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当代价值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9-02-21陈雅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资本家手稿分工

陈雅丽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00)

谈及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其中一部著作不容忽视,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的核心理论成果之一体现在笔记本I的第三部分,即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系统的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独创的,该词曾在德国古典哲学著作中广泛被使用。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曾对异化做出过具体的阐述,但是马克思这里所谈的“异化劳动”,是明显不同与前者所谈及的“异化”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内涵所阐述的,并且系统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一)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一般而言,人们进行劳动,创造劳动产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促使本身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情况却明显不是这样的。马克思用了大量的笔墨将这一现实深刻的揭露出来,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

简而言之,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桌子是工人制造的,椅子是工人制造的。工人在工厂中拼命的劳作,甚至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创造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更多的劳动产品。比如一个煤炭工人,他为了获得报酬,满足自身的生活支出和养育后代的需要,只能被迫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生产出更多的可供取暖的煤炭。但是煤炭工人创造出越多的煤炭,那么他的劳动价值就越低,他最终所能够占有的劳动产品,即煤炭的数量就越少。工人进行劳动产品的生产,本身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但是劳动产品却成了“异己”“敌对”“对立”的东西,工人不但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反而被劳动产品所制约。

(二)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进行劳动不是出于自由自觉的,而是强制性和异己性的。劳动活动对于工人而言不是满足需要的内在动力,而是成了一种不得不去做的手段。马克思用极其深刻的语言,强调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1](P54)

很显然,劳动活动对于工人来说,已经不是自愿的活动,而是被迫的强制性活动。因此,工人开始逃避劳动,厌恶劳动。在工厂中,工人们进行重复而枯燥无味的劳动,甚至是高强度的劳动,这些劳动使得工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工人们无法解放自己,无法有空闲的时间发展自己。

(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类本质”是费尔巴哈的术语,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将其注入新的内涵。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类本质是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活动。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人的类本质,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言的,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和规范性的矛盾展开。

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即对应着现实世界的人。人的本质的规范性,即对应着价值世界的人。在反复的劳动过程中,工人们忙于为现实世界的柴米油盐而奔波,而几乎无力去思考价值世界的人的实现。然而,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如意的突发情况,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去思考价值世界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本应该在生活中,实现现实世界的自我与价值世界的自我的统一,但是,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人往往忽视价值世界的自我,而浑浑噩噩地生活在现实的忙碌中。

(四)人与人相异化。人在现实中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本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其本身,劳动活动被压迫。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站在劳动之外,对劳动指手画脚,并且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即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一无所有,只能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及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1](P60)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阶级,即不进行劳动,而占有劳动产品的资产阶级;从事劳动活动却不占有劳动产品的无产阶级。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扬弃途径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并且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扬弃异化劳动,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是“自发分工”。只要分工是自发的,而不是自愿的自觉的,那么,人的劳动活动对其本身来说,就是与他相对立的力量。其次,必须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进而消灭现实的不合理的私有财产存在形式,才能够在使得工人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最后,马克思还在《手稿》中的笔记本Ⅲ《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提出对共产主义的论述。

(一)扬弃不合理的分工形式。我们要扬弃的是不合理的分工形式,而不是扬弃分工。在旧式的分工体系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工人越来越成为某一生产环节的附属品,工人专注于某一技能的发挥。这样的分工形式会越来越导致阶级的固化,工人难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其他才能,培养自己的业余技能。这样的分工形式甚至会导致工人除了他现有的技能外,没有任何可以进行谋生的其他方式。最后,工人天生要进行艰苦劳动、受折磨、受压迫,资本家天然就享有劳动产品、享受愉悦并且不劳动。

因此,必须扬弃不合理的分工形式。马克思指出,不合理的分工形式是导致阶级冲突的原因之一,必须建立新的社会分工体系。马克思提出了合理的社会分工构想的蓝图,即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劳动,并且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分工是流动的,避免了一个工人仅有谋生的一种技能,一旦被资本家抛弃就无法进行生存,只能依附于资本家的旧有状态。

在马克思所构想的合理社会分工的蓝图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和体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与其他的关系都是自由平等的,是和谐、互相促进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新的社会分工的实现,新的社会分工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扬弃不合理的私有财产存在形式。不可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存在形式被极端化,发展到了顶峰阶段。这种极端化表现为资本家占有了全部的私有财产,资本家不仅拥有自己的的私有财产,而且还把工人的财产以各种方式占为己有,使得工人成为了资本家的附庸。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他们的劳动是属于资本家的,他们的劳动工具属于资本家的,他们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因此,这一极端化的私有财产存在形式必须被扬弃。

马克思指出,变革私有财产存在形式并不是消灭一切的所有制,而是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私有财产所有制,对私有财产关系进行重组。也就是说,让私有财产回到其本身。变革后的私有财产关系是服务于劳动者本身的,劳动者创造出的私有财产能够归其本身所有,能够真正回归到自己的财产。让本就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回归到劳动者。

(三)进行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后,又用大量的笔墨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论述。马克思反驳了不合理的共产主义理论。第一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是简单的完全平均化的,把所有的私有财产进行平均共产,甚至把妻子也进行共产的错误思想。第二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把希望放在资本家自发认识到自身的剥削行为是不道德的,具有极大的空想性和不彻底性。

马克思在批判这些不合理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他指出,共产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是工人阶级进行现实的革命才能达到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能够实现向人的本身的复归,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扬弃异化劳动,消除不合理的私有制存在形式,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新的社会形态,是必由之路,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交换价值的生产向使用价值生产的回归。交换价值的生产注重劳动产品的量,使用价值的生产注重劳动产品的质。在大工业生产中,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工业生产更趋向于交换价值生产的最大化,而轻视劳动产品的质。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用最少的成本、最少的时间生产最多量的劳动产品,就成了驱逐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所以,在现实中,出现了只重视商品的量,而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甚至某些不良商品生产者,用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生产,将消费者的利益至于不顾。这一行为严重背离了人的本质,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

为了解决这种不良的商品生产难题。我国监管部门应该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在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的商品流入市场。其次,相关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惩罚力度,让商品生产者的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能够达到警戒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作用。最后,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对商品生产者的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让商品生产能够在阳光下进行,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重经济增长向重人的发展的回归。工业化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化生产在带我给我们GDP极大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因素。工业生产注重量的生产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发展。这种忽视,带来的是为了商品生产而生产,为了发展而发展,导致了一系列无意义发展的后果。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无意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甚至浪费。这些行为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会对人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面对日趋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问题,我们的发展应该重新回到重人的发展的回归,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将量的生产与质的保证相结合,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而不是手段。

(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异化不仅是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活动、人与人的类本质,更是人与人相异化。在这种异化下,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社会中,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何才能破除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把关键放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真正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资本家手稿分工
作家手稿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作家手稿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丢失的手稿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手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