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植物染色在生活用品中的设计应用

2019-02-22韦鸾鸾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扎染内衣染料

韦鸾鸾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41)

为响应可持续发展方针,染整工业必须摒弃传统环境严重污染的民间染色工艺,积极利用天然植物直接染色,或是色素提取后染色。植物染色的原材料主要为天然植物,循环利用价值高,且设计动能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在先人染整设计手段基础上,利用自然产物加以点缀,在服饰、家纺、空间设计等生活用品中应用,不仅不会产生健康威胁,同时在设计美感方面更容易引导人们返璞归真,是当前快节奏社会生活及工业产品泛滥的向往。

1.我国植物艺术染的演变与特征

1.1 演变

在4500 年前的皇帝时期,先人就已经掌握了利用植蓝草色素对服饰、家纺等生活用品的染色工艺。 在上古夏朝时期,套色印染工艺,以及媒染剂、媒染染料络合技术就已经相对成熟。 在三千年前,我国草染艺术飞速发展,染色管理机构也纷纷成立,且设立了“染人”等官职。 染色色谱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蓝草皂角及栀子等染料多样,染色工艺成熟,尤其是对丝绸的套染、媒染,可通过多次操作,使其色泽渐变。在秦汉时期,天然染色色谱逐渐拓展,色调多达十余种,色名多达四十种。在宋明时期,染色工艺已经全面普及,但在鸦片战争期间,外来化学染、合成染对我国天然植物染色工艺产生较大冲击,自此植物染色工艺发展停滞不前[1]。

1.2 天然植物染色特征

传统植物染色工艺主要包括两种,即利用植物具备色素部分直接使被染材质着色,或是提取植物色素备染两种。 传统染色工艺对植物色相的归类(对应的染色植物名称)主要为红(红花、茜草、苏木等);黄(栀子、槐、姜黄、金鸡菊、石榴等);蓝(蓼蓝、马蓝、木蓝);绿(艾草、冻绿、鼠李等);棕(决明子、羊蹄等)等几种。 染色植物其对应的色相、染色部位也存在差异。 首先大部分的天然植物具有药用功效,如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等。 草药染色植物结合,可借助其保健药用性发挥其工艺品独特魅力。其次天然植物毒性低、可再生循环利用,在工业产品染色中的应用,对人体的伤害可忽略不计。 经过处理后还可作为禽畜饲料、农耕肥料,环境相容性良好,符合低碳环保染料艺术设计学标准。最后在不同染料浓度时间等因素影响下,以及染色工艺不同,被染对象的厚薄与色泽也会产生差异。染整后的工艺品,尤其是生活用品,可长期保留自然色泽、植物香气,且材质亲和、色泽单纯符合人们个性化追求,自然和谐的色彩、朴素的生活舒适感也是化学染料所不能比拟的。 虽然天然植物染色工艺具备了化学染色的技术优势,但在固色效果、长染色周期方面的弊端还需不断完善。

2.植物染色实现途径

2.1 植物染色方法

首先是素染方法,将植物高温后萃取色素,面料着色后加温处理。

其次是媒染方法,介于植物生长规律等因素,提取的色素不能高效与面料结合,需通过某种媒介及其析色、固色作用帮助面料着色,即媒染剂。常用媒染剂为铝、铜、铁等媒介,染出后的色彩分别为鲜亮色、正红色、烟灰色。 基于天然植物染料的角度分析,媒染剂可采取明矾、贝壳灰、草木灰等,环境污染可忽略不计。媒染工艺繁琐,也包括前、后媒染,以及双重媒染。 前媒染 是将被染对象放置含有植物色素的染缸内高温浸煮半小时, 被染对象取出拧干放置含有媒染剂容器中浸泡,取出清洗放置含有植物染料的染缸津煮,直到被染对象达到理想染色色相浓度取出、清洗、晾干。后媒染是将被染对象与媒染剂浸泡半小时后,与植物染料高温浸煮半小时或一小时,直到达到理想染色果。双重媒染是通过两种不同媒染剂,对被染对象展开析色、固色,可避免前媒染色彩浅、后媒染色彩深的弊端,染色后复色效果明显。当媒染剂的浓度不同,被染对象的色相明度变化也存在差异。

最后是树叶印染方法,在面料上将植物颜色与形态,利用媒染剂的固色作用,以及加温浸煮等操作印染,可使植物自然形态得以展现。植物原料为新鲜的花、树叶、茎等[2]。

2.2 植物染色图案

首先是夹缬技法,起源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盛行,隋炀帝赏赐宫女、妻女五彩夹缬花罗裙,并命染人印染。 由于夹缬色彩显眼、斑斓,在当时较为流行,也有了成都新夹缬等名诗名句。 其图案特征为花纹对称,均衡感强烈。 根据印染图案在木板上进行雕刻,然后将被染对象对折于木夹板,即可完成夹缬图案染色。 夹缬技法在古代与绞缬、蜡缬、灰缬并称为四缬。

其次是绞缬技法,也被称作是扎染、撮缬、撮花,是传统防染法手工染色工艺。 利用针线在被染对象上缝制或是线捆扎出设计好的图案,抽紧扎牢被染对象后放置染缸,使其染料无法与被逢扎、捆扎的部位接触,起到防染效果。扎染技术在北朝时期盛行,最典型的技法为鹿胎紫缬、鱼子缬。

3.天然植物染色在生活用品中的设计应用

3.1 服装设计

利用天然植物染色,将服饰的款式多元展现,是每个现代设计师都必须掌握的。 同时不同染色材料、浓度、时间条件下,对纯棉、棉麻、麻、丝、真丝梢材质的染色明亮度也不同,如素染、茶明矾、茶绿矾等实验染色效果。天然植物染色的服饰,在唯一性、独特性方面的优势更符合人们个性化追求理念。

甲壳素与内衣融合,打造抗菌内衣。 内衣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目前大部分商家为谋取暴利夸大不实,导致消费者麻木。 色素与纤维着色并不容易,需要借助媒染剂使其发色、固色。 甲壳素与其他化学染料物质不同,不含化学元素,吸湿性强,汗液吸收后并通过多孔层向外蒸发、扩散。 打造的内衣染整产品无毒无害,抗菌性强穿着舒适。 产品亲和力强,色泽天然,材质蓬松,绿色竞争力强。 介于甲壳素纤维细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体积质量等因素影响,一般采取条子混、纺纱工艺实现。

植物染色与内衣融合,打造多彩植物环保内衣。 若不是天然材质,或是采取植物染色工艺的内衣,不能完全确保人体无害。 当前人们对天然棉麻等材质充分认识, 但对天然植物染色工艺微乎其微。 天然的中药、茶叶、花卉等提取的色素,不仅无害且起到药用保健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求。 天然材料对皮肤伤害性小,可具备生物可降解功能,发展前景相对广阔。 植物染色内衣,是内衣行业发展的第四时期,但目前掌握该技术的厂家并不多,对此大部分的厂家仍采用化学染料。 化学染料有害物质残留相对普遍,如甲醛,用于服饰印染,直接构成人体不同程度健康伤害。 将天然植物色素通过夹染等方式,对羊毛植物、棉麻等天然高档纤维进行染色,可达到安全可靠的多彩植物环保内衣。

3.2 家纺设计

家纺包括被褥等床上用品、帷幔等悬置装饰品、屏风挂屏等墙面装饰类、地毯等地面铺设类、坐垫桌套等家具蒙饰类物品,具有保暖、防尘、装饰、隔音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访纹样多样,植物类纹样包括树木、花卉、蔬菜等,可通过组合变换才是叶子花,然后将叶片组合成花型。 自然景观纹样包括山水、日月星辰等。 我国是纺织大国,随着生态安全要求的引入,对家纺设计标准更加严格,明令禁止在纺织品中放置芳香胺等有害物质。 家纺设计更加注重色彩,天然植物染料更能满足人们对古典色彩文化的追求。 麻织物抗霉菌且不易褪色。丝织物柔软、耐热、不起毛。 毛织物耐磨、保暖。 竹纤维抗菌、除螨、防紫外线、可讲解。 介于纺织物天然杂志含量不同,为确保染色效果,需对织物进行预处理,即放置染料中浸泡数小时,然后在利用洗涤剂洗涤、漂洗。

由于纤维材质与染料缺乏亲和力,借助豆浆植物蛋白,可促使色素吸收,确保上色效果。扎染图案主要包括有画稿与无画稿两种,前者可采取逢扎、捆扎或是两者结合方式扎染。 后者强调自由、偶然,对此可通过夹扎、结扎等方式扎染。 图案设计的构思阶段,需合理选择技法,确定搭配的色彩,以及图形纹样等。 在草图阶段,为形象构思的方案,可将多种方案对比,确保扎染组合效果理想。 在线稿阶段,逢扎时秩序需注重形状、尺寸是否与实际画布相符,反复推敲纹样造型等,最后决定满意图案形象。 在扎结过程中,扎结的松紧度、方式选择,直接影响染色效果,对此在面料挤压操作环节需合理控制面料压力,确保色晕效果理想。 染色环节合理控制色度,确保充分浸泡,防止染色不均。无论是低温、常温浸染,都需要不断揉搓。扎染水洗、拆线操作只有一次,对此建议采取多色染色法扎染。

4.总结

天然植物染色的生活用品,可减少染料对人体的危害,减轻环境负担,符合人与自然共存原理。 虽然植物染色不能避免褪色问题,但整体美感并不减。 随着染整技术的进步,未来天然植物染色技法、扎染图案纹样等也会更加多元、丰富,将染整工艺品的自然美、和谐美充分展现。

猜你喜欢

扎染内衣染料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2022 秋冬中国内衣色彩流行趋势
海绵负载双组分凝胶剂对染料吸附的研究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塑身内衣让女性受伤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染料、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