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拉康理论分析《狗十三》中李玩的身份建构

2019-02-21李云璐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拉康规训爱因斯坦

□李云璐

一、在自我寻找中捍卫主体性

李玩这一角色在影片中缺乏主体性。作为父亲的女儿、祖父母的孙女、老师的学生、需要被高放保护的小女孩等,这一系列的角色都是在他者的凝视中形成的,“我”的实现是他者不断赋予的过程,“我”的主体性从未存在过。父亲重组家庭,李玩在原生家庭中成为孤独的局外人,被迫与爷爷奶奶同住。父亲不了解李玩的兴趣爱好,记不清英语老师的姓氏,出现问题只知道用钱来解决。父亲不了解李玩的生活习惯,酒桌上让李玩喝牛奶。父亲的种种缺席将李玩的不满情绪推到极致。

一次同化在镜像阶段完成,从无自我到有自我。小狗的出现成为父爱缺席的补偿,作为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李玩孤独的少女心思无法向外界宣泄,小狗对李玩的依赖使得李玩从狗身上找到了自己“被丢弃”的影子。从最初对狗的排斥,到与小狗同食同寝“同病相怜”的认同,她爱好天文和物理学所以为其取名“爱因斯坦”,揭示了李玩和她的小狗的命运相似性以及李玩对狗的喜爱,同时,这只狗也成为李玩情感的寄托点。李玩对狗的接受完成了她从“理想我”向“镜像我”的过渡,形成了李玩的“想象界”。

“爱因斯坦”的丢失造成李玩情感世界的坍塌,也为父爱缺失、自身地位的模糊以及所处环境的不满情绪提供了宣泄契机。台词“我不是非得要一只狗”与李玩疯狂找狗的行为形成反差,展露了她的歇斯底里不过是借题发挥。李玩以反抗的姿态捍卫自己的主体性,对社会规训保持“狂吠”姿态。

二、二次同化中完成自我建构

按照拉康的理论,“二次同化”在俄狄浦斯阶段完成,拉康把俄狄浦斯情节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母子双边关系期。

第二期,父亲以父法的形式介入,开始了三边关系期。在象征界,李玩必须遵守社会规则,这种规则、秩序、道德标准以“父亲之名”出现。李玩为捍卫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歇斯底里的宣泄,父亲以规训者的身份介入,对其“不懂事”进行家暴。而真正开始消解李玩自身主体性的恰恰是父亲家暴之后对女儿的温情表白,父法以“爱”的名义合理施暴,将李玩树立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他者”,这种“他者”就是李玩在完成自我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人物。

第三期,服从父法。“自我主体的成熟是以牺牲欲望的真实作为代价。”①在遭遇家暴之后,李玩接受了第二只“爱因斯坦”,在饭局上向父亲的领导敬酒,在众目注释中吃下别人“好心”为她准备的狗肉,李玩最终服从父法,向社会秩序妥协。影片结尾部分,李玩拿了英语大赛证书,爷爷奶奶夸赞“俺娃乖得很”,饭局之后,父亲对李玩说“你是爸的骄傲”,李玩接受了父法秩序从而获得了自己的名字与位置。见过了“真正”的大人,接受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残酷,融入了社会规则,李玩完成了她的成长,并开始与父亲同化,在心灵上发生了象征性趋势。

从无语言的自我到有语言的主体,李玩通过与父亲认同取得了自己的名字与位置,与此同时,李玩的“超我”也开始形成,完成她的二次认同,进入“象征界”。

三、惩罚与秩序:向道统低头的自我救赎

按照拉康的理论,凝视者在观看时有双重认同感,父亲在凝视李玩的同时,达到对自身的凝视和肯定(父亲认为规训李玩具有其合理性)。凝视更是表示一种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即凝视者优越于凝视对象。在父法控制性的凝视下,李玩是可以被占有、改造的物品。在《狗十三》中,凝视作为一种权力的观看,体现出主流社会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父辈对李玩的规训,又包括领导对父亲一类人的规训。在强大的社会道统的束缚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无法逃脱被规训的命运。李玩在群体监视的目光中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叛逆者走向彻底的妥协者。而在成人规则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和传统里,反抗注定成为社会规则的牺牲品,叛逆者必将受到严厉的压制。因此,任何人只要违背了这个社会原则和规范,都会成为群体凝视下的被看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与惩罚。

影片中父亲对李玩家暴的场景,是对李玩肉体上的惩罚,这可以被称为热暴力,也可以被称为对抗。但究其根本,这是一种通过惩罚肉体实现的秩序建构,父亲对李玩进行肉体惩罚正是基于此。通过对李玩的惩罚,父法试图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既然惩罚已经发生,那么个体李玩就一定犯有某种罪行。李玩疯狂找狗闹得家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惩罚因此具有合理性。通过对其身体的惩罚,使李玩在精神上认同秩序对个体的规训。

秩序规范李玩的生活方式,要求其懂事,又要求她学会敬酒等成人社会的规则,制约其行为及思考方式。通过规训,李玩被纳入秩序之内成为秩序的一部分,并使其通过吃狗肉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新的规训与惩罚当中,成为一个社会人。秩序的破坏与建构发生在“青春的较真”与“成人的虚伪”两个对立的阵营之间,并以成人社会规则“驯化”李玩的“理想我”的方式结束。

被剥夺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成长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李玩经过不要狗、慢慢接受、失去、寻找、违心认下另一条貌似的狗、再次慢慢接受、再次失去、再次寻找,最后与第一条狗遇见而放弃相认这一系列事件,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每个点都是李玩成长的心理节点。影片最残酷的莫过于李玩到头来无力改变任何事情,自然合理地被塑造成大人们心中的样子,正如大人们被整个社会塑造成应该有的样子。没有浪漫的理想主义,服从秩序与和谐是最高的人性。李玩向代表秩序的道统俯首,长成一个虚伪的不动声色的大人,因此她吃下狗肉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四、结语

“爱因斯坦”是李玩在镜中的形象认同。李玩从第一只狗身上看到了自己被抛弃的影子,对其产生认同,并将其作为闺中密友。随着第一条狗的丢失,第二只狗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这种姿态也是李玩对待社会规则的姿态。第二只“爱因斯坦”与李玩的磨合,也是李玩与家人的磨合。李玩压抑情绪的爆发,与家人陷入对立状态,父亲既暴力又和蔼的一番规训,让李玩迫不得已地接受父亲和一切成年长辈所遵循的所谓“规则”,藏起自己的棱角和执拗,向社会妥协。李玩的两种态度在两只“爱因斯坦”身上做了充分的喻示——那条温顺易亲近的“爱因斯坦”,最终被他人抱走依然过得活泼滋润;而那条倔强不服输的“爱因斯坦”,却被送去了流浪所绝食而死。最后李玩酒桌上吞咽狗肉,说明她已经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伴随着先后两条“爱因斯坦”的丢失,李玩的理想我(实在界)、镜像我(想象界)、社会我(象征界)最终获得了统一,使其从单纯的女孩成长为社会动物,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自我。

注释:

①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9-310.

猜你喜欢

拉康规训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梦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福柯规训理论视角下的学校规训教育探析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