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高望远,扬帆破浪,构筑中国战略大边疆
——评孙勇著《国家战略下的大边疆战略研究》
2019-02-22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12)
《国家战略下的大边疆战略研究——多重世界非恒称视角下的力量博弈》一书,是孙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对策研究》的延伸性课题和拓展性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同道中人,聊谈读后之思之感之得,希冀抛砖引玉,引业内同仁品评后予以慧鉴。
一 革故鼎新:开发边疆研究概念集
核心概念是科研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边疆研究来说,同言亦同理。人类社会对边疆认知经历了复杂过程,古今边疆内涵有别,中外边疆概念存异。西方国家边疆研究派别林立、众说纷纭,但这些学说并非无懈可击,存在时代滞后性和思考局限性。当然,中国传统边疆研究也存在不足,其研究侧重于事实呈现而缺乏学理探究和理论创造。该书作者把边疆学作为“概念集”,深掘其核心概念,将之置于国家战略思维下探讨,解决了边疆学构建中元理论缺乏问题。这既是重大理论创新之举,也是新兴学科创建之要。
当今世界各国边疆呈现超地缘态势,树立“新边疆观”是当务之急。该书创见性地在国家战略范畴中界定边疆内涵与外延,提出“大边疆”概念,盖源于制定边疆战略的国家在规模和实力上须达到大国的衡量标准。作者在书中把边疆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认为国家战略与大边疆战略的产生受国家决策层、智库、中层官吏、民众四方面因素的制约,并集束于国家意志力才能体现出来。该书把边疆研究置于不同语境作阐释,发展性、规范化地提出了自有的“边疆”概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借鉴自然科学成果,以“概念集”为边疆研究的前提,把边疆研究内容归拢于国家战略研究下,这当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该书明确了中国大边疆战略的构成要素,即:“中国大边疆战略在国家战略之下,包括地理边疆的整固与战略边疆的打造两部分,地理边疆的整固可分为主次边疆带、前出边疆带、陆疆、海疆、空疆、外空疆,而战略边疆的打造则包括周边、远边与多边三个层面。”从“大边疆”、“新边疆”、“战略边疆”等新视域,审视、运筹和推进新时代中国边疆战略,既有重大理论创建性,又切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 融会贯通:以交叉之法得集成之果
该书通过多学科跨通以实现研究问题、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集成,相对于“边疆建构论”和“边疆实在论”,该书构筑的“边疆战略论”在更宽的时空统一视域中推出了边疆研究的另一范式。书中强调哲学与战略相融合,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价值,运用拉卡托斯构建理论建构边疆理论的硬核,提升边疆研究的预见力,从科学研究纲领的新视角解构重构边疆理论体系。书中强调边疆研究思维的多元复合性,即突破单线性,增加交叉性、层次性和立体性,并把国家间博弈视为自然宇宙的运动方式,并非一般认知的地理空间,而是具有时空可变的物质运动。由此,作者提出“多重世界非恒称视角下的力量博弈”的新观点,以佐证大边疆战略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大历史概率,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该书以史地研究、民族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战略研究、安全研究、经济发展研究、地缘政治研究、政策制度研究为基础,实现了各学科同一主题不同侧面的大贯通。在边疆学构建中,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贯通思维及有益实践,值得肯定和推崇。
该书对“中国是一个一直未完成地理疆域疆界‘边疆运动’的特殊大国”的论断,引人深省。未来中国发展面临很大的来自边疆方向的战略阻力,如果这种阻力转化不成动力,将会对国家整体发展和稳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这体现出该书作者基于现实和直面未来的危机感与预见力,也表明从国家战略的新高度研究边疆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性和深远的价值性。
该书谋篇布局有三大特点:一是系统性。书中把大边疆战略研究置于国家战略下,以国家战略框架涵盖边疆战略研究,在探讨中外近现代边疆问题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观察的融合视角,对国家战略与边疆战略进行深入的哲思,由此构建大边疆战略研究的“概念集”。二是长远性。该书多个部分涉及未来战略局势、形势预判和战略准备等内容,例如在若干章节之中,有“中国未来国家大边疆战略的形成机率预判”、“未来30年中国地缘政治变化和预判”、“中国大边疆战略自组织的愿景”等,观点新颖、思考深入。三是整体性。该书以整体性视角,把大边疆战略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对中国环疆形势分析涵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四大区域。该书还依据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中国大边疆战略五个层次空间的14个映射点,引人深思。这种由一系列的新论点、新论断和新论据构成的理论研究,以及战略探讨层面的学理价值链的集聚努力,既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又有足够的尺度测度。
三 西论中用:构筑21世纪中国特色的边疆学
作为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的地缘政治生态和边疆战略环境复杂微妙。该书明确指出中国边疆问题存在五大突出表现:海疆陆疆问题交替并存;中国存在整体性的环疆问题,环边疆带各段都存在问题;陆地边疆问题与民族、宗教问题交织;中美多重无形边疆交织是大国地缘政治斗争的结果;近年来中国边疆问题突显反映其国力的局限与战略能力的不足。毋庸置疑,边疆研究对中国大战略筹措具有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这意味着边疆学成为一个学科,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专业化的要求。该书将学理论证和实践检验作为创建边疆学的重要前提,在大边疆战略的理路上,循“建构主义方法论,强调特定情境和历史脉络,将‘理论依赖’和‘情境驱动’方式用于国家战略下大边疆战略的研究”,这种先行先试的努力,对推动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发展非常重要。
21世纪中国边疆学研究应与大国崛起理论结合。该书提出:“近现代以来,凡是大国崛起都有边疆理论作支撑,一国的边疆理论完善与否决定着该国的国家战略下的边疆战略。”书中提供的大边疆研究可视作大国崛起理论的具体化研究,即从边疆视域对大国崛起展开新思考,其中核心问题是大国的崛起历程与边疆变化的关系。从美国崛起历程和边疆理论沿革的关系看,二者间确有联系。美国的“活动边疆”理论服务当时的陆疆政策,海权理论服务当时的海疆政策,冷战时期的“高边疆”理论服务当时的空疆政策,近年来兴起的“战略新疆域”理论服务当下的新边疆政策。可以说,美国成功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其具有超前的边疆观和符合国情及崛起特点的边疆学说。
21世纪中国边疆学构建,既要明晰概念、观点和方法,又涉及范畴划定、问题提出、议程论证、结论评估等内容,应是多元参与、集思广益的系统工程,而该书正是推动中国边疆学新发展的力作佳作。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以及建议,涉及到实现专业研究方向分工主流的整合与优化,即必须要有多门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可以说,该书为实现学科互通做出了不少努力,但这只是起点和开始,地区互通和高校间联合及共建中国边疆研究共同体,已成为开创中国特色边疆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21世纪中国特色边疆学构建的前提之一,是先期的理论要在后续实践过程中完善改进。如该书所言,边疆学的视域不应限于中国而应遍及全球,对其他国家的边疆研究应服务于中国未来的边疆战略建设。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国均有其边疆特色,当前中国面临的边境情势、边疆问题具有唯一性、特殊性和不可比性,因此,中国边疆学构建应取决于自身的边疆理论与实践。当务之急是集聚研究方向,致力于学科体系的完整建树。为此,该书使命般、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边疆学的创建路径与完善中国特色边疆智库建设的可行对策。该书还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国家战略、边疆战略格局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边疆学构建提供研究源泉和实践经验。
四 立意高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边疆问题与中华民族兴衰有着紧密关联,制定大边疆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举。该书立足新时代前沿,长于前瞻性考量,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转折性的伟大实践提供思想准备、理论支撑和政策规谏。如书中后记所言,其旨在推动国家战略与边疆战略研究,助力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字里行间渗透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情怀。
这是一本责任之书、使命之书。用孙勇教授的话来说,这本书的初衷是“为国家设谋”。孙勇教授常以“不要问国家能给我们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来勉励自己和激励学生,这是生于这个时代有作为学者的使命责任。在学界,联合攻关和团队力量不容小觑,该书正是合作之著的典范,王春焕、陈朴、朱金春、杨亚波、贾一飞等人也参与了撰稿工作。
该书字数达五六十万,涵盖边疆学研究的核心方面和全新领域,立足新视角、新框架和新方法,致力提出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对策,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宽广的思考空间,可谓是惠人以智、发人深省。比如:书中提出边疆研究与安全相关联的同时,要与地区发展相结合。边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其影响到中国的发展走势和国力提升,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边疆研究。
该书学术底蕴深厚,把中国边疆研究推拔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了新范本。该书内容属于“信息交流并为人所知”的研究领域,除可为边疆战略相关领域研究者研读外,也可为关心国家战略设计的爱好者和关怀边疆经略沿革制定的决策者品阅。笔者深信,当学界同仁想对边疆研究有所涉猎、公众有意了解边疆问题专业信息时,该书都是不二之选并广获推荐。
五 余评
至文末,笔者想以商榷之法,表达意犹未尽之意。
其一,边疆学不等于边疆战略研究。边疆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范畴上不限于战略层面的边疆研究。战略关乎长远,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时间、目标、可调度资源间的复杂关系。因此,除宏观的战略研究外,边疆学应将边疆发展与建设纳入统筹体系,协调好边疆和中心地区的平衡互动关系。
其二,学界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战略和边疆战略结合,更好地发挥哲学的指导作用。针对当前边疆研究专业性不足、思想性不够等问题,要努力增强边疆研究的哲学深度。张文木教授指出,该书“在主线之中加入了哲学思考,应该说国内的同类研究中十分少见,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探索”。从这个意义说,该书研究有着积极的探索性和颇大的创新性。不过,针对边疆研究中存在的哲思缺口问题,还有待广大学者填补完善。
其三,该书提到国家战略下大边疆战略研究的哲思要突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舍弃观察事物经常凭直觉、非理性和笼统进行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该说法值得探讨。首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宽泛化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专业性界定,需要评断的合理性与可信性;其次,与西方合逻辑性的所谓理性论证和基于样本调查与数据支撑的经验研究相比,中国传统论著存在诸多直观性陈述与启发性论断,但中西思维有别,亦不足以弱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价值;最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者群体中,中西思维具有异质性、不可相提并论,但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怎样把中西思维融汇贯通起来,为边疆战略、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研究贡献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智慧”,应该是业内同仁都应关注的命题。
时间是慧果留香的见证者,相信该书定会为后世学人所乐道。弗雷德里克·J·特纳在1893年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著名的“边疆假说”,继而引发了后代研究新潮,形成美国“边疆学派”。鉴于各界实践与目标诉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可能还难以对孙教授主编的这本书在实用价值与应用层面的影响做出评估。不过,笔者相信并期待该书可以在中国学界促发“特纳效应”,引发更多中国学人对边疆研究的关注、争鸣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