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探微

2019-02-21

关键词:教学活动大学教学模式

谢 婧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学习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已经凸显了其不适应性,要提高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

一、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的含义

首先提出“对话“这个概念的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马丁·布伯。此后,苏联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哈伊尔·巴赫金系统地阐释了对话理论。他说,“一切内在的东西,都不能自足,它要转向外部,它要对话。”[1]他甚至认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1]

“对话”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和角色的一个形象的描述。它指明了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也强调了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它摈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地位,也否定了学生的单一主体身份,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它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它不仅强调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权利表达与个体成长。总而言之,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是采用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兼顾师生各自权益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为前提

大学是不同于中学的高级教育阶段,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中学生大有不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7~24岁之间,大脑机制已经完全成熟,可以进行大量的逻辑思考,理性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时,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他们想要在自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特点既是人类思维发展成熟的必然表现,也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量在不断地增加,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学生灌输现成的、可以一直利用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不断通过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教学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因此,灌输型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运用于现在的大学教学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优化,也对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有益。

(二)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鹄的

大学阶段往往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一定职业前最近的一个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阶段。进入社会意味着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开始工作意味着大学生们要善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处理实际中产生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实践型学力是大学教学中要培养的重要能力。而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往往重视的是学科型学力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实践,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和工作的现象,甚至流传着“在大学里,学的都是没有用的,有用的都没有学”的说法。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读书无用”说又开始盛行,这样的现象促使高等教育研究者来思索其中的原因。显然,大学教学模式的僵化是导致这一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在教育领域照搬苏联模式,强调学科性学习,重视对事实性的概念、原理、规则等的记忆,却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久而久之,不管是在哪个教育层次,都出现了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这些学生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缺乏创造力和实践力,很容易产生“跟不上拍”的感觉,在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时就难免力不从心了。

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话语的表达和释放,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与教师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形式,使课堂成为集思广益、开放自由的场所,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表达了出来,他们所表达的语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语词中发现了两个维度:反思与行为。它们处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倘若一方即便是牺牲了局部,另一方也会受到损害。真正的语词同时就是一种实践。因此,说出真正的语词就意味着变革世界。”[2]可见,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型学力,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这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三)以道德人格的完善为准则

从隋朝采用科举制开始,考试就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由此而导致的应试教育盛行的局面也在所难免,特别在中等教育层次尤为明显。应试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成绩,以分数论教育的成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忽视对学生人格、人性的关注,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不堪重负,也使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较之中等教育,大学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有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但传统的大学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师教生学”的模式。

着眼于教学的对话结构,我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视为牵涉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3]也就是说,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思想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完善其人格和人性,教师自己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调整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以民主平等的身份教育学生。当一个老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时,其师德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

高垣真弓在其著作《教学设计的前沿》中认为,“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由六个要素组成:主体(从事该活动的个体或小组),工具(狭义的工具和电脑之类的物理性工具,概念、语言、图式、符号、技术等心理性工具),对象(主体和拥有关系的、含有主体动机的客体,对象是作为素材和问题空间而存在的,通过以工具为媒介的活动,转换为结果),共同体(参与分享同一对象的活动系统的多样的参与者,参与者理解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活动对于共同体有什么意义),角色分工(表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课题、能力、地位的水准及垂直分割,或者表现为水平分割时的成员之间的对称关系,或者表现为垂直分割时的成员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规则(制约活动系统中的行为和交互作用的明示的或默会的规则、规范、习惯)。”[4]

而在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主体,又都是彼此的对象,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存在,当然,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和知识种类的不同,他们会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在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的,但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不过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准确。

在师生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学生是否有收获,到底有多少收获,并且依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强化或是转移。这样的活动过程就使得发展性评价具备优势。

三、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要实施对话型大学教学模式,主要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在对话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参与积极性。为了使对话型的教学能够顺利完满地进行下去,教师要将教材吃透,不仅是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教材的诠释,因为教材的固定性比较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作为教师要准备好有关方面的前沿信息,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有目的地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提前交与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要指定固定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还可以准备几个灵活机动的问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二是,学生要转变观念,切实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国教育领域盛行讲授法,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被弱化。在对话型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他不仅要通过对话来表达自我的存在,还要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评价教师,如果还把自己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上,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的无意义化。因此,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适应角色的转变。

三是,要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效的评价。例如,好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教态得体,亲切幽默,富有个性;讲解时内容科学、准确无误且知识面广,条理清晰,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在进行引导时,教师应该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通过对话启发学生思考和评议,对学生学习表现作出有效回应。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强化参与学习的深广度且方式灵活,参与活动的时空充分且有选择性,积极思考和表达个人独特见解,使学生和谐相处并互动完成合作任务。

四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是数字化信息和技术的最大参与者。在我国,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终端和网络服务,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所以,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变为可用的教学信息,如何结合学生的习惯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是现代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互联网技术和手段既提供给教师更多的选择,也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创新性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对话型教学才能更好地展现其互动性和吸引力,其在大学的开展才会更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大学教学模式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留白”是个大学问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