
(46)’甭管它,到了那儿再说、再打听,鼻子下有嘴。
(47)’虽然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我的手能种地、能砍柴、能撑船、能打鱼……就凭着这些,我来向刘三姐提亲。
以上3例中“会想”“打听”“能种地、能砍柴、能撑船……”恰恰是“我有脑子”“鼻子下有嘴”“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的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的显化。而这种显化的言外之意又正是“脑子”“嘴”“力气和一双手”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所以该类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其言外之意这一特殊表达功能的实现也是次认知域凸显的结果。正因为语言受众是从该机制出发去识解此类语言形式,所以在言外之意不外显的情况下,交际依然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尝试反推一下。石毓智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拥有’有关的有标记和无标记信息可以互相转化。”[8]23按照这种思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言,“电脑”应该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便捷工具。“我有电脑”则是一种无标记信息,不能刺激交际动机。若使用该句,则是对该语言形式功能的运用,即凸显“电脑”的功能属性,产生言外之意。如:
(48)A:我给你上网查。(内省)
B:我有电脑。
这里的“我有电脑”并非表示我所拥有的财产,而是表示“我可以自己上网查”之类的言外之意。
(二)宾语是定指的简单“有”字句
赵元任先生认为“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9];邓守信也认为“汉语的一个普遍倾向是,在表层结构中无定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论动词是何种类型”[10];朱德熙也持同样观点,认为“说话的人选来作为话题的往往是他已经知道的事物。因此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11]。虽然语言事实的普遍倾向如此,但也确实有逆向而行的语言事实存在,如:
(49)我凉,我有我的衣裳。[12]
陈平曾经指出,“领属性定语具有强烈的定指性质,带有这类定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作定指理解”[6]116。例(49)即为此种情况。
又如:
(50)我有我的双脚,我跟着他,不必害怕。
为凸显该表达形式的表达意图,我们变化一下表达方式:
(49)’我凉,我有我的衣裳,不用你关心。
(50)’即使没车,我有我的双脚,我跟着他,不必害怕。
添加“不用你关心”“即使没车”之后,“我有我的衣裳”“我有我的双脚”的“言外之意”被凸显。该言外之意也是通过凸显“衣裳”“双脚”的功能属性来实现的,即“衣裳可以保暖”“双脚可以走路”,不需要“你的关心”,不需要“有车”。这里的“有”与领有“我的衣裳”和“我的双脚”相比,更倾向于对“我的衣裳”“我的双脚”所具功能属性的领有,表达言者主体对这种功能属性的依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部分表达“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其“言外之意”的功能也是通过次认知域凸显来实现的。
五、余 论
在语言事实中,NP 为定指的“有+NP+VP”并非常用结构,但该结构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即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而这种结构功能的实现又是由人类认知中次认知域凸显促成的。与该结构具有相同功能价值的还有表示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以及“有”后宾语为定指的简单“有”字句。是否还有其他的语言形式也具有该功能,其形成机制是否也与认知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如方梅提出的两个句子:
(51)这是词典,你查查不就知道了。[13]61
(52)这是纸和笔,不写完你甭想玩去。[13]61
方梅从语体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以上两例中“这是词典”“这是纸和笔”的语义解读,认为“在互动交际中,表等同关系的‘是’字判断句却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是’字句不表判断,而表存在,用来提示言谈现场的事物”[13]61。我们认为,在这里,以下理解也未尝不可:此处的两例依然是判断句,但因为现场交际主体都能看到该事物,所以该句法形式表达的是无标记信息。而它之所以具有交际价值,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凸显了事物的次认知域,即凸显了“词典”“纸和笔”的功能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