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产出导向法和元认知策略
2019-02-21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公共英语 天津301811)
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础语言技能中,译是最高级别的能力,是检验一个双语使用者掌握两种语言程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从翻译过程本身而言,译涉及复杂的双语转换过程。译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何改善提高翻译教学效果也为学者们研讨。从2013年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将汉译英短句翻译改革为汉译英段落翻译,分值比重的双倍增加进一步说明掌握英语翻译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调整已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积极的强大反拨作用。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重输入、轻输出”“学用分离”比较严峻,就此现象,文秋芳在“输出驱动假设”[1]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2]基础上构建了“产出导向法”[3-4],在“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下,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及“以评促学”四个教学假设为指导,实施“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该理论体系以输出为驱动,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分配“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提供适切输入材料并发挥主导,引导学生以听和读的方式获取有益信息,促成学习行为;对学生的输出活动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评促学,使课堂知识吸收最大化以内化为输出能力。产出导向法从雏形发展至今已十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用于指导英语教学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已开始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中,从听说、读写课程的改革[5-6]到具体教学环节设计[7-8]均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而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在元认知理论发展而来。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并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监控,制定相应计划[9-10]。元认知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元认知理论为后续的元认知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将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关于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受试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和英汉互译习作训练,并验证策略的可行性。经训练后,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能够监控自己的翻译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研究,如柯细香[9]王笃勤[11]均证明了将策略培训整合到翻译教学中是可行且有效的。
基于以上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发现,目前关于产出导向法的研究关于验证该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或“驱动”“促成”“评价”环节的设计应用和反思,或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践,而在翻译教学的实践和应用还未涉及;元认知策略用于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几乎集中于课上指导,而课下就如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即学生如何在课下没有老师在身边手把手指导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翻译技能却涉猎较少,也没有将产出导向法和元认知策略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指导课上、课下的翻译教学相关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一定的研究探索空间。
二、学情及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产出导向法,笔者曾做过前期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明确提出了以下问题。笔者曾在其校级课题“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改革研究”中进行实证研究,在“学用一体”理念的指导下,根据“驱动—促成—评价”进行英语读写课程部分单元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此教学环节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表示以产出任务带动学习的方式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内化知识并加以运用;且有强烈欲望继续配合教师参与产出任务的教学实践;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反应,产出任务的顺利、完整完成需要一定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深化,对于一些课前活动和课后作业,表示学习能力有限,效率低下,课前预习准备不足,导致课上产出任务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有一定困难,学习效果欠佳;此外,小组个别学生即使学习热情高涨,但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导致课前准备不足,无法有效配合其他组员圆满完成产出任务,致使整个学习小组在评价环节得到好评概率较低,使小组中表现较好学生自信心受挫,在学习中产生低落情绪。甚至个别学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严重,寄希望于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和老师课堂上的讲解,驱动任务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够理想。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此类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并没有系统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视角单一,不善及时总结归纳知识要点,也就是说,不会有效学习。
鉴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在英语读写课程中总体上较为科学,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加快新知识的接纳吸收,并盘活已有知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并内化为产出能力。但是,产出导向法指导教学限于课上,对于课下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进一步探讨与论证,使得前期研究中的实验实施过程对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监管不足。这为本研究明确、切实提出了研究问题:如何以产出导向法指导课上翻译教学实践,并在课下加强对学生“驱动”“评价”环节学习的自主性?
笔者认为,如若将产出导向法的功效发挥至最佳效果,必须将课上、课下学习两者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所以,培养学生在课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课上以产出导向指导教学为主,课下以元认知策略指导自主学习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是最大化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笔者尝试将以产出导向法与元认知策略相结合,课上课下有机联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汉译英翻译教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用一体”的理念下,以“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有机结合的语言促成流程组织翻译教学,通过提供适切输入材料作为学习中介,带领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脚印地完成产出任务;学生课下自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辅助培养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以培养较强英语翻译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英语翻译教学环节设计
本次实验对象为我校2017级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共43人。实验开始前进行了汉译英摸底考试和访谈,平均分为10.22分满分(15分)。该班学情为:多数学生英语基础一般扎实,学习态度良好,但学习习惯欠佳。本教学环节的内容设定参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2]》及笔者所任教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依据被试学生实际水平,结合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以产出导向法中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为依据,研究设计了翻译课程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所选材料为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二单元汉译英习题及笔者补充的相关话题的汉译英翻译习题,并进行了为期2周的教学实验,共计6课时。课上教师发挥脚手架作用,以产出导向法主导教学,实施“驱动-促成-评价”环节,课下教师以元认知策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达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改善英语学习习惯。实验后以实验成果证明产出导向法和元认知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效应。
附:习题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夜晚,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共庆中秋佳节。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的习俗很多,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自2008年起,中秋节成为中国的法定假日。
习题2.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最被人们接受的是为了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realgar wine)等。从2008年起,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这既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又能适应人们的需要。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汉译英翻译练习话题是中秋节。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知识目标,掌握中秋节、月饼、游子、法定假日等词汇的英译;能力目标,能用恰当句法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用词贴切,行文流畅,能分析具有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技巧及其韵味;情感目标,增强对中国特色词汇和中国传统节日英译的兴趣。
(二)产出任务
结合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的字数、难度及分配时间,笔者将本次任务设定为半小时内完成“中秋节”的英译后,再在半小时内完成“端午节”的英译,此翻译材料由笔者提供。且两篇分别取得12分以上的成绩(满分设定为15分)。两篇翻译原文题材一致,涉及相同及相似的词汇。习题1产出任务完成后,以习题2检测知识掌握程度并加以催化知识产出。此任务涉及词汇的掌握、句法的运用、跨文化翻译策略以及篇章的整体意识,任务多重化,稍有难度。
(三)教学流程
1.驱动(1 课时)
驱动是任务的导入环节,也是最具创意的部分。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其通过书籍、网络、字典等途径查询有关中秋节的相关信息,包括来历、涉及人物及故事、传统与现代的庆祝方式以及材料中关键词汇的英译;另外,将所查资料总结中心大意,并能口头复述,以强化关键词汇的记忆,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为促成环节扎实知识根基。针对于此环节的课下完成部分,按照元认知策略,教师需对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跟进和监控,课前检查其驱动环节完成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以提高其知识转化效率,减少水平差距。课程开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随机抽查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列举关于中秋节的关键词及其英译,如有错误,教师及时纠正并补充正确译法。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由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完成;进而随机检查概要复述,由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完成。这样保证了优中差三个群体全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驱动任务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充分,课堂活动参与热情高涨。虽然个别学生对某些词汇翻译错误,如“游子”翻译为“swimming man”,甚至复述中出现停顿、语法错误等现象,但在此过程中,检验了其知识储备情况,一针见血指出了知识漏洞,激发了其补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2.促成(3 课时)
促成是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此环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产出内容,并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学习中介,带领学生小步渐进、稳步向前,直到顺利完成产出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任务本身难度,做好启发和引导,从驱动环节列举的词汇出发,针对同一翻译材料提供不同词汇、句法用以构成篇章,难度和质量成梯度递增。这样的促成环节既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学生依据其水平接受适合其的词汇、句法和翻译策略,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知识由简到难,降低难点知识的接受难度,使得知识积累起来有根据,有缓冲。由于篇幅所限,在“中秋节”一文中 ,仅以下列词汇、句子为例,先易后难,如下设计促成路径:
第一,语言促成。 “农历”是中国所特有的,可译为Chinese calendar;是按照月亮运行轨迹而计算的,又可译为 Lunar calendar,Chinese lunar calendar;“赏月”的“赏”是指观赏、欣赏,可译为 watch,enjoy,appreciate;法定假日是指法律或官方规定的节假日可译为 legal holiday,official holiday;又是法律或官方规定的公休日,可译为official public holiday.
第二,结构促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如果包括小分句或并列成分,务必考虑其逻辑关系。如:在“夜晚,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共庆中秋佳节”这个句子中,包括三个动作,翻译时可将其处理三个并列的动宾短语。但深究不难发现,赏明月和吃月饼是共庆中秋佳节的方式,或共庆中秋佳节是赏明月和吃月饼的目的,则译文中可添加方式状语或目的状语。
第三,翻译策略促成。翻译策略的采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段落中,多处采用直译的方式,个别词汇需要意译,如团圆、游子。结合语境进行含义分析给出恰当译文,切不可望文生义。
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全体参与,在驱动环节所掌握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知识,加强了对关键词汇、重点句型的等输入知识记忆,缩短了产出距离,促成语言能力形成。在“中秋节”和“端午节”段落翻译中,畏难情绪和用时明显减少。多数学生表示,在习题2“端午节”中含有和“中秋节”相同的词汇、句式表达,翻译时直接进行知识迁移,高效完成产出任务。
3.评价(2 课时)
评价是检验驱动和促成环节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反馈于学生自己和教师,以便做出相应调整,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以评促学。习题1的评价形式包括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汉译英的评分标准,学生首先自己的译文评分;接着回收全班译文并随机发放,完成互评;再回收后由教师评分,算出三次评价的平均分;最后由教师统一点评,肯定本次产出任务的优秀译文的闪光点,并总结学生普遍出现的语法句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提出改善意见。习题2的评价流程为机“机评-自评-师评”,借助于批改网,习题2完成后先网上提交,待批改网给予修改意见后,自行改正语法错误,再提交给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利用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任务实施监控、评价。
总的来说,两次翻译产出任务完成质量较实验开始前有所提高,习题1和习题2平均分为12.84分和11.96分,较实验前的10.22分有了2.62分和1.74分的进步。笔者在两周共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继续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翻译教学5周,对学生进行访谈,全班43名学生除1名体验感一般以外,其他学生均表示认可此种教学形式,并表达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采取此形式的意愿。表示此种产出任务带动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吸收知识、内化能力的效率提高。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通过微信、电子邮件、批改网系统等手段进行有益沟通,答疑解惑,加强监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基于以上教学实验可知,产出导向法和元认知策略相结合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可操作性强,有益于翻译教学的发展。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符合语言习得规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的、长期的内在化过程。只有对语料进行反复加工,才能吸收消化并内化成语言能力。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发挥支架作用,课上科学指导,课下灵活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本课题的研究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四级题型改革后,翻译部分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瓶颈,也成为其通过四级路上的一块挡路石。本课题的研究改善了翻译教学的学习体验,课上课下有机联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帮助其提升翻译能力,克服四级中翻译的难关,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有效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引进自主学习机制,鼓励学生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下,与课上形成互补,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本次教学实验总体上说较为理想,实验实施顺利,学生配合和反馈良好,已初见成效。但笔者也发现了问题:没有经过任务驱动的译文质量欠理想。也就是说,围绕课上“驱动-促成-评价”环节的译文质量较高,完成这篇后换另外话题相似、表达不同或话题不同、表达相似的段落进行翻译,译文质量就稍显逊色。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将翻译练习面面俱到。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语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扩展与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仍需增强。因此,就如何在学时分配较多的读写和听说课程中灌输相关翻译的题材值得我们去研讨,以达到语言交际能力的融会贯通。
编辑: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