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昆山振东侨乡变迁述评

2019-02-2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归侨侨乡农垦

刘 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在江苏省昆山市的东部,与太仓市毗邻的东方村,坐落着数十幢西洋风情的独栋别墅,这批房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群海外归侨在此生产生活,留下诸多文化印记与沧桑往事,这个地方被称为“振东侨乡”,如今已被列为昆山市文保单位。

一、从岑春煊圈地到振东农垦公司

1908年9月6日《申报》发表了《江督端奏覆盛宣怀被参各款摺》,记录了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向慈禧太后禀报所查盛宣怀被参实情,其中有句云:“又原奏(盛宣怀)与岑春煊合买上海之苏州河地亩甚多,及合置昆山县田,恃势抑勒,民怨沸腾一节,查苏州河在上海英美租界之间,地势绵长,价极昂贵,道署契册各业户均由洋商挂号,未见盛宣怀与岑春煊购置产业。昆山县在苏州之东,向多荒地,有人集股收买设立垦牧公司,岑春煊入股颇多,盛宣怀未经合股,其地自购客民,非买诸土著,皆按市价交易,民间无控告之案,自无恃势抑勒情事。”[1]

这段文字说明,晚清大臣岑春煊确实以入股的方式,在昆山境内购买了大量土地。据《昆山市农业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以广东台山县归侨为主,由曾任孙中山先生正副卫士大队长的加拿大归侨黄湘、马湘二人为首发起,美国归侨、时任南京侨务委员会的邝卓生负责经办,吸收一批希望归国定居的海外侨胞入股,投资56000余元,在今新镇东方村以5000元代价,从岑春煊后辈手中收购一家停办多年的垦植公司,创办振东农垦公司。”[2]

为何要将公司定名为“振东”?有一些回忆文章说,因为该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镇东方村的缘故;又有文章指出,取这个名字,乃是因为这些广东台山籍归侨集体选择居住在昆山,虽离家乡遥远,却仍心怀故土,取振发广东之意。[3]还有一种说法,即从昆山的东面振兴农业。[4]

这些华侨在海外求生时,因为文化水平低,只能做洗衣工、开小饭店、种菜、当铁路工、开杂货店或者做佣人等,生活艰难,备受歧视。他们回国后,看到家乡台山烟馆赌场林立、土匪猖獗,社会风气败坏;而位于江南的苏州昆山,其社会风气与台山截然不同,便在此购地,落地生根。入住的华侨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广东台山籍归侨,也有来自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缅甸和香港的归侨。

创办初期,私人建造的住房有30余幢,后来扩大至62幢。在荒地上矗立起的洋式红房子,“四面多开窗户,空气新鲜充足,室内有卧房二处到四处,都有浴室、厨房、厕所、会客室。门前有花园,四周围以竹篱或短墙,碰到婚嫁丧集会,有公共礼堂”[5],别有特色,引人注目。

这些来自海外的广东籍归侨,在远离家乡故土的江苏昆山,开始辛勤创业,繁衍生息。因为他们的海外背景和国际视野,必然会带来一种新的生活范式和生产理念,且这种生活范式和理念又与当时国民党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有契合之处,给当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昆山带来了一些新鲜元素和借鉴参考意义。同时,振东农垦公司因地处昆山,也必然受到来自当地和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当时有报道称,振东侨乡“是乡村建筑的模范,可作社会建设借镜”[5],“改良农村建筑的先进者”[6]。有学者指出,振东侨乡所在的苏浙沪地区,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有不少华侨回国在苏浙沪等地投资举办农业、工商业及金融业,成为当时中国民族经济的一支新生力量”。[7]

首先,这些归侨采用迥异于传统生产方式的股份制来组建公司,以现代化的运作模式来经营。曾在振东侨乡长期生活的伍胜松,撰写了《振东侨乡创建小记》一文,详细介绍了振东侨乡的建设情况:振东侨乡设会长一名,还设财务管理、监察、文书各一名,他们印发招股章程,寄给美国、加拿大的华人团体,吁请投资入股。入股者必须是归侨,介绍者亦必须是归侨,凡品德不良、吸毒嗜赌者不得入股。[8]

其次,为解决日益增多的归侨和侨眷的安置问题,振东农垦公司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逐步扩大公司的规模和格局。如1925年10月31日《申报》发表了一份购田声明:

兹向益丰公司购买坐落昆山县属益丰公司名下全盘田产,定于十一月二日交易,理应先行登报声明,倘前有与益丰公司所有一切未清手续,请于交易日以前,向益丰公司理妥,与敝公司无涉,特此声明。振东公司谨启。[9]

由这则声明可看出,振东农垦公司借助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以声明的形式,将集体的利益合法化、程序化,以此达到购买田地、理清所有权关系的目的。

1927年7月24日与8月2日的《申报》刊载的购田声明系昆山养中堂的黄良购买昆山县周墅乡潜区三十二图入字圩数户农家的田地共30余亩。[10-11]黄良和养中堂已不可考,通过比对1925年完成的《昆山清丈局报告书》中潜区三十二图的位置[12],与今天振东侨乡的方位大体一致,再加之这两则声明所称的“当众交易”的地点均在振东农乡,可推测这两次购田行为,应与振东农垦公司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视为振东农垦公司扩大规模的内容。

振东农垦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种植场,生产香稻、花旗棉、麦、豆、瓜果等,丰富的产出除了供应全村人的生活外,还售运至南京、上海各地,以应各粤菜馆和酒家的采用。同时他们还设有养鱼的池沼及饲养牲畜的牧场。

第三,振东农垦公司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开在报刊上发布声明外,振东公司还常年聘请潘震亚、谢宗鲁为该公司的法律顾问,并登报通告:“嗣后如有侵割该公司信用名誉产业及其他一切,益当依法尽保护之责。”[13]

同时,他们自发组织了保卫团,由有军事学识的村人担任教练,无论男女,年满十六岁都要受训。全村有步枪50余支,村人的射击术均娴熟。

第四,健全的现代化公用设施。振东公司有一个较大的公共体育场,配备相应的运动器具。在村公所左侧建有振东小学,1936年夏时有100多名学生,均为粤籍子弟。办学经费由村公所支拨,校舍宽敞,设备完善,并附有阅报室、图书馆等。有文章称,该校主要的信条是“提倡生产教育”。校中学生,有鸡皮鹤发的老婆婆、徐娘半老的中年妇人、涂脂抹粉的摩登小姐,与小弟弟、小妹妹们同室听讲。[6]

二、振东居民的生活情况

振东居民虽以振东为家,但男子大多在国外经商,只留妻女在此;还有一些男子则在昆山城内或太仓、上海等地有着较为体面的职业。如伍子衿虽住在振东,但于1935年出任了《太仓日报》的副经理[14],其道德文章,夙为社会所敬仰[6];同时,他又担任由粤人集资开设的位于昆山城内北大街的民生南货糖果饼干公司经理。再如邝卓生既任职于南京侨务委员会,又是上海新新有限公司筹备处的发起人;黄贯一是上海大长城影片公司的经理。

这些侨胞不局限于开展农垦公司的日常业务,还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常捐款支援军队。如1936年11月14日日伪军分三路进犯绥东,绥远岌岌可危,邹韬奋在自己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发起一日捐,支援绥远前线军;[15]1936年11月22日《申报》刊登了该馆接收的社会各界捐赠绥远前方军士的慰劳金,其中就有来自振东农垦公司的黄俦礼、伍时熀、雷家秋、黄百万、黄传益等人的捐款,面额为五元、两元和一元等。[16]

在振东农垦公司侨胞的生活情况,在当时的报刊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可供后人考察。

(一)一笔遗产与一份道歉

1934年2月至3月的《申报》,接连20天刊载了《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公告》,发起人为振东农垦公司的黄传益,其父黄炳炎(字世令)于1933年6月间在振东病逝。黄炳炎在上海中国信托公司租了一个保管箱,箱内有户名为“黄炳炎”的存折若干张,数额计银元2万5千元。黄传益在公告中称这笔财产“依法应由申请人全权继承,为此状请发给执管遗产证书”[17]。

黄传益以继承人的身份接管这些资金,是否合情合理,目前没有更多资料佐证。这笔数额较大的资金的拥有者是黄炳炎?还是振东农垦公司?无从查考。但从半年后《申报》连续五天刊载的《昆山县振东公司黄传益道歉启事》一文,可知其中复杂纠葛,全文如下:

窃传益于去年六月间不幸家严猝尔仙逝,实堪痛心,惟对于先父生前一切内外经手事务尚未详查清楚,与公司同人发生误会,嗣起纠纷。传益意志薄弱,误听谗言,以致涉讼,且言语之间,不无开罪公司全体同人。嗣后经人调处,解释一切误会,和事如初。特此登报,向公司全体同人并家长安业,郑重道歉,聊表微忱,诸希公鉴是幸。[18]

(二)一起枪击案

除了公司内部的复杂纠葛,振东的家庭内部也有摩擦,甚至发生命案。1934年12月18日《申报》刊载了题为《昆山振东农乡发生命案》的报道,说这个由粤人组建的振东公司,有股东马祚俊,其继室邝氏,年三十五岁,与马前妻之子马德民居住在振东农乡,母子二人意见相左,时常发生口角。12月16日,邝氏突然被人用猎枪击毙,马德民不知去向。邻居察觉后报至公司代表,转报官府。官府派员视察案发现场,发现邝氏左腿近臀处枪伤十二处,深入内骨,产门旁枪伤九处,右胯枪子出口十八点,皮开肉绽,惨不忍睹。[19]

(三)一场关于毒品的误会

当时,在昆山新镇的广东人,除了振东农垦公司的归侨外,还有一些人,如在新镇经营豫新垦牧场的刘后我等。据资料记载,刘后我,也称刘厚吾,人称刘麻子,广东梅州大埔人,青帮“通”字辈人物。北伐后,迁居昆山,在老新镇有大庄园一座,名义上经营鱼池、桃园,实则种植罂粟,自制鸦片。[20]他还伙同同乡在城区开设土膏行,与黑道中人勾结,是个横行城乡的地方一霸。当时,昆山成立了专门的缉毒机构——拒毒社,政府采取了多种禁毒措施。

1934年5月7日,昆山县长彭百川接到昆山北大街由粤人集资开设的民生南货糖果饼干公司藏有红丸、烟土、吗啡等毒品的密报,即派人前往搜查,一时间观者云集,南北交通为之阻断,搜查三小时而无所获。事后公司职员立即电告经理、振东公司居民伍子衿。伍子衿知情后,即至昆山检视货物,并在各报刊登启事,宣布经过,准备向当局交涉。彭县长知道这是一场误会,恐事态扩大,即令当时搜查的工作人员,于5月9日上午赴公司向伍经理道歉,接着再派人邀请伍子衿来家中,说明误会,“并面致歉意,经伍面允,一场风波,始告平息”。[21]

(四)黄贯一与孙中山

据《江苏省志•侨务志》记载,黄贯一等人从英美归来,在昆山建设振东乡。[22]

1920年春,美国放映了两部辱华影片《红灯照》和《初生》,丑化中国人的生活。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等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奋发图强,于1921年在美国创办长城画片公司。1923年,这群爱国华侨青年携带电影器材回国,将该公司迁到上海。1924年8月6日《申报》记载:“长城影片公司为旅美华侨所组织,曾在美洲摄映影戏,颇受彼邦人士称许,今欲振兴祖国之银幕事业,故于去夏返国,设立公司于法租界。”[23]该公司的宗旨在“提倡社会教育,及介绍我国文化于欧美”[24]。这群归国华侨中,就有黄贯一。

据《上海通志》记载,黄贯一曾任位于上海四川路腾凤里的长城影片公司经理,以及位于上海苏州路的大长城影片公司的经理。[25]另据钟瑾所著《民国电影检查研究》记载,黄贯一也是位于上海今徐汇区华山路的长城画片公司的负责人。[26]这位自美国归来、在上海制作电影的黄贯一,与昆山振东农垦公司的同样来自美国的归侨黄贯一,是否是同一个人呢?据当代编剧、导演孙瑜回忆:“有一天我和姐夫在北四川路一家饭馆里吃饭,遇见南开中学的同学,广东人郑玉肇。他认识上海长城画片公司的经理黄贯一(黄是郑的同乡)。”[27]可知,黄贯一是广东人,而振东公司的黄贯一也是广东台山人,种种记录表明,二者应为同一人。

1924年11月17日,孙中山自香港抵沪,在法租借码头上迎候的,除于右任、宋子文等人外,还有各团体代表五百余人。这些团体代表中,有黄贯一代表的美洲中国国民党。在前一天的《申报》上刊登了社会各界欢迎孙中山来沪的种种筹备工作,其中,美洲中国国民党总支部致电美洲中国国民党驻沪通讯处,电云:“上海黄贯一君,各同志鉴,孙总理过沪时,祈代表全美同志前往欢迎。”报道称:“现黄君已召集沪上留美同志数十人,于孙氏抵沪时,结队前往欢迎,并拟面呈意见书,陈述侨胞之利弊云。”[28]

1925年3月12日上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社会各界前往莫利爱路二十九号(今香山路七号)孙宅吊奠。据1925年3月18日《申报》记载,美洲中国国民党总支部代表黄贯一,本系返国慰问中山病状者,昨亦至灵前行礼。[29]

三、昆太公路与振东农垦公司

振东农垦公司位于昆山和太仓的交界处,昆山与太仓虽素有渊源,但两地之间,交通不便。据全国步行团员刘汉儒在《步行抵京记》中记载,从太仓到昆山,无大路可走,只有小路,且从振东农乡到昆山城,也只有田埂小道,很不方便。[3]就振东农垦公司而言,急需一条沟通昆太之间的大路;而苏州与昆山和太仓之间,也急需一条公路,因此,修昆太公路,势在必行。

早在1928年12月昆山建设局就将昆太路上升到县道规格,视为年度最紧要工作,特地聘请苏州的专业技术员使用测量仪器精细测量昆太路线。1929年1月测绘完毕,相关方面多次召开筹备会议,商讨着手方案,但因省建设厅尚未核准经费,迟迟不能开工。直至1929年6月底通过落实建设厅核准,昆山建设局开始修筑该路的二十座半(半为太仓县界)桥梁。[30]这条公路全长十五公里,太仓占三分之一,昆山占三分之二。

昆山建设局按照江苏省建设厅通令要求,在准备修筑的昆太公路沿线竖立警戒牌,明示路旁不准栽种五谷杂粮;并对修路所占农田,按每亩三十五元进行补助。“为避免多数坟墓及民房起见,遵照省颁布筑公道收用土地章程第七条之规定,酌量绕越避免,故路线未免迂曲。”[31]因其迂曲,影响了振东农垦公司的生活和出行,就在昆太路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该公司提出了异议。据1930年振东乡农民代表邝国桢呈给中央侨委会的文章可知,振东公司的侨民对修路造福百姓之举是很赞同的,但从原来的设计方案来看,昆太公路从该乡经过,严重影响了该公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主要表现在:“惟以该路线迫近民房,将来汽车奔驰,对于乡民儿童,易生危险;且又截用球场,有阻乡民运动,填塞鱼池,减少渔业生产之量,此亦非政府福国利民之本意。”[4]因此,振东公司全体居民请求昆山建设局将昆太公路的路线改至致和塘边基岸。昆山建设局以改线工程甚巨回绝。不得已,该公司将改移路线图样和愿酌情补助修路费用的诉求,递呈中央侨务委员会,再由中央侨务委员会送至江苏省政府,省政府交由省建设厅发文处理,省建设厅要求昆山县长、建设局长会同振东农乡代表勘查。就今天昆太路的路线来看,当时应当是按照振东公司的要求作了线路调整的。

昆太公路于1936年4月1日通车,营业事项归苏嘉苏昆二线办事处兼管,在试运营期间,开设三站,从昆山的正阳门起,经过振东农场,而达太仓。票价为昆太全程三角,昆山到振东农乡二角四分,振东农乡到太仓八分。[32]

公路的贯通给振东农乡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烦恼。譬如,就在昆太公路试运营不久,就因连日下雨,路面高低不平,建设局派了路工分段修路,但这些工人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附近乡民受害匪浅。1936年5月7日下午二时许,有振东农乡居民伍子衿之妾林瑞芬,偕同养女美亚,从太仓返乡,行至吴塘桥附近,突然被该路段筑路工人拦住去路,其中有溧阳人李金生者,将林氏拦腰抱住,另一个工人将价值五百余元的钻戒劫去。美亚见状,奔告其父,伍子衿前往,将李金生奋勇擒获,交西门驻警,送公安局,移送司法究办,据《申报》记载:“闻其他工人,声势汹汹,尚不甘服。”[33]

四、战争:营救与返乡

振东农垦公司曾经两次被迫撤离昆山:一次是因为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次是因为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与上海毗邻的昆山,也在日寇的炮火声中岌岌可危。2月29日,日军炸毁昆山附近沪宁路一段铁路。3月2日起,日军敌机结队盘旋在昆山上空,投掷炸弹,开枪扫射,百姓逃躲,秩序失常。3月6日,第十九路军司令部设在昆山正仪。3月11日,日军占领与昆山紧邻的上海嘉定,杀烧抢掠,民众仓皇出逃。3月16日,日军敌机在振东农垦公司上方投掷炸弹,归侨惊恐异常。

当时上海华侨救国经济委员会主席朱庆澜、许世英、郑洪年等报送江苏省政府和昆山县长的电文如下:

顷由侨胞面称昆山县属振东农乡地方,有寄居之南洋侨胞四百余人急欲避难来沪,嘱为救济等语,恳饬该县长迅即雇轮送沪,轮费给养由会缴还,乞复为荷。[34]

就在华侨救国经济委员会的这封电文发出之前,为躲避日军袭击,昆山县长吴德耀于3月5日携印避难苏州甪直。8日,这位刚来昆工作月余的60岁的吴县长,在高河桥投水自尽,留下绝命书三通,云:“莅昆月余,适逢国家多难,地方责任,日见繁难,近则军队云集,加以公安建设两局不受指挥,尤感困苦,人心世道,复不堪言,惟有一死以表我心。”[35]3月10日,年约三十多岁的程汝继任昆山县长。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接到救国经济委员会朱子桥等人的来函后,转令程汝继“代为雇轮,设法护送”。[36]

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了。昆山被日寇敌机侵犯,连遭轰炸,平民惨死,房屋被毁,昆太公路附近的振东农垦公司,也在所难免。据《侵华日军江苏罪证索引》记载,日军在昆山新镇东方村振东公司炸毁轮船民房。[37]据报道,“八一三”后,(振东)田园蹂躏不堪,乡人避难他徙,该乡代表黄俦礼、黄百万等人恳请侨委会设法收回房屋和鱼塘。1943年1月7日《申报》称,此时侨民相继迁回居住,集资创办了种植公司,收获颇丰。侨委会驻沪办事处特派专员张媛前往振东农垦公司视察,并在该地进行华侨登记,登记者有二百余人。[38]

如今振东侨乡已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尚保留有28栋民国风格建筑,是迄今为止苏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侨乡,也是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群落。近年来,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修缮,面貌为之一新。据目前生活在此的为数不多的侨乡后裔介绍,目前有一部分洋楼因历史原因被当地居民所住,有一些由侨乡后裔所住,绝大多数侨乡后裔都到海外生活和工作。2016年,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昆山市政协、昆山市统战部等相关部门推动下,周市镇选取振东侨乡南洋路59号别墅,建设孙中山与振东侨乡陈列馆,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孙中山精神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归侨侨乡农垦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