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逻辑架构

2019-02-22

关键词:时代精神特色理论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判断。“运用历史的观点与世界眼光,对事物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认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1]59,也是党的十九大作出这一重大判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观,立足中国发展具体实际,运用历史观点与世界眼光,从新时代坐标、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新时代理论等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刻分析和全面阐释,提出历史方位变化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价值目标升华论、文化繁荣兴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思想方略创新论等关于新时代的总的根本看法,构成视域宏阔、逻辑严密的体系架构。

一 新时代坐标:历史方位变化论

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两个维度深刻把握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阐释人类文明演进的共性和一国基于自身传承和现状所呈现的个性,是唯物史观的显著理论优势和特色。习近平新时代观全面继承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从纵横两个维度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坐标系,阐释了历史方位变化论这一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新时代坐标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起始范畴,历史方位变化论是习近平新时代观剖析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新时代理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10这一论述明确强调历史方位变化论建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经过长期努力”,体现的是长时段考察历史的宽广视野。换言之,历史方位变化论是运用宽广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成就和具体发展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具体体现为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揭示历史方位变化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指出,由于“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10,所以,历史方位的变化是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飞跃。二是联系近代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建党以来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时间跨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空间方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辩证关系,并由此得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15的重要结论。

历史方位变化论系统提出了“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时代”等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揭示了新时代历史方位变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方位变化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基于具体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三个意味着”阐释的是历史方位变化之“变”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10。这一论述从民族复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三个逻辑层次考察新时代坐标,阐明了历史新方位的新意所在。“五个时代”阐释的则是历史方位变化之“方位”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10-11。这一论述从定性的角度阐明了历史方位变化之“方位”的具体所指。

在提出“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时代”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历史方位变化论深入解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具有的“四大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12。这“四大意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全面分析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科学阐明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3]456,从而确保历史方位变化论具有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世界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理论穿透力和强大阐释力。

二 新时代特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

高度重视矛盾、深入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理论优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又一鲜明特色。习近平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4]280同时强调,由于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体现出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辩证运动关系,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点多面广的矛盾,要“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4]287,也就是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在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逻辑架构中发挥着逻辑支点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对新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更深刻揭示了历史方位变化条件下,肩负新时代任务、培育新时代精神、把握新时代主题、实践新时代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从把握新时代特征并“下气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的角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什么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从发展质量和效益、民生改善、社会文明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意识形态工作、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党的建设等七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党的八大作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34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190,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论断成为长期坚持的经典论断,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这一论断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将工作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是其必然结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的提出,意味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将不仅仅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而会全面拓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所坚持的理念也不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不但回答了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而且深刻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换言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既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构成矛盾关系,又强调“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1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既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又是推进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这一科学研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11-12,这些新要求既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条件下推进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充分体现了准确把握新时代特征所坚持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社会主要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体现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面,因此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虽然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不变的一面,因此“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2]12。将上述变与不变结合在一起,完整把握新时代特征,这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所体现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4]287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 新时代使命:目标任务升华论

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观对党的使命的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作了深刻诠释,提出了包括初心和使命、“四个伟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及一系列奋斗目标在内的重大理论观点并构成相互衔接的逻辑体系,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着力点。目标任务升华论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逻辑旨归,它既是划定新时代坐标、把握新时代特征必然的逻辑展开,更是培育新时代精神、把握新时代主题、实践新时代理论的价值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目标任务升华论以新时代使命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首先,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统领其他理论观点的重要范畴,为目标任务升华论确定基本视域和逻辑起点。习近平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概括为“二为二谋”,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凝练概括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和点多面广的责任担当中抓住了本质,阐明了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都要始终围绕这个初心和使命来统筹谋划,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7]32得出的科学结论。其次,在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作出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体地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而伟大梦想的实现又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15-17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四个伟大”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目标任务的坚守与升华。其中,伟大工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新时代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再次,紧密结合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27的近期、中期、远期宏伟蓝图,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以及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奋斗目标,使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的各项任务更加具体化。

目标任务升华论不但从宏观、中观、微观等维度全面分析了新时代使命的丰富内涵,阐释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彼此衔接、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而且提出了实现新时代使命的基本路径,体现了目标任务升华论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重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鲜明特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分析力和突出的实践指导性。如何把新时代使命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这是目标任务升华论回答的又一重点问题。习近平明确强调,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必须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为肩负使命,实现目标提供战略支撑。同时,进一步细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提出新的“两步走”重大战略部署,即“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8-29。新的“两步走”重大战略部署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党的十三大作出系统阐述的“三步走”战略确定的“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8]16的目标完成时间提前了十五年,不但科学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使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升华。

四 新时代精神:文化繁荣兴盛论

着眼于新时代精神的培育,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重要观点,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本原理的当代表述。这一重要观点深刻阐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培育新时代精神,是历史方位变化条件下,解决好已经转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肩负新时代任务、把握新时代主题、实践新时代理论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习近平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3]280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但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进而言之,“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9]122。新时代精神的塑造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提供丰厚滋养。换言之,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精神塑造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0]16-17党的十九大全面总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重要范畴,把文化繁荣兴盛、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一系列观点整合进文化繁荣兴盛论的宽广理论视野中,对培育怎样的新时代精神以及如何培育新时代精神作出了深刻回答。

文化繁荣兴盛论深刻阐明新时代精神也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3]235这一重要论述紧密联系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总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的生动实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熔铸于新时代精神之中,并将新时代精神概括为中国精神,既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继承性,又开辟了新时代精神培育的新境界。文化繁荣兴盛论着重强调,要培育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站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伴随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协调推进,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7]207,从而形成多维立体的建设体系,汇聚新时代精神培育的强大动力。

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推进相关建设,涉及如何在良莠并存、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和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根本问题,这是文化繁荣兴盛论明确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7]323等逻辑层面对此作出了深刻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作出凝练概括,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41。这一高度凝练的概括,内涵十分丰富,不但从世界观层面阐明了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文化立场,而且在价值论层面阐明了要坚持“二为方向”,同时在方法论层面阐明了要结合具体的中国现实和时代条件,按照发展“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原则,推进文化繁荣兴盛,而文化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都要围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总目标展开。

五 新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

唯物史观坚持从时代主题的高度分析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科学判断,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1]105党的十三大将这一科学判断写进党代会报告,自此,对时代主题的这一判断就成为党把握国际形势,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依据。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旧没变,但国际形势已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正如习近平所强调,“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7]50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研判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在坚持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同时,全面深化对新时代条件下时代主题的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这一重大理论是历史方位变化论在新时代主题这一具体问题上的逻辑展开,无论是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还是新时代精神、新时代理论,都要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来考察。惟其如此,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把握住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首先,将时代主题由和平与发展拓展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260,既一以贯之地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时代主题所作的基本判断,又紧密结合新时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明确提出在国际交往中,应从“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7]544这一客观事实和共同价值出发,坚持协商、对话、互信、互惠原则,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交流机制;明确强调面临挑战乃至分歧时,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次,系统阐述中国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58。之所以要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因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且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的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2]58。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2]273,就亟待“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7]476。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之所以坚守这样的责任与担当,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13]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不仅是由一系列观点和论断构成的理论,而且更体现为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坚持与邻为善和与邻为伴、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汇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创人类更美好未来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且“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4]69。

六 新时代理论:思想方略创新论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5]873习近平新时代观之所以能全面解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所以能全面拓展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关键就在于恩格斯所强调的,按照“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的理论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进而言之,正是由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26,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问题的把握才更深入透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察新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理论魅力的习近平新时代观。思想方略创新论在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逻辑架构中具有逻辑枢轴作用,涉及新时代坐标、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只有运用新时代理论加以分析才能得到科学阐释,也只有坚持以新时代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向前迈进。

习近平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6]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正是建立在对新时代的深入考察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并不断开辟新时代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崭新问题域和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八个明确基本内容和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构成的创新理论。八个明确基本内容和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分别从侧重理论层面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与侧重实践层面的目标、路径、步骤,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和具体纲领,其中的每一个明确和每一条坚持都由一系列相互支撑的理论观点构成,而每一个明确和每一条坚持相互之间又各有侧重,构成有机联系、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7]289-290习近平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8]23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作为理论生长点和实践着力点。党的十九大在总结新时代面临的新的时代问题时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续深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同时,全面系统地、创造性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2]18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总括起来,就是新时代坐标、新时代特征、新时代任务、新时代精神、新时代主题等问题。推进思想方略创新,也就对这些问题作出创新性回答。这样的富有问题意识、创造活力以及现实指导性的理论品质,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由历史方位变化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价值目标升华论、文化繁荣兴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思想方略创新论构成的严整的逻辑体系,各逻辑层次各有侧重又有机联系,系统深入地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论指引。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完美的特色党建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