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高校学生在辽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

2019-09-18韩雪峰

关键词:辽宁大学生专业

刘 洋,韩雪峰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环境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就业与民生的重要关系,并将就业作为保证民生的根本办法和途径,党在相关政策制定上坚持了就业优先的基础原则,并提出重点解决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不断实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同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实现就业。现今,就业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热点,不仅是因为就业形势的好坏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状态,更是因为就业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大学生个人本身的未来发展,也反映着国家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且是判断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1]。高校毕业生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储备力量,也是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基础,也是基层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近年来,辽宁经济指标逐年下降,经济局势不容乐观。面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多问题,其就业状况也面临诸多改变。辽宁省高校人才资源外流严重,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省份就业,这就造成了很多行业和领域人才的短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关键是人才。了解我省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意愿和影响因素,对于我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人才政策、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高校大学生在辽就业意愿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法

1.随机抽样法

本次调查目标是辽宁省内八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八所大学分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渤海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问卷法及访谈法

本次调查设计了线上问卷调查以及线下采访,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1 530份,问卷有效率为95.63%。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在辽就业意愿、就业主要考虑因素等。影响因素包括辽宁经济状况、薪资待遇、理想就业机构、个人因素、周围人影响因素[2],同时,还随机挑选了一部分大四毕业生开展了访谈,听取他们对本次调查主题的意见。

(二)样本

本次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530份,其中男生790人,约占总人数的51.63%;女生740人,约占总人数的48.37%。

二、辽宁高校大学生在辽就业意愿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辽就业意愿

针对“在辽就业意愿”,问卷中设计问题共有四个选项:“愿意出省”“不愿意出省”“出不出省都可以”“没有想过”。

根据问卷结果制成图1。图1显示,在135位调查者中,愿意出省的大学生比例居多,占33.33%;不愿意出省,想要在辽就业的学生数量次之,约占32.59%;出不出省都可以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3.70%;剩余为暂时还没有想法的同学所占比例最少,约占10.37%。

图1辽宁高校大学生毕业去向意愿

辽宁是高等教育的大省,培养出一大批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优秀的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省份的滞后,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没有选择留在辽宁就业,从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辽宁省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总数在十年间曾现连续增长的状态,2016—2018年,毕业生总数分别达到28.8万人、29.6万人和31.1万人。但是从毕业生留辽就业情况上看,2016—2018年,毕业生留辽就业人数分别为16.4万人、18.28万人和19万人,仅占同年辽宁高等院校毕业生总数的57.62%、63.47%和64.19%。三年间,辽宁省的经济情况有所缓解,增长速度恢复平稳水平,在相关部门积极就业优惠政策的刺激下,留辽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留辽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依然相对较低,人才流失的总体状况还没有扭转。

(二)在辽就业影响因素

1.薪资待遇

2018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提到:东北东部就业仍然领先,进一步减少了就业周期,东北地区本季度就业形势严峻,CIER指数低于1,不仅2017年第三季度低于1.42,第四季度低于1.20,而且低于2016年同期的1.17水平,表明东北地区就业下滑趋势十分明显,就业形势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恶化。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首要关注的是薪资情况,在全国主要城市的薪资排名中,辽宁省会沈阳仅排在28位,仅高于部分西部省份,同时与全国的平均薪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薪金是影响就业地区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地区的经济情况是决定大学生薪资标准的基础条件。从问卷调查回馈的结果(图2)来看,应届毕业生对于薪资预期在6 000元以上的占比例的61.48%,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发达城市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大,但对于青年人来说,压力对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磨炼意志品质是积极有利的。期望值在4 000-6 000元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4.81%。极小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薪酬的预期在4 000元以下,这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家庭条件一般,发达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家庭和个人很难承受这样的生活成本,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不能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多数选择发展相对较慢的二、三线城市。选择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主要原因是家庭所在地,希望工作地点能离家近一点,方便照顾父母、兄弟姐妹。

图2 薪酬期望值

这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薪资的期望值与辽宁就业现实不相符的矛盾,而发达的一线、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等就业的经济状况也要远远优于辽宁地区,要出去闯荡、谋求更高的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情理之中。

2.就业单位的选择意愿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偏好,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将影响在辽宁工作的意愿。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于就业机构倾向意愿,从结果上来看,选择最多的是去国企,所占比例为57.8%,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得到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但是选择国企的人不在少数,竞争十分激烈。51.11%的大学生选择了去事业单位,其他职业占比分别为选择去私企占36.3%,选择高校的人占28.89%,选择考公务员占17.78%。近些年,国家各类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很多大学生避开就业浪潮,通过自己或合伙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见图3。

图3就业单位的选择意愿

大学生关于职业的选择更希望专业对口,能够学以致用。对于专业相关的对口工作,不少同学因为缺少自身兴趣的原因,也会另求途径。大多数大学生将职业选择定位在收入、工作环境安逸、职务、不出差等这些外职业生涯方面。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的择业选择也更加的理性和成熟,能够充分挖掘自身专业和性格优势,有针对性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谋划。但是,大学生择业观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很少会有大学生作为职业的选择,大学生往往注重城市带来的丰富的物资生活,没有充分地从精神层面去考虑工作的意义。另外,也有较少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往往从自身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将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作为己任,缺少更高层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3.个人因素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幸福的事莫过于工作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根据图4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的个人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有自己更喜欢的地方,想去那里生活。从中不难发现,95后的年轻大学生自己主观意愿非常强烈,大家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环境追求很高,而且不会为了现实而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另外,占比例较高的个人因素是他们不是辽宁人,想回家乡创业。而人们较为关心的家庭原因和恋爱原因却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中可以发现,对于95后来说,家庭压力不再是主要压力,他们有更独立自主的选择权,可以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职业和地域,不必被家乡的原因所禁锢,这也导致了辽宁省的人才流失问题。

图4不留在辽宁省的因素调查结果

个人发展是影响辽宁高校大学生在辽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无法在一个城市看到自己的发展潜力便只能选择离开。大学生判断自己的发展潜力主要依赖于自己职位的层次。现阶段辽宁经济的主体还是国有企业,伴随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辽宁经济总体上尚处于下降趋势。那么,大学生便很有可能判断自己同样职位的发展及待遇要低于其他城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便难免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同时,95后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的主观意识较强烈。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不着急就业。高等院校的思想是开放、自由和多元的,大学也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重要的阶段,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样,网络上的种种舆论导向也潜移默化地对其自身发展、择业选择、职业规划等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就业的时候对薪资的过高期许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3]。受高品质物质生活观念的影响及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发达的沿海城市。而在辽宁这片老工业基地上,虽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但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物质生活回报。

4.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专业对口或相似对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入职的大学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大学生的专业与单位的主业相差过于悬殊,这些大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难以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做出贡献。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会影响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会让刚入职的大学生没有成就感,影响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失去工作的信心和耐心。无法将合适专业的大学生与需要这样专业的单位相联系匹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法让大学生为其发展做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损失。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侧面地反映了就业方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对于职业方向也就是行业和领域的选择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专业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其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以专业选择就业方向有着相当的优势,但是,跨专业就业和多元的就业方向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趋势。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热门人力资源,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实现跨专业就业也是复合型人才发展的一种模式。新的社会需要也衍生出很多新兴的职业,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而选择职业已经成为更多00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广大高等院校也不断地调整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更多地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各地区发展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辽宁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冶金石化产业以及农业产业资源,但是很多辽宁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没有紧密围绕这些产业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这就导致了我省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问题。一方面,辽宁省一些支柱产业专业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热情不够,学习的热情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有些高校对一些专业虽然限制了招生,甚至停止了招生,取消了专业雷同、学习内容落后、就业竞争力弱的专业和方向,改为更能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要的新专业。然而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样的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充分地显现[3]。

图5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结果分析

问卷的最后所设计的问题是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从条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不愿意降低标准去基层或者中层去工作。而认为“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大学生数量庞大”所占比例分别为56.30%、48.15%。诚然,大学生数量在增加,而就业岗位却供不应求,就业单位用人标准当然是择优录取,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了特别大的竞争压力。认为“学生急于高福利就业”所占比例为42.22%,“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不符”“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的比例均为38.52%。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有效信息的来源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三、辽宁高校大学生在辽就业意愿调查的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部分学生愿意出省,而没有选择在辽就业。其原因是随着现代科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接收到外界消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辽宁经济下行是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一些经济发达、能为自己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遇的城市去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

通过研究大学生在辽就业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薪酬福利与在辽就业意愿有很大的关联,是最被大学生看重的影响因素。大多数人的薪资预期是6 000元以上,而辽宁省的经济实力远远没有达到,这也是很多大学生不想在辽宁就业的主要原因。根据实地调查,在薪资和预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会选择辽宁省内的国企单位上班,其中辽宁省内大学生占大多数。

通过对相关大学生留辽工作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空间上的城市选择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因素,特别是城市的生活配套设施、未来发展定位、房价物价、交通及环境等,这些外部条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2]。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也充满着理想和抱负,更为独立和自主的他们在就业上对父母的依赖影响最低,同时,父母也更加理解大学生实现理想和个人价值的态度,普遍支持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出的规划选择,让大学生把握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专业是否对口在大学生是否选择在辽就业问题上影响也很大。很多人只限于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不愿意迈到专业以外的圈子。众所周知,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最好的是重工业,然而很多专业在辽宁并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者说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辽宁高校发展较好的专业,很多还不能和辽宁所需的用人单位完美地对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不太愿意选择这样的职业,这也导致了人才外流。

(二)建议

1.高校应致力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但校园招聘会数量总体上不多,招聘公司行业性较强,提供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因此,学校应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选择机会。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在辽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建立沟通联系渠道,为其与就业大学生之间铺设相互沟通和了解的通道。

国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多次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是大学生快要毕业的半年,学校为其搭建双选会、就业指导课等方式,而且是从大学生一入学就要贯穿在大学生涯的一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从多方面同时发力进行。首先是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将就业技巧、就业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作为传授的重点,还要将就业观、生涯规划等精神和理想层面的就业思想融入其中;其次在教育方式上,不能简单地以说教形式开展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众创空间等多种就业体验都是就业指导开展的有效载体;最后是学校教学层面的,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培养等方式将就业指导主体多元化,让社会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就业环境,为其毕业后的快速就业提供基础。

另外,高校应加强与辽宁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协调创新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合作教育、专业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运营方式,了解企业对员工工作的相关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对接。一般来说,通过校企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促进双方更好地了解,更好地实现双赢的目标。这种合作教育也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改革,使其更为贴近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学校和企业在人才上的渴望是一致的,在双方共同的协作和努力下,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此外,高等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在辽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其创业指导和支持,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大学生自身层面上,要根据其专业等特点和需求主动探索;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办学实际,如在系统建设、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与合作企业等方面做一个系统的规划。

2.深入推进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留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在辽的高等院校要充分结合辽宁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的需求,在保证高校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同时,探索和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高校也应充分地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针对新兴的产业和战略性行业发展,联合开展定制教育和订单培养,使人才更能符合辽宁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要不断对辽宁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理性地规划大学生就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

各高校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加强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在专业和行业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校,要发挥其引领和带头作用,不断带动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形成人才促进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带动人才进步的良好氛围。相关高校要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设置“创业创新基地”等实习新模式,避免“一成不变”的专业实习方式。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而不断调整,提高人才知识储备与时代发展的匹配性,通过项目孵化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机会。

3.出台吸引人才的策略,关注弱势群体

人才吸引政策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划分高等院校不同人才的类型和层次,以此为基础实施分类政策,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在资金和项目上对人才的留辽给予补助和补贴,同时在住房、交通、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人才留辽的物质基础条件。三是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人才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也是选择是否留辽的关键因素,要帮其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其工作思路和梦想给予支持,鼓励其长期和稳定地在辽发展。人才政策是人才建设的关键,更是辽宁实现社会、经济、生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生活基础条件的政策,是广大人才选择就业地点的关键因素。物质生活是实现所有梦想和机会的基础条件,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的希望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很多城市通过对相关物质基础的补助,有力地提高了人才的资源储备水平。例如广州,采用公租房政策加大对刚毕业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吸引了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和文化水平但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大学生在广州就业。日益高涨的房价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生活的关键问题,辽宁在人才政策上应该关注大学生住房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补贴,给其基本的生活保障,提高其留辽的意愿。沈阳市在2018年制定了大学生买房的补贴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留在沈阳的积极性,在社会和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值得辽宁相关单位予以借鉴。

大学生就业的个人条件千差万别,其中家庭困难和女性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处于相对的弱势,高等院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部分群体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措施提高其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从高等院校层面,可以针对这部分群体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课程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相关知识储备量,如通过校内外的一些兼职活动,在培养其实践能力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能够进行补贴。从相关职能部门层面,应该继续采取“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干部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加大相关的补助标准,减少就业成本,提供更多公益的、有社会价值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水平。

东北的人才流失有着其自身发展缓慢的因素,也受到其他国内外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家可以出台对辽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指导政策,同时加大辽宁振兴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源头上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4.鼓励创业并给予优惠

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有着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大胆实践的激情,另一方面缺少的是相关的指导和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很多省市通过“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并在资金和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一大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东北地区应该在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上不断提高覆盖范围和水平,从政策、法律、税收等多方面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外部环境[4],以及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顺创业的集中管理职责,将成效带动就业纳入就业评价体系,从政策导向的角度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5]。

就业、创业首先要抓住主要问题,即专业方向。面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并非所有的专业都具备领导创业的先决条件[6]。例如,让传统重工业和石油石化专业的大学生领导创新、创业,显然就是不现实的。所以就业、创业精神应因人而异,因专业而有所不同。按照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发现示范项目,挖掘示范人才,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一批高校评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学校。高校要加强招生、培训、就业、创业四方面的联系,构建就业形势反馈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适应创业需要的能力。

5.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自我认知能力

经调研数据分析表明,高校毕业生存在对自身能力素质评估较高、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认识不够清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是高校可以着重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着手,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相对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理清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发展方向,进而对个人专业和技能素质能有效评估,帮助大学生认识个人能力素质欠缺之处和提升办法。二是高校可以着重在就业政策指导方面着手,突出辽宁地区经济特点和就业形势分析,让学生了解在辽宁就业和人才引进的政策和优势所在,并主动及时提供辽宁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减少或避免因不了解辽宁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而迫使其最终不得不离开辽宁地区外出就业情况出现。三是高校可以着重在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提升上入手。大学生要系统学习好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实践,通过业务实践,获取相关从业资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遇;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寻找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自己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水平和适应工作的能力[7];大学生也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注和了解,能够掌握基本的政策方向和发展导向,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找准自身定位,从而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工作是一个人实现人生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生活的物质基础保障;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工作是支撑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是推动文化进步和各行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关注相关行业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找准自身的爱好和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等方式提前接触真实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为将来实现自身满意、社会有益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辽宁大学生专业
辽宁之光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辽宁舰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