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2019-02-21王岚,王皓,张凤
王 岚, 王 皓, 张 凤
(1.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8; 2.河北美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北 新乐 050700)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因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构成来看,地方高校约占整体高校的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是在第一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地方高校入选学科很少,仅仅占全部一流学科的20%左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高,关系到我们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本研究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明确地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要求[2]。《总体方案》的提出,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双一流”建设方案自发布以来,受到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纷纷制定规划,进行改革,争创一流,社会各界也对“双一流”建设抱有很多期待。“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战略意义在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总之,“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强调实行一流学科动态管理,注重学科总体规划和内涵发展,明确不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只要有学科优势和特色,都有机会获得政府财政支持,通过建设达到一流水平;引入了竞争性的动态发展机制,打破了原有的身份壁垒,更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发展[3];释放了各高校的办学活力,在各个方向和领域都可以争创一流;增强了地方政府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双一流”建设在给地方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比如加剧了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资源配置偏向高水平院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度也倾向于高水平院校,等等。应对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双一流”建设中,弄潮搏击,主动作为,优化和科学配置资源,凝练特色,创建一流学科。
二、“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障。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受地域限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用人机制僵化等因素影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竞争方面处于严重的劣势,导致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领军式学科带头人。一方面,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纷纷出台了人才引进方案,试图通过丰厚的待遇及科研经费吸引拔尖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高校引进的人才仍以传统学科应届博士毕业生为主,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甚至热门学科博士都很难引进。拔尖人才的缺乏,使地方高校在突破国家重大项目等高端科研项目上缺少竞争力,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也是举步维艰,难出科研成果,更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一些引进的博士到地方高校后往往是“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实验条件以及相应的经费等条件的支持,使得不少引进博士的科研难以推进,再加上受区域文化、城市环境、科研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地方院校骨干人才向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回流,向中央和部属高等院校流失的现象。总而言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瓶颈。
(二)学科建设经费不足,教育资源获取困难
众所周知,经费是人才引进和开展科研的基础。地方高校在数量上占全国高校的95%,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在招生数量上远远超过中央部属院校,但是国家对于地方高校的投入远远低于中央部属高校,在评定“项目、人才、工程”等方方面面都相对倾斜于中央部属高校,例如2011年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的政府拨款分别为1739.42亿元、3146.75亿元,绝对数量上是地方院校投入高,但是地方高校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央部属院校,所以单个地方高等院校所获投入远远低于单个中央部署高校[4]。学科建设经费的不足使得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在获得教育资源等方方面面呈现弱势,有限的经费分布到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和创新平台建设中无异于杯水车薪,导致很多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举步维艰。
(三)学科建设决策管理被动,工作缺乏“一点三力”
首先,决策管理被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决策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的校(院)级管理层级中,高等院校的校(院)级领导和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着学科建设的人力、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分配。各拟建设的学科所属院系并不具备学科建设的自主权,也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疏于管理、被动接受的问题。
其次,学科建设缺乏“亮点”。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学科目录制,全国各高校设置学科的统一框架是教育部法定的学科目录,地方高校盲目紧跟统一的学科,没有立足地方需求,对接市场需求,与地方经济脱节情况严重,缺乏特色和亮点。
再次,学科建设缺乏“三力”,即定力、合力和动力。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规划、布局和长时间的积淀,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往往缺乏“定力”,容易因为利益格局的变动而心猿意马,方向飘忽不定,急功近利,致使学科建设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学科建设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科研、教学、人事等各方面积极合作,步调一致,统一建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相关专业之间要相互呼应,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要相互贯通,形成“合力”,但是地方高校各学院各自为政,学科壁垒明显,缺少学术的沟通与联系,没有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学科建设需要“动力”,相应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学科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传统的以培养公职人员、贵族、神职人员为主的人才培养功能,到德国洪堡“教研合一”的大学理念,再到美国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威斯康星思想”,大学职能的扩充无不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而地方高校人才、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只能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集中现有的物力财力,把学科建设的着力点集中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上。
首先,地方高校应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谋篇布局,确定“亮点”,避免学科设置千校一面的现象,要将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度结合起来进行考量,以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的学科,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催生新兴的交叉学科,从而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促进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5]。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凭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畜牧和细菌学科建设积累,从乡村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6]。还有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紧紧把握学术前沿和经济社会建设重大需求,面对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巨大挑战,积极推进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建筑材料向绿色建筑新材料转型,形成硅酸盐建筑材料的服役行为与延寿原理、硅酸盐建筑材料的低环境负荷制备、硅酸盐建筑材料的功能设计与调控等学科领域;围绕材料学科学术前沿及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及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强化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建设。在2007年建立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7],最终入选第一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其次,形成特色方向。学科方向是学科创新的关键,也是突破特色的重要基础。应鼓励各学科立足特色定位和已有基础,确定科学合理的、富有个性的学科方向[8]。一个学科有多种研究方向,要确定一个最适合本校校情,能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方向,需要充分分析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发展趋势、该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信息,随之,根据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学科特色,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地方产业有机结合,与地方产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建学科平台和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在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同时,提高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地方高校学科特色。
(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充足的人才支持和储备,需要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一批学科骨干为支撑,一批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基础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遴选时,要根据团队梯度的结构需要,对所需人才灵活聘用[9]。首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引进。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如客座教授、外聘教授、兼职教授、定期讲学、短期回国等方式引进。要破除原有的人才管理观念和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人才引进、培养、管理的效率。其次,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不断上升的平台与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海外访学,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如此才能有利于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成果的持续产出。一批人才团队的建立,不但能培养出一批新的学术骨干,而且会吸引新一批的人才涌进,这样也有利于建成一种联动的、可持续、时刻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人才团队。
(三)增加投入,拓宽经费来源
学科建设离不开经费投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财政拨款力度上不如中央部属院校,但是可以从自主筹款方面有所作为。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企业资金已成为各高校积极争取的主要经费来源[10]。要使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合作,具体说来,就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三方一起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在当地孵化。这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学科对接地区产业力度,从而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反哺地方高校;加大服务地方经济力度,跟地方经济共同发展,走双赢之路。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发挥光电学科的优势,在武汉市建立“中国光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积极扩大社会合作,吸引社会捐赠,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办学经费一大部分都来自社会捐赠,知名大学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和信任,因此相对于一流大学,地方高校应该做好自身工作,给学生更多关爱,为学生和校友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广泛联络,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吸引更多社会捐赠[11]。
(四)改革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形成定力、合力、动力
学科建设的根本在学术,因此学科建设应加大学术委员会和二级学院的权力。首先,应由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从学术发展角度,谋划学校的学科布局,确定优势特色学科,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形成定力[12];其次,学校管理部门的定位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因此要统筹协调各学科点的资源投入,从管理层面整合各学院的资源,沟通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交叉、跨学科等问题,形成合力;再次,学院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应充分下放权力,加强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自主权,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学院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如将学科建设的绩效成果与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挂钩,并对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的学院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及团队成员进行奖励及考核职称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增加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动力[13]。
综上所述,目前,“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高校纷纷推出改革措施。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找准各自特色,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点,确定精准研究方向,合理配置资源,建设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