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知识产权法公选课为切入点
2019-02-21李西娟
李西娟
(石家庄学院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1]31知识产权人才是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保障。我国不仅应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化教育。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2]18可见,知识产权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在高校中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知识产权素养的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采取随机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向石家庄学院选修知识产权法公选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通过统计,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集中在文学艺术类、工程类、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机械、数字媒体类专业。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情况、知识产权的需求情况、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产权法教学效果四方面。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梳理出目前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知识产权认知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截止目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已实施10周年,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教育力度,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在逐步提升。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0%的学生了解知识产权,学习过相关知识;26.7%的学生知道知识产权,有一定了解;63.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知识产权,甚至有个别学生不知道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渠道方面来说,50%的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获取;25%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获取;少数学生是从与相关专家、学者、老师的交谈、请教中学习的。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认知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偏低;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以网络媒体、专业学习为主,通过与相关学者、专家、老师的交谈,从实践中学习为辅。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
(二)现有的知识产权法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迫切需求
我国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建立了35所知识产权学院及26个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有76所高校设置了本科专业,有200多所高校正在培养涉知识产权的硕士研究生,有50余所高校正在培养涉知识产权的博士研究生。[3]由此可见,目前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是针对高校法学专业或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并未覆盖全体大学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只有5%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在问及学生选修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初衷时,67%的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产权法知识,35%的学生是为了获取学分,20%的学生是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各类竞赛活动作准备,少数学生有其他想法。可见大学生有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强烈需求,现有的知识产权课程供给难以满足学生的强烈需求。
(三)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较差,教学效果欠佳
知识产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丰富、体系庞杂。主要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及其他知识产权。著作权法主要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专利法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商标法主要运用于商业活动当中。三大部分涉及领域相差甚远,相关的法律制度相差较大。另外,公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为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契合度,第二要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和实例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脱节,导致学生运用知识产权知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产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契合度较差。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如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部分需要结合实际申请文件实例对法条进行讲解,并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撰写和分析能力;商标的申请流程方面,用图示等可视化的方式更能清晰展示申请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比单纯讲法条效果要好得多。因此,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应采取多种教学法,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知识产权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在知识产权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偏低。在本次调查中48.3%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学时和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实践学时应各占50%;26.7%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应占60%,实践学时应占40%;16.7%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应占70%,实践学时应占30%;8.3%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应占80%,实践学时应占20%。可见,大学生要求增加实践学时的呼声很高。
二、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要增强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就有必要从增加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信息供应量着手……而增加信息供应量最常用的方法便是进行舆论宣传与教育。[4]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的重任。因此,高校应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加大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多渠道传播知识产权知识。比如可充分利用每年的知识产权宣传日活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系列讲座、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知识产权征文比赛、分发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册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对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与专业的联系、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树立浓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二)创新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覆盖率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公选课程,基于选课人数限制,每学期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接受知识产权教育,因此,传统的课堂授课或培训学生覆盖率低,难以满足普及教育的需求。而知识产权远程教育通过线上学习、辅导、测试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人数及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受众率,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推崇。2018年5月,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河北子平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审核并顺利签约,正式拉开了河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帷幕。石家庄学院作为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负责子平台的运行,同时作为六家准分站之一,为学院开展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提供了契机。
知识产权法作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础课程具体以什么方式开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1.5%的学生认为应以公共基础课开设,15.1%的学生认为应以专业必修课开设,13.2%的学生认为应以专业限选课开设,30.2%的学生认为应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前三者学生加起来高达69.8%,说明本课程有作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应作为专业必修或者专业限选的学生达到28.3%,这部分学生主要涉及机械、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等理科专业,说明知识产权课程与理科专业有强相关性。30.2%的学生选择以公共选修课开设,这是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知识产权法作为通识课的呼声高于公选课,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产权素质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具体以什么方式开设知识产权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笔者认为,高校可首先考虑开设知识产权法公选课,条件成熟的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公共基础课。鉴于理科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强相关性,建议以专业必修课的方式开设。诚如英国学者Roach J等所说:“理解和应用知识产权是工程技术人才应当掌握的核心技能……知识产权法课程应当是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而非边缘课程。”[5]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专业教育的契合性,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领域广泛,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为加强教学内容和专业需求的契合度,笔者在开设知识产权法公选课时尝试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即“理科专业+专利”“文学艺术类专业+版权”“市场营销类专业+商标”的三种知识模块组合。每个模块组合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分为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及实际操作三个层次,通过三个层次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宏观视野、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政策解读采取讲授加视频播放的方式,基础知识采用讲授加分组讨论法,知识应用及实际操作层面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式、绘制流程图等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调研结果显示,68.6%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法宜采用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实际操作模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之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群,实现线上的电子课件、案例资料、问题解答、知识产权最新动态资料的共享,与学生建立了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学习本课程,81.7%的学生提高了知识产权意识;46.7%的学生提高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3.3%的学生了解了知识产权与本专业的关系;36.7%的学生继续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并将其作为以后的工作方向的意愿;26.7%的学生有制作小发明、申请专利的意愿;20%的学生有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打算。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效果明显。
(四)突出知识产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不断强化实务内容的引入,比如国内外最新的案例、立法动态、社会热点问题及实务操作规范等。其次,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与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课程的衔接,引导学生选修知识产权类毕业论文,促进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产权深度融合。比如:管理类的学生可以撰写知识产权管理类的论文,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撰写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方面的论文等。通过不同领域、多角度、多维度地探讨知识产权问题,更容易发现新问题,提出创新性观点,提升论文写作质量。
2.强化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为此,各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活动。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有力保障,掌握知识产权知识是创新成果保护和转化的有力武器。本次调研结果显示,70%的学生表示有了创新成果,知道用知识产权法保护,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8.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用何途径保护创新成果,31.6%的学生知道。说明学生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的衔接,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创新成果的观念和意识。
3.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学生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至两次到实务部门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可利用知识产权教学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观摩、见习等方式了解知识产权在实务工作中的运用,感受知识产权在创新成果创造及保护、运营、转化、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