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发展

2019-02-22赖吉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全球化个体

赖吉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福建 漳州 363000)

1.社会心理学内涵和特质释义

不同社会背景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差异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涉及个体或一类群体的整体行为特点。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传统研究路线,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另一重要分支, 相关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理论融合、回归生态、重视文化视角转换等趋势。 美国学者Ross 和英国学者Mc Gougall 于1908 年同期发表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代表西方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的兴起;20 世纪20 至40 年代初步形成西方社会心理学体系,将数学和物理原理融入心理学调查中提高其精确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以数据和实验为手段的学科,其形成基本学科体系后开始在研究内容上实行浓缩和创新,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般来说,个体或一类群体的性格、态度、行为模式、认知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影响。 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直接影响因素,让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期待和心理认知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无意识地向服从社会环境靠拢;另一方面,个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特殊性,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差异化影响,社会心理学通过分析多元影响因素在不同个体内的融合和冲突来解释个体心理规律。吴永详在其研究中指出社会心理学以研究社会影响, 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为宗旨,自尊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和控制需求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动机。社会心理学研究建立在对社会环境和某类群体的详细观察上,其不是先验和经验的,必须是实际和客观的,建立在对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剖析上不断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现实社会同步变更,以此揭示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

2.本土化和全球化概念辨析

2.1 全球化概念辨析

因社会形态和传统文化环境的不同,生活在任一社会的个体都存在不同之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都受到宏观环境影响而呈现社会化趋势。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各国政治、文化、安全、军事、价值观念全球化的全方位概念,生活在特定社会内的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交往日益增多,自身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不断更新,行为标准改变,心里层面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而呈现全球化视角。美国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以分析挖掘美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主,难免造成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体一视同仁的不足。 全球化视野下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逐步提高,开始关注心理学研究的区域问题和社会文化传统,各国学者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路径, 渴望在研究中体现民族自尊心和独特成果,形成一份能够与美国、法国、德国等社会心理学研究大国对话的信心。

2.2 本土化概念辨析

所谓本土化, 是指一个未经学术界认可但已被广泛提及的名词,以国内学术界的思考和应用角度来看,本土化即“中国特色的”。 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源于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引进和发展,20 世纪20年代费孝通、杨开道、潘光旦等人开始运用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借鉴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主,缺少自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经过近30 年的停滞后,社会心理学研究在20 世纪80 年代恢复,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会心理学科研究体系,即开展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在各学术研究领域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为对抗其在学术界带来的影响而掀起普遍性的学术运动,各国学者在研究中树立独立意识和批判立场,以所处社会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确定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周晓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要使外来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知识能够有效解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特征,就必须使之先与该民族或该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由此对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突出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推动社会心理学领域相关学者民族自尊心的增强,开始关注国内社会问题和群体行为特征,并向构建完整、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体系努力。

3.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对策

3.1 植根本土文化,消解观念偏见

梳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构建学科特色的首要原则,在国际交流尚未发达的条件下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国际沟通更为顺畅和频繁的前提下原本局限于民族和区域的内容成为全球共同的财富,拥有更为广泛的研究价值,民族的世界化过程由此开始。 中国的社会心理学起步晚,基础差,且在较长时间内几乎处于研究完全中断的状态,因此存在经费有限、经验匮乏,研究人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对此,在本土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奠定扎实有序的规划,立足本国实际对本土文化进行深耕,充分分析本国群众的心理现象和情感认知,尤其重视现场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实验室研究的局限而注重调查取证,从调查结果出发进行反向推理以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形势的理论框架。

在推动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中,切忌以对立冲突的观点理解全球化和本土化,西方社会心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流程和知识体系,其中存在诸多借鉴价值,应避免过度放大民族自尊和民族情感而排斥学习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基础,但并非所有本土化最终都能实现全球化,国内学者在看待两者的关系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杜绝受偏激情绪影响而陷入封闭研究的怪圈,导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国际脱节而难以真正融入全球社会心理学。 受到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中国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和心理现象,其深层原因是复杂的,需要在对传统文化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研究上述社会心理现象, 认清优势和劣势,挖掘其对当代的应用价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公平公正的论点完成研究任务。

3.2 重视学科体系建设

乐国安在研究中强调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形成对学科的明确定位是学科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需要构建符合本土研究需求的指导思想,从照搬照抄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转为用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来发现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课题。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增加,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并聚集业内权威专家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 由此促成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产生。 中国社会心理学不断发展为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提供可行性,需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能够合理解释中国人社会心理的理论体系,尤其在概念解析、课题选择、理论运用中坚持独立性,逐步形成一套与西方社会心理学截然不同的学科制度和知识体系。 本土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确保指导思想无误的情况下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经验进行分析,寻找其与中国社会心理问题的契合点,并对其适当改编以更符合我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要求,从而实现缓慢、稳定的本土化发展。礼义廉耻、人情孝道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容易产生成果,奠定学科优势的问题,建议学者提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从传统文化入手探究中国人在人情冷暖和人际交往中展现的独特社会心理,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融入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以此实现学科嬗变而形成独有的学科体系。 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化,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应牢记使命,明确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预期地位, 使中国社会心理学成为根系深厚,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质学科,得以成为世界社会心理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4.结论

总体来说, 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绕不开的两大话题,也是社会心理学向纵深发展的基本问题。 本文在解析本土化和全球化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实现现代发展提出对策,本土化和全球化并非矛盾体,而是发展趋势融合的结果,要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且能够立足世界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学科,首先需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认知和协调关系。 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从文化和历史中寻找体现民族性格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适度借鉴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遏制过度宣扬民族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短浅目光,以长期发展的眼光实施脚踏实地的调查、取证、归纳、分析,为中国社会心理学融入更为深厚的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本土化全球化个体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新旧全球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全球化陷阱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