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创新发展与历史经验

2019-02-21

关键词:政治思想建设

苏 里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走过70年发展历程。这段岁月里,世情、国情和党情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彼此承接又相互区别,高校教学的物质条件更今非昔比。70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化了我们党对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身心成长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为新时代高校继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全部教育的制高点;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高校一切工作的关键地位;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之源;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7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理论品质。立足于时代要求与国情实际,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的坚守原则与改革创新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与实践成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地位的确立

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阶级关系相应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党的中心任务的根本变化,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政治环境,确立了新的地位,明确了新的任务。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在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基础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造与过渡。在党的领导下,各高校逐渐在高校确立并广泛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1949年11月,教育部召开了华北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强调“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的学习”[1],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全程中的核心关键地位。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此过渡时期的中心工作,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过渡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即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灵魂,以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形势政策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为重点,以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服务人民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内的无产阶级价值观为具体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课程。为适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和需要,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苏联经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得以迅速建立和逐步完善,包括建立与完善课程体系、确立教育思想与教学根本方法原则、结合政治运动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与提高教师队伍等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初创性成绩。

(二)社会主义改造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起点,国家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时期,此时党的基本任务已经由社会主义改造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此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依据刚刚确立的我国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在实践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新的更加清晰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这一方针,也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至今的目标指向。同时,讲话也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一切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并提出了高校各部门齐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思路。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编写教材的新原则,改进了教学方法。1961年,《高教六十条》根据条例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进行了规范化调整,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具制度化雏形。1966年,毛泽东提出教育要革命,认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经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革命实践破除旧社会的落后文化在人们脑中的影响,以建立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思想按照错误路线斗争的需要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发展仍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随着高校地位的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得以重建并回归正轨,迎来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道路的全新发展时期。在经济体制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四有”的核心重点是“一靠理想,二靠纪律”[3],以“四有”标准为出发点,教育部提出了对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能否认,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状况,由于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前进中一度遭遇挫折。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领域始终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守党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变、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先进性始终不变。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度焕发出蓬勃生机。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新目标,也为改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供了方向与理论指引。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建设,包括教材的修订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阐发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引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与健康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这是党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而解决这一矛盾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该发展阶段的总目标。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早日实现。自党的十八大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专门会议,提出大量顺应时代主题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述,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突出强调了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5],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旨在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指出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高校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还强调,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二、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全部教育工作的制高点

回顾7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高校教育的制高点,这是7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可贵的经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作高校教育的制高点,既是70年来引领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方向的一贯特色,也是优势所在。

(一)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至高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准确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过渡时期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这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区别于旧中国封建性和买办性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6]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突出体现。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3]40。可见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的方向。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无产阶级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7],因而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一切工作的至高位置。从这个意义上,坚持对高校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体现和根本要求。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宗旨。如习近平所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这是对党历来在高校教育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关键地位的精辟概括。

(二)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激发高校青年精神力量的兴奋点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情实际与中心任务,来确定自身的任务和目标并始终与之保持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23在此时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引导了高校青年树立无产阶级道德观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以良好的思想状态投身国家建设,为新生的共和国营造有利客观环境。改革开放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年群体实施的意识形态分化愈发凸显,高校青年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各种来源的思想价值观冲击。邓小平明确提出,“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3]40,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尤为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地引领了高校学子紧跟党的步伐,保证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前进。江泽民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创造更充分的政治条件,更有力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8]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将为高校青年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使他们“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7]。历史证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是依据社会发展水平,着眼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而提出的。顺应时代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激发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落后不良思想的影响侵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凝心聚力。

(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9]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伟大梦想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而为社会主义高校培育合格人才提供思想保障与价值引领,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意义所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正是立德树人。毛泽东极其注重立德树人,他眼中的“德”即社会主义的道德,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反复强调要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道德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以卓有成效的实践造就了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崇高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强调“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10]他认为给青年立德,就是将“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10]367推广到他们身上,使之成为青年学子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没有共同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或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8]17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同党对他们的要求相互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毫不动摇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开展各项工作生命线,为大量走出高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水平人才锻造了灵魂信仰,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思想保障。

三、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高校一切工作的关键地位

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党和政府就明确将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作为关键大事加以特别重视,并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与明确的要求。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政策的始终支持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他们在70年的伟大岁月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量堪当民族复兴伟业的高水平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迸发出强大持久的推动力量。

(一)格外注重教师队伍各项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目标是作为人的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规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教学、生理心理、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想要对这些领域的相关知识加以正确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加以充分运用并取得成效,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知识视野宽广、综合素质优秀的专职教学人员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人产生行动的动力源于思想的支配,来自客观世界的影响作用于人脑转变为人的主观意志,方能使人行动起来。同时,人的思想意志与行为活动总是同客观环境的影响紧密相关,人思想的变化是主观意志与客观因素影响交织的结果。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由弱变强,强者愈强。高校青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正是通过对学生施加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并指导其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是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教师的选择与培养给予极大的重视,他强调“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特别关注教师的自身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3]145他号召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要求有关部门热情关心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进步,努力帮助教师提升思想与理论水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并提出了“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提升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可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始终不渝的使命与追求。

(二)着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校孕育着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青年学生政治灵魂的形塑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特征,意味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的青年学生都必须从思想政治教师身上获得指导,指导者在思想基础上的动摇或教育理念上的瑕疵,都可能使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影响。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因此“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10]95,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13]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高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也应当更多向教师倾斜。习近平认为,必须“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14],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终身从教。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实践,大大鼓舞了广大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只有切实把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妥善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策、待遇问题,打造出业务精湛、学生爱戴、对思想政治教育满怀热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与欢迎,成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代新人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不可或缺的关键课程。

(三)充分发挥教师之于学生的主导性作用

列宁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15]可见,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积极的主导性因素。青年是奠定人生基石、积蓄成长能量的阶段,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高校学子,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处于确立过程之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环境的中心发挥好自身之于学生的主导作用,能够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效性。毛泽东向来关心高校学子的思想成长,他曾提醒学生,除“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2]226。思想政治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则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2]247。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想政治教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3]40。他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邓小平认为是“敢于教,还要善于教”[10]55。胡锦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6]青年学生就本质而言,是身心发展处于人生最关键阶段的特殊的人。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他叮嘱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5]。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除了热情关怀与耐心教育之外,在教学方法与内容方面也要尽可能适应青年认知与行为的特点规律,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堂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当好思想的引路人和信仰的铸造者。

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之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做是在高校青年学生的头脑里搞建设的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工作机制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党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时代要求,因而必然随着时代主题、使命任务、物质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持续发展。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清楚认识并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和创新性要求,不断在思想政治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体制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是永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机的活力源泉。

(一)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针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来一个改革”[2]247,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在毛泽东看来,循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所以“课本要两三年改一次,使之不脱离实际。”[2]247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要求,毛泽东认为“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而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2]247直至20世纪60年代,他仍然强调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邓小平认为,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教材、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习近平强调,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7]。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明确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要方法,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规律性认识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我国高校在未来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指南。

(二)格外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开展相关日常管理与服务,具体目标是在课堂之外通过事务管理与环境影响,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就业指导等方式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毛泽东在《共青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指出,要考虑青少年身体特点保证他们的休息,没有充足的睡眠不利于健康成长。同时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容许安排他们更多娱乐时间。邓小平强调,学校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做好后勤工作、保证教学条件、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习近平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理论认识上升为具体实践的完整过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特色。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完成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主要还须通过辅导员、行政人员、服务人员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实现。邓小平认为,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一个出科学成果的局面。”[17]习近平要求高校的管理与服务须“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8]可见,在高校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与良好氛围,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信仰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三)倡导其他教育资源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的协同创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毛泽东曾有言,“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2]226。在此思想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高校就树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理念,与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书育人实践相配合,高校辅导员、行政人员及其他职工也格外注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0]288,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都是办好学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作为隐性教育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践,应当也必须是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交互并行的创新主阵地。结合70年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坚持协同创新,是创造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融合其他教学资源,彼此配合实现齐抓共管,尽可能全面解决学生所想、所学、所需、所盼的实际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挖掘日常管理、生活服务乃至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能实现真正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五、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7]。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根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坚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开展高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政治优势。

(一)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是社会精神的灯塔,高校学子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同时,基于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自身质的规定性,集中体现在党的全面领导,这也是社会主义高校育区别于其他高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2]398想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校教育成为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育人工具,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0]104。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由党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走出高校的人才是否听党的话,是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志在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党执政根基的深厚巩固,事关民族梦想的未来实现。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高校办学的思想基础,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环节,更是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二)始终注重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对高校领导体制的不断的探索和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实现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制度。早在过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十分注重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同时出于对苏联经验的学习,要求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新民主主义高等教育向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226。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程应在党委的领导下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人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邓小平也十分强调理顺高校的领导体制突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认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办好高校的关键。196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高校党的领导不能按级领导,只能由学校党委领导,总支以下党组织仅起监督保证作用。至1989年,已有上百所高校逐步试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确定了我国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高校党委“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7],并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了系列要求,为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经过70年探索、比较,获得的制度性成果,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长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确保高校的根本性质、方向道路、根本任务和发展途径,使我国高等教育成为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制度保证。

(三)始终坚持高校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高校党的自身建设,是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同时,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对高校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必须聚精会神抓好高校党的自身建设。坚持高校党的自身建设,首要是处理好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毛泽东认为,高校建设必须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的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搞好高校党的自身建设,就必须深入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树立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对于高校党组织来说,就是要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师生的利益,这也是高校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广大教师与高校学子的拥护和支持是高校党组织完成自身建设的力量源泉,师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强调,加强高校党的自身建设,要不断改革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的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工作最为基本的载体。拥有高素质、高纯度的基层党组织,对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纯洁性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基础,党员队伍的纯洁是党组织纯洁的根本与保障。因而,保持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纯洁是巩固党在高校执政地位的关键。邓小平曾号召高校党员要发挥自身模范作用,提出正确主张,同党外师生合作,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习近平指出,保持高校党员的纯洁性,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党的纯洁性教育,使所有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7]。在70年的探索实践中,党带领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确立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解决了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始终落到实处,成为支撑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