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墙壁育人的力量来源
——S市3所小学班级墙壁文化的质性研究

2019-02-21张释元1江仁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黑板报教室育人

张释元1,江仁

(1.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市信州区沙溪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000)

《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是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1]班级的墙壁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班级墙壁“涂鸦”或装饰,其主要含有这样一种观念: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育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墙壁育人价值,大多数中小学将教室的墙壁装饰了名人名言、警示标语等。那么,写在墙壁上的“字”或“画”真的能育人吗?学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墙壁上的“字”或“画”的影响,能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墙壁上的“字”或“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希望能通过对S市3所小学班级墙壁文化的质性研究回答这个问题。

一、班级墙壁文化

朱向东和程召涛先生指出:“防御思想是墙文化之源头,即墙的建设最初目的是为了防御他人的侵扰、维护部落或者国家的安全。”[2]作为文化实体,它所承载的是区隔和疆界,是对外宣称“这是我的地盘”。正如人类的其他行为也有审美思想一样,墙壁创造的过程中也包括审美思想。

在学校里,墙壁是班级区隔的物质实体,将学校偌大的空间区分为一个一个班级,每个班级拥有一间教室。它是“防御存在”“疆界存在”,也是“区分存在”。墙壁区分“我班”与“他班”。教室或班级既是自己的领地也是学校的公共空间。

为了区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的师生都在班级的墙壁上装饰不同的文字或图画,彰显班级的个性。墙壁上的各种装饰承载着该班师生的信念和价值取向,这构成了班级的墙壁文化。班级墙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规范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以班级教室墙壁为依托,将班集体的精神风貌通过教室墙壁展现出来而形成的属于该班的墙壁文化,它是该班师生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

为了更好地了解班级墙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育人的问题,我们选择了S市3所小学作为样本,专门研究小学班级墙壁文化的育人情况。

二、小学班级墙壁文化的现实表征

欲回答班级墙壁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到日常濡染的作用,需要从小学班级墙壁文化的现实表征方面去考察。研究采用典型性抽样,选择S市3所普通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对3所小学所有班级教室的墙壁通过拍照或者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整理资料,根据内容分类,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揭示其教育学意义。

考察S市3所小学的墙壁发现,班级墙壁文化的现实表现两个维度:内容维度、主体维度。

(一)内容维度

从内容的维度看,主要表现为内容板块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对于内容板块而言,学校对于墙壁文化建设在板块要求方面是有统一规定的,规定了每个板块选择内容的基本要求。

墙壁文化建设的内容板块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少先队队角建设、学校统一规划的墙壁“装饰”要求(学生各类规范、黑板报随学校活动变化)以及班级师生“自由主题区”建设。每个班级的墙壁文化建设均分为这三个板块,且每个板块应该放在教室墙壁的位置也有具体和统一的规定,但对于具体内容的要求,每个板块有不一样的规定。

1.少先队队角建设

少先队队角建设方面,学校对该板块的位置和主题具有统一规定,但在具体内容方面由班级自行确定。队角主要指班级的“一角”,这个“角”标示出班级的标志、名称、简介、标语、口号、机构等,区别于其他的班级。大队部负责对班级少先队队角建设统一要求、规划和考核。大队部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主题以及学校特色等方面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再根据学校统一的设计和安排,确定班级文化的主题,进行以少先队为代表的班级建设。每个班级为一个少先队,有时也被称为“班队”。

一般而言,学校大队部对每个班级队角的位置设置和主题有明确和统一的要求。由于少先队队角建设清楚地表明班级的个性,因此,在不同小学,队角的位置却是相同的,一般设在教室外面的墙壁靠近门口处。

除了位置安排外,学校还对队角的主题有统一的规定。队角主题的确定一般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特征和学校特色等。因此,不同学校队角的主题有着鲜明的不同。例如,A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红色文化滋养绿色生命”,队角以一位革命英雄命名,其中六年级(1)班以叶挺命名,班级被称为叶挺中队。

对于少先队队角建设的具体内容而言,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名称进行个性化建设,建设的具体内容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定。在确定队角的具体内容时,每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班主任自己确定后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二是班主任先在学生中征求意见,根据学生们的意见确定具体内容;三是学生自主设计,班主任把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清楚地表明,班级的队角建设表现为规划统一和个性自由的结合。

2.墙壁“装饰”

学校统一规划的墙壁“装饰”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规范、黑板报两大主要内容,表达为统一要求和个性发挥。学校对班级墙壁的布置也有部分统一的规划和要求。这部分主要包括学生规范和黑板报两大类型。

(1)学生规范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提醒学生按照规范行动,遵守学校纪律。

对于张贴的位置,学校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基于教室的布局,一般张贴在教室前黑板左右两边的墙壁上。有的班级会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张贴在黑板的同一侧,有的班级会分为两侧张贴。

对于具体内容而言,由于学生规范属于国家规定,对于每个班级而言,这些规范都是统一的,没有特殊而言。因此,无论在形式还是具体内容方面,学生规范类墙壁文化设计都没有多少创造性,也基本无法表达班级的个性。

(2)黑板报

在小学,教室的后墙壁上通常有一块黑板,用来张贴学生作品或者供班级自由使用,教师和学生都称其为“黑板报”,意即在黑板上写报道和新闻。

学校对黑板报的要求既有统一的规定,也有班级自由表达的空间。从统一规定看,一方面学校要求每个月必须出一期黑板报,大队部会定期检查;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根据学校活动的实际情况对黑板报主题进行笼统的规定,如A小学将四月份确定为“缅怀革命先烈月”,这个月黑板报以纪念革命先烈为主题,每个班级将以本班中队角的固定英雄人物为题利用黑板报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与纪念活动。尽管学校对部分班级墙壁的布置有统一的规定,但也给予班级教师和学生一些自我表达的自由空间。

3.墙壁“自由主题区”

班级墙壁的其他部分是班级师生进行文化的自由空间,它完全属于班级个性,也是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在教室里,至少还有一面墙壁是学校没有统一安排布置的。这部分空间,被师生称为“自由地”,由师生自己规划和设计。尽管这部分内容没有被统一规定,但综观各个班级的“自由地”在布置上也表现出一致性。班级墙壁自由主题区文化一般包括四大类型:学科文化知识类、思想教育类、习惯培养类、展示类。

(1)学科文化知识类

学科文化知识类的内容主要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如名著书籍的阅读角、古诗词、优秀文章的介绍等,各类内容都是围绕“语文”来的,调查中只发现一间教室里有英语类的内容出现,至于数学、科学或者其他学科则不见踪迹。

(2)思想教育类

德育已经成为教室内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常青”主题。各个小学的做法不同,设计的角度也不一样,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元。有的小学是统一规定一个大方向的德育角,如“争做五净好少年”,有的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政治、道德、法律、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但关于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内容十分稀少。

(3)习惯培养类

除中小学生规范、守则、班级公约等,还有各种手制的“爱心小提示”,以此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或者以各种标语的方式来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展示类

展示类的主题内容较为广泛,有班级荣誉、手工作品、生活照片、优秀文章、优秀字画诗词等。展示的墙壁文化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班级墙壁文化内容表达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学校规定和班级个性相结合,二者呈现为“有规定的自由”。将学校文化的统一性与班级个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濡染中学会社会规范中的人学原理,认识到人的社会生活是有规范的自由生活。让学生学会在遵守规范的情况下,进行个人的个性表达和自由发挥。

(二)主体维度

从主体维度上看,主要表现为“操纵主体”与“操作主体”。二者具有不同的权力空间,且表现为有“操作的操纵”和“留有操作余地的操纵”,充分表达了学校给予师生一定创造性发挥的自由权。

班级墙壁文化建设有两大群体主体,一类是以大队部为代表的学校领导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班级文化的建设,统一规定文化建设的板块和主题。这种“操纵”主要表现为统一规定,使班级建设在统一规范下进行。另一类群体是以班级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和学生为代表的师生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具体“操作”,暂将其称为“操作主体”。这种“操作”是有规范的操作,也是有规定的自由操作,既要遵守学校的规制,也要进行自由发挥,发挥师生的创造性。

两大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分别具有一定的权力空间,他们互不干涉,互留余地,这也是学校教育的艺术性表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做”和“参与”,明白在组织中生活,一切自由都要通过遵守组织规范来实现,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

班级墙壁文化建设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学生。他们既是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班级墙壁文化育人的客体。他们自己在学校给予的权限内设计教育自己的内容,此时,学生既表现为“教育者”,又表现为“被教育者”。这种无意识的“被教育”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的“教育”。

三、墙壁育人的力量表达

班级墙壁文化充分表明了学校利用墙壁育人的基本思想,将墙壁文化视为潜在课程,希望通过墙壁文化濡染和塑造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思想,扩展学生的知识。我们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整理和分析资料,探究墙壁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有参与才会被教育”

基于参与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体验,师生认为“有参与才会被教育”,这种教育既来自建设活动本身,也来自文化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跨度也非常大,因此,低中高三个学段在参与班级墙壁文化建设方面的程度也不一样。在抽样访谈时,我们将样本主要定位在三个学段的教师和中高年级学生。

从参与的角度看,班级墙壁文化建设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课程,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问到“你们愿不愿意参与到教室墙壁的布置中去呢?”近100%的学生兴奋地回答:“我愿意!”他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但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会挑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每次由他们负责”,部分有参与兴趣但能力并不强的学生一般会被排除在班级墙壁文化建设之外。未参与者更多地希望“把成绩搞好,希望能挤进去,和他们一起布置教室墙壁”。这清楚地表明建设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影响。

已经参与过教室墙壁布置与设计的学生认为,“从制作黑板报的工作中懂得了,既可以收获很多制作黑板报的经验,也深刻地了解到了制作黑板报的不易和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有学生觉得,“让我们有更多动手的机会,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尽管参与者会受到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影响,但更多地表现为受活动本身的影响,而非受到墙壁文化内容的影响。

除墙壁文化建设活动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外,墙壁文化的内容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学生表示:“警示语对我们的行为有了约束,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标语可以提醒我们认真学习”。班级墙壁文化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大部分没有参与的学生表示,班级墙壁文化建设是别人的事情,是学校要求的任务,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影响。

(二)班级墙壁文化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形式或活动发挥作用

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主题方向主要由学校规定,而具体内容则由班级师生自主选择。在内容选择方面,师生非常“精心”,主要目的是表明班级个性,塑造班级之魂,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约束学生的行为,展示学生的优长。从设计者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完全指向教育学生的焦点问题,充分表明了班级墙壁文化强烈的育人期望。

衡量班级墙壁文化内容是否具有育人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度;二是学生对内容的满意度。

从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度看,访谈资料显示: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度非常低,他们更重视墙壁文化建设的形式,对内容的关注也是由形式而引起。很多学生认为,“黑板报很漂亮,因为漂亮才会关注内容”。或者因为黑板报是“自己设计的,自己才会去关注”。这充分说明了,小学生并不是由于对班级墙壁文化的内容感兴趣而受到教育,而是由于外在的形式美观或者自己的充分参与才会受到影响。班级墙壁文化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从学生对内容的满意度看,被访问到的学生中,三成的学生对于教室墙壁文化的内容表示较为满意。他们认为,“对我们有很大的学习帮助,鼓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可以让我们进教室的时候保持心静的感觉。”五成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只对部分的内容予以好评。他们认为,“我觉得我们教室墙上的装饰比较简朴,不是很美观”“比如说画那些藤条花所用的颜色虽然不符合事实,但是还算可以吧”。剩余的两成则表示不满意,觉得教室墙壁文化装饰的不好,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喜爱之情。

可见,班级墙壁文化内容并不能直接起到育人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参与和形式美观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表明班级墙壁文化力量是有限的,潜在课程的育人必须通过形式或活动发挥作用。

(三)师生对班级墙壁文化能否育人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教师的观念里,对教室墙壁文化的功能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能力锻炼、习惯培养、班集体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们认为,班级墙壁文化的内容“在思想上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无形的引导力量,激励着他们积极向上”;“教育价值来源于让学生平时就慢慢接受这些,从教室墙壁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思想,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像课外知识方面的,安全方面的,卫生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可以通过文化墙来学习”。

学生们对教室墙壁文化影响的看法各有不同。部分学生认为:“警示语对我们的行为有了约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美观的教室环境,给同学们一个快乐的心情。”但也有学生认为,教室墙壁文化并没有什么影响,“并不用去看,只要平时多看看书就好了,觉得没什么东西可看的”“我又没参与,看来看去可也就那样,再说我又不喜欢墙上的那些东西,我喜欢的又没有”。

通过师生的访谈资料,可以看出,教师代表学校,作为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推手,他们认为,班级墙壁文化建设的行动和内容均会对学生造成影响,能起到育人的功能。而学生的访谈资料却清楚地表明,这种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四、班级墙壁育人的力量来源

综上所述,墙壁育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对学生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墙壁育人的力量来源于积极参与,来源于自我教育。

1.学生参与是教室墙壁文化育人的主要力量来源

班级墙壁文化育人具有隐性课程的价值。班华认为:“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心理反映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3]潜在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他们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接触到的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谢煜和徐丽莉也认为将环境布置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有助于唤醒教师的潜课程意识[4]。其设计与布置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

教室墙壁文化的设计与布置过程可以看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性的过程,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它为教室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文化、思想的环境氛围,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以及文化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但要充分彰显教室墙壁文化作为潜在课程的价值,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室墙壁文化设计与布置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就会很少关注教室墙壁,很容易忽视教室墙壁所要传达的价值与意义,感受不到教室墙壁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活动所蕴含的能量。只有保障每一位学生在教室墙布文化活动中平等的参与权,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教室墙壁文化作为潜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2.班级管理是教室墙壁育人的隐形力量

班级管理也是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活动。幸庆华认为,教室的物质文化氛围既能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强调在教室环境布置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他认为设计和布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5]。教室墙壁文化的设计与布置过程也是班级管理活动之一。教室墙壁文化建设活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育人智慧体现。学生通过参与墙壁文化建设这项班级管理活动反育自己,自然地接受了教育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教室墙壁文化对学生的引导与影响作用,充分利用教室墙壁文化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凭借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积极发挥教室墙壁文化这一班级管理中无形的力量之手。

3.家校合作是教室墙壁育人的推动力量

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不少班主任在布置和设计教室墙壁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家庭力量。在低年级的班级中,班主任在设计和布置教室墙壁时常常寻求家长的意见和帮助,联合家长的力量来美化教室墙壁。在小学高年级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布置教室墙壁时,也会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班级墙壁文化建设巧妙地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庭、学校和班级的互动,丰富了班级的建设资源,也增加了父母对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的了解和沟通。通过教室墙壁的设计与布置,将家庭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渐渐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使家和校的联系日益密切,家校的教育影响达成一致。以教室墙壁的设计和布置这一活动,协调家校的教育力量,推进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与培养。

总之,班级墙壁文化是当今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是一个潜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师进行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但只有在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在外在形式上引起学生情趣的现实刺激下,班级墙壁才真正能够“说话”,才能够实现“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黑板报教室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创意满满的黑板报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厉害了,我的黑板报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