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及其传承保护

2019-02-22张静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花鼓安徽民间

张静嘉

(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1.安徽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 其涉及地区涵盖了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湖北等五省。花鼓灯以歌舞艺术形式为载体,是保存相对完整的民间艺术形式。 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 早在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花鼓灯以歌舞为戏剧演绎的艺术语境,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民间爱好者。 仅安徽地区便有郑派、冯派、杨派、陈派等众多流派。 其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刚健朴实、风趣洒脱,同时也孕育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乐元素取材十分广泛,多来自地方民歌,节奏多变的基础上婉转纤柔的描绘出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安徽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代表了传统文化魅力,其震撼力与代表性尤为突出,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也有美誉“淮畔幽兰”的历史鉴证。

2.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

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 此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便会在禹王庙会,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纪念大禹,也因此才演化出花鼓灯的民间艺术形式。 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依据凤台县志的相关记载, 花鼓灯早在宋代便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凤台及怀远一带。宋代以来采用诗歌、舞蹈、音乐演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表演从未停止。通过人物、背景、情节、故事、形象、氛围烘托艺术底蕴所展现出的生活事,成为花鼓灯艺术形式激发群体情绪的真正魅力。因而,汉族民间歌舞受到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影响较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美学表现与特征。

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展现的淋漓尽致,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充分结合,演绎出完整的故事框架,描绘出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远景。 其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出现,极度契合了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趋势与潮流。虽然夏代说与唐代说从历史发展角度预期了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演化机理,但由于缺乏历史考证资料并无法真正定夺其起源的时间节点。 故此,将花鼓灯艺术形式界定为史料记载的宋代并不为过。 后经历明清时期的快速发展与演变,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民间流传度得到广泛推进, 流行区域逐步扩展至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地域。尤其在1932 年之后,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将花鼓灯作为最重要的纪念方式,这一时期花鼓灯表演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支持,其舞蹈动作和音乐素材的丰富性也得到了广泛补充。

3.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局限性

3.1 后继无人

与我国多数民间艺术遇到的发展困境类似,后继无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传承与发展中最大的局限性。 相关报道显示,虽然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者仍然活跃于民间舞台,但花鼓灯艺术人的总体基数却在逐年下降。尤其在缺乏针对性指导和传承人的技艺传授的情况下,花鼓灯的艺术水平已经极为有限,其表现形式也产生了单一化的发展限制。 往往农村主要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练习花鼓灯的时间已经极为有限。 只有在春节前后才能聚集更多的练习者,诸多演绎形式和动作技巧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因而也降低了花鼓灯意识形式的观赏价值与审美标准,且导致安徽花鼓灯艺术内涵趋向萎靡。

3.2 文化冲击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物质条件成为诸多安徽花鼓灯传承者无法承担的传承困境。 虽然改革开放初期,安徽花鼓灯曾经一度成为地方剧种的代表,演绎出对时代发展的美好期许。但社会经济的快速迭代,人民物质条件越为丰富,其传统观念的价值归属越为淡薄。 与通俗易懂的现代舞蹈表演形式对比, 安徽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民间认可度显然偏低。 多元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比重逐步占据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倾向,迫使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态被束之高阁。 诸多安徽花鼓灯艺术家缺乏表演的舞台,让安徽花鼓灯文化的传播受到地域性制约。 因此,文化冲击的弊端显然存在,且对于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3 重视不足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认知自我接受世界的勇气,安徽花鼓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导向的功能上虽然具备了文化传承的本质需求,但其经济价值很难开发。故此,地方政府对于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相对有限。花鼓灯艺术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并非其传承者自身的责任,更加是一种社会责任与国家职责。 如对于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不足,在经济扶持方面补充性不足,在保护方案落实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则很难真正保护其文化传承的可塑性与发展性。 基于此,重视不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局限性之一。

4.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

4.1 搭建文化艺术展现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扶持与传播。 安徽花鼓灯的文化共识度受到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本质上需要借助更大的平台推广其艺术形象的真实魅力,获取更高的民间支持与普遍认知后,方能达到快速传播和发展的目标。 传承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展现其艺术魅力与价值,传承和保护也需要网络平台的推广。 故而,在网络时代发展安徽花鼓灯的根本在于其网络平台的展现力。 只有得到网络化的宣传力度,方能将安徽花鼓灯推向公众视野,获取更高的群众基础与民间支撑力。 真正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力度,让安徽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再次发扬光大,获取更多的民间支持与鼓励。

4.2 开发网络社交互动机制

安徽花鼓灯本身的艺术价值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传播,但是也需要从中发掘更为有效的互动形式。 “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中必须寻找全新的展现方法,虽然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尤为突出,但不能忽略安徽花鼓灯本身的艺术形态。如果仅以图文、视频等信息作为传播方向,实则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也缺失了一定的互动效果。公众之所以对安徽花鼓灯的了解知之甚少,完全在于“只看不言”的传承限制。 如果无法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则民众也无法真正了解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品味与价值。 基于此,在构建“互联网+安徽花鼓灯”的发展路径中,需要引入社交网络平台的宣传维度。 在微信、微博、陌陌、快手等社交网络品台中充分展现安徽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充分讲解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情趣,充分表达安徽花鼓灯的感悟,及时与终端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真正利用好互联网工具保护安徽花鼓灯的艺术传承效果与质量。

4.3 延展教育资源网络对接

当前安徽花鼓灯最为关键的发展助力在于传承人的培育。借助网络资源,可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 但也需要积淀更多的文化素材,培育下一代安徽花鼓灯接班人的经验累积。同时,需要从社会不同层面发掘具有培育价值的可塑性人才,让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能够发展壮大需要优秀的青年学者,前赴后继的融入到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展现中。故此,艺术传播路径需要对接网络教育资源,让后继人才培育成为传承安徽花鼓灯艺术形式的主要驱动力,获取网络教育资源之后,定期整合教育素材中的动作技巧与音乐元素,真正激发后续传承者的体验感知,融入到传承安徽花鼓灯艺术理念的道路中,将安徽花鼓灯视为终身艺术理想。

4.4 收集民间终端反馈信息

在传播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形式后,不能仅凭当前传播效果而沾沾自喜,真正能够激发其传承活力和民间普遍保护意识的关键在于反馈,是否获得普遍民众的支持反馈,是否得到民间团体的积极反馈,是否获取了更高的文化扶持反馈, 均为总结终端反馈信息的必然要素。在其发展路径中,随意定夺传承形式并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 只有立足于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激发民间普遍练习的文化精神,从中提炼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反馈信息,才能证明安徽花鼓灯的文化价值被深度开发。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民间广泛传播,同时需要从互动中借助网络媒介收集民众情绪、看法、意见,汇总成册作为普遍研究数据。进而分析安徽花鼓灯的艺术价值是否得到普遍共识,是否能够支持安徽花鼓灯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是否能够助力于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

5.结语

综上所述,安徽花鼓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是我国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其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性,开发网络资源的对接性,支持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延展出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性,方能助力于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为我国民间艺术开创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与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花鼓安徽民间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