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电大基层办学站点教学支持服务研究
——以凉山地区为例

2019-02-21孙继荣吴文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凉山教学点站点

孙继荣,黎 佳,吴文嘉,屈 静,邵 娟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高职院,四川 成都 610073)

一、直属学院直管凉山站点现状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从2005年开始陆续对部分办学功能缺失的地市州电大办学站点进行直接管理,包括广安、达州、凉山和遂宁等地区的县级电大,在直属学院设立直管县办公室。直属学院统筹招生、教务和教学管理工作,由直属学院和办学站点的教师一起承担对学生“学”的支持服务,同时直属学院也实现对基层教学点教师“教”的支持服务和管理人员“管”的支持服务。

截止目前,四川电大直管县级办学站点共有16家(在校生8555人),其中凉山8家(在校生2138人),分别为西昌分院、宁南县工作站、越西县工作站、昭觉县工作站、甘洛县工作站、雷波县工作站、德昌电大、金阳教师进修学校。

凉山办学站点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从地理、民族、经济、学员素质等方面来看都有着独特性,教学点办学软硬件均差,彝族学员居多,学生基础薄弱、工学矛盾突出。因此,凉山地区对开放大学各级办学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要求更为迫切也更为特殊。

二、凉山站点教学支持现状和困难

本研究通过对凉山州地区基层教学点现行教学服务支持运作模式的特点分析入手,通过对调研数据的采集,深入分析基层教学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功能:课程教学支持服务、实践教学支持服务、课程考核支持服务、教学督导与评估支持服务的现状等,从而建构完善的四川电大基层教学站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基地作用。目前,凉山地区的教学支持现状和困难主要有:

(一)设备老化,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很多教学点的硬件设施设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严重制约了开放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县教学点的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已相当陈旧,根本无法满足日常办学需求。个别教学点甚至每次只能在考试前临时租借计算机搭建网络考试环境。

(二)政策连续性不够,联动机制亟待建立

教学点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政府进行培训方面,工作做得不够。许多教学点在地方上已经边缘化,这也是电大办学难以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原因。且部分获得了当地政府一定支持的教学点,政策连续性不够,未和当地政府形成联动、可持续性发展机制。因此,急需鼓励教学点多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环境,多为政府服务,建立联动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忽视教学环节,督导与评估不可缺失

在日常教学、业务管理及服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招生、轻教学和管理”的思想。教学点对招生、学籍和考试工作谈得多,殊不知教学过程的落实对于教务各个环节及学校整个办学过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学站点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弱化甚至缺失教学环节和过程,既有软硬件环境不足和师资队伍欠缺的原因,也有意识上的松懈,因此,如何将教学支持与服务同教学督导与评估有机融合,缺一不可。

(四)管理队伍薄弱,支持与自立共促发展

管理队伍的薄弱反映在四个方面:年龄结构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团队不够稳定,机制不够健全。

在日常技术业务和教务管理方面,很多教学点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或年龄偏大,各教学点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欠缺,特别是凉山地区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加之很多县站都是设在当地的党校或者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办学,老师都是兼职做电大的工作,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位老师身兼数职,既做教学工作,还做教务工作,难免不会出现差错。大部分教学点缺乏对相关业务人员有效的工作考核机制,业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交办事项一拖再拖、经常性出现业务纰漏等。这些纰漏主要反映在:课程注册漏注或错注、报考漏报或错报、学生未按时采集新华社照片、学生无法按期毕业、报送各种数据和表格时经常出错等。这些都对教学点开放教育的日常办学业务及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制造了很多业务上的麻烦和不稳定因素。

虽然直属学院定期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但日常业务很多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教学点必须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能事事依赖省级电大。

(五)工学矛盾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亟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凉山地区各教学站点学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工学矛盾突出,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学员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由于受教育程度因素影响,对计算机、网上学习模式接受度不高。因此,在网上学习、网上作业、基于网络化考核方面困难较大。在实践性环节方面,完成的质量也不高、时效性较差。

三、以凉山地区为例构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如何建构面向基层教学点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省级电大转型的重要课题,是向开放大学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与优化的问题。针对区域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同学习者存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如何高效利用教学平台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分级办学系统,创新教学支持与服务机制,建构以学习者为视角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开放教育的教学,其基本思想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重点在于支持服务。[1]以凉山地区为例研究教学支持与服务机制的构建,关注不同学习对象及办学特点,更具有典型意义。

(一)成立支持小组,自上而下形成联动机制

2016年底,直属学院成立教学支持与服务小组,下设课程教学支持服务小组、实践教学支持服务小组、课程考核支持服务小组、教学督导与评估支持服务小组和信息技术支持小组。同时,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担任督导专员,实行“专人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专人负责制”保证一个督导专员对应一个教学点,按照质量体系定期、定点对教学点进行支持、指导与监督,进行常规化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证。“首问责任制”针对突发情况,当有教学点请求业务支持和解决问题时,按照谁接待谁负责到底,自己解决不了的,一层层向上请求支援,但对问题的反馈和联络“首问到底”,绝不推诿拖延,否则问责。教学支持与服务小组的建立,自上而下形成联动机制,从政策上保证业务的平稳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可控。

(二)找准突破口,转变学习方式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是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的必修课程,是学员适应开放教育学习模式的第一门课程。由于其课程的重要性,四川电大统一制作了高质量的微课程。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向学生传播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和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平台寻找教学资源,以及根据个人能力、空闲时间、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开放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传统的教与学被重新定义,以自主化的个别学习和民主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交互发生了改变,教师角色由知识拥有者向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者转变,学生利用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必须转化思想。

直管凉山地区属贫困偏远地区,与四川电大总部相距较远,地理位置不优越。学生不能直接获得省校教师的教学服务,特别是凉山州的教学点。交通不方便,网络已成为当地学生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凉山地区的教学站点,尤其要注意以《学习指南》这门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培训,以自我管理的精神教育学生,尽快完成学习观念的转变,逐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

(三)依托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实地与学员的座谈交流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意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观念,也需要教师以自我管理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并扮演好“导学”的角色。教师负责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课件、微课程、教学重难点、网上形成性作业、复习重点、历年考题等,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和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同时,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参加每门课程由国开学习网、四川电大在线平台提供的“网络教学活动周”,课程责任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把握课程的难点、重要性和考核要求,能够有效地进行团队学习和及时获得帮助。直属学院利用省校优势,收集整理最有效、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由督导专员发给各站点,而各站点应该做好“整理加工”和督导工作。[3]

(四)坚持送教服务,完善线下教学

对于核心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师资的课程,坚持送教服务,高质量的线下教学和精品课程的线上自主化学习相结合。送教的时间可以结合其他业务团队进行技术支持的时候一起成行。例如网教统考课程:《大学英语(A)》《大学英语(B)》《学位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五)打造网络教学团队,弥补师资缺口

响应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六网融通”精神,以核心课程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网络教学团队。四川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首先为网络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直属学院按专业统筹全部站点师资。该课程各站点有师资的由自己的老师担任平台辅导教师,没有的就近原则分配,或者由省校教师担任,保证每个站点教学平台所有课程的辅导教师配置比达到80%以上。各县级站点师资缺乏,专业分布不均衡,网络团队打破区域限制,共同为课程的教学服务。网络教学团队由四川电大责任教师定期对成员进行课程培训,组织网上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各站点优秀的师资可以就近支援其他站点的面授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团队,能够极大地弥补凉山地区的师资缺口。[4]

对于实践类课程,各县级教学站点要尽可能利用其在地方的优势,多与行业接轨,让学员一边学习一边运用,各站点之间资源共享,辅导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认真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解决实践问题。[5]

(六)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凉山地区各教学点可根据自身师资配置和教学硬件,在新生入学时对学习需求和学习条件进行调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6]

1.自主学习+集中辅导。在入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和区域,在教师引导下,自愿结合成若干学习小组。依托IP课件、微课程、以及各种在线学习资源,个人拓展学习、自组织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进行有限的集中辅导,包括面对面和网上教学活动两种形式,主要进行答疑和重难点解析,学生随时提问,老师们及时回答。

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针对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班级差异化教学、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可以主要依靠国开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辅导教师应善于利用微信、QQ、BBS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辅导与答疑,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

3.自主学习+集中辅导+教师指导。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有限的几次集中辅导可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辅导老师需要单独对这些同学组建小组,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监督鞭策他们定期完成自学任务,同时更专注于辅导与答疑。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

结 语

凉山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传统的送教上门授课方式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和不便,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重点利用“国开学习网”“精彩课堂”“双向视频系统”等平台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对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多采用网上形成性考核、机考等方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对于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也可以启用国家学习网实践性环节相关功能。同时,有针对性、有系统地加强对直管县站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并根据各县站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单项点对点业务指导。

猜你喜欢

凉山教学点站点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怕被人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