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及现实意义

2019-02-21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县域精准思维

刘 刚

(石家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富强安定的基石。只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城乡经济才能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才能充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对此,习近平有着更加切实的体验和感悟,因为他有担任正定县委书记的直接经历,曾经为推动正定的县域经济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发展县域经济,使正定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绩。

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蕴含着“定位、定标、定法”①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时用了“定标、定位、定法”的表述方法。受到韩教授启发,笔者认为“定标、定位、定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解读十九大报告,而且是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调查、谋划、改革”的有效工作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但是其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方法论基础,更是指导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钥匙”,特别是对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及方法

习近平把正定当作他的第二故乡。1982年4月他调任正定工作之后,就把强县富民作为施政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人民生活。1983年7月担任县委书记之后,他更是冲破各种思想和体制束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胆改革,在正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使正定逐渐改变了“高产穷县”的面貌。

(一)精准定位:搞好调查,知己知彼

习近平到正定工作之后,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想各种办法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他提出向实践学习,认真搞些调查研究,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本地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进行总体性的调查,了解县情、乡情和村情,“在区划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摸清资源、经济、文化、教育、人才、技术、民俗、传统等各方面的情况,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1]145。另一方面,要进行经济状况方面的普查和专题调查,了解本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包括原料来源、流通渠道、销售市场等多方面的生产优势。比如,通过对县办企业和社队企业的调查分析,筛选出优势产业、产品,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巩固、发展和改造。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习近平认识到正定县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瑰丽灿烂的文化古迹,适宜发展旅游业;二是交通发达,有京广、石德两条铁路干线和107国道等若干条公路干线、支线,有利于商品流通;三是能源供应相对有保证,电力、煤炭、石油供应基本能满足县域工业发展需要;四是靠近城市,距石家庄15公里,距北京、天津也不远,可以多渠道进行市场、项目和技术协作;五是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一半甚至3/4以上的劳动力可以脱离农业种植业发展多种经营,搞工业、副业和商业;六是粮食、棉花、林果等产业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能为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原材料。

正是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专题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发展优势,为习近平提出在正定大力发展工业、副业、旅游业和“半城郊型”经济①所谓“半城郊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它既具有“城郊型”经济依托于城市、商品生产比较发达、城乡联系比较密切、工农结合比较紧密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般农村经济的某些特点,是两类经济结合的中间型经济。参见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页。等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现实依据。此外,习近平还强调,要认清自己的家底,不能光“纵”着比,回头数自己的脚印,“更重要的是向前看,向自己的左右看,要‘横’着比,比比国内的先进水平,比比世界的先进水平,找找自己的差距”[1]112。不难理解,习近平强调与国内、世界先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找到自己的差距,也是做到精准定位、知己知彼的重要方式。

(二)科学谋划:战略思考,长远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认清自己、精准定位之后,接下来就是科学谋划,制定方案,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发展有基本遵循。做规划、制定方案时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几种设想、几种方案,进行优选,相互权衡,然后决定取舍”[1]146。同时,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在制定规划时,一方面要有战略思维,通观全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立足一村、一乡,放眼于全省、全国,以至国际市场”[1]146。另一方面要有发展眼光,立足长远,力求突破,既要“注意到农村经济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又要“立足于现在的基础,放眼五年、十年和更长时间的发展”。[1]146

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之后,习近平与县委班子一道为制定正定的发展规划反复讨论、认真研究,既总结了正定几年来的发展实践,又借鉴了外地的发展经验,在坚持“不抓农业不稳,不抓工业不富,不抓商业不活”[1]112的思想指导下,确定了“立足农村,依托城市”[1]114的总方针。就“立足农村”而言,主要是树立大农业思想,在稳定发展粮食种植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林果、蔬菜等适应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就依托城市来说,主要是为城市大工业拾遗补缺,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和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服务业。对此,习近平说:“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2]

正是基于“立足农村,依托城市”的总方针并在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的建议下,习近平正式提出正定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并提出“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发展目标。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发展方针、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指导,正定县的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1984年《人民日报》刊发《正定翻身记》,介绍并肯定了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此后的1985年,正定县又根据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正定经济“三步走”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依托城市、开发智力、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发展方针。[2]由此可见,经过科学谋划、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的总体规划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带动作用。

(三)多措并举:开拓创新,务实有效

在确定实现目标任务的规划以及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落实。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特别强调开拓创新,务实有效,多措并举,抓好落实。他指出:“有了规划,要一步一步抓落实”,具体“实施措施一定要跟上,讲科学,讲严谨,抓住关键,落在实处,以功力求效益。”[1]146为此,他要求所辖各部门、各单位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力戒仅仅止于发出号召、做出安排,多在实施、落实上花气力;不仅要有长远的总体规划、总体指标,而且要有短期计划、阶段指标,做到月有所成,年有所就,一步一个新气象”[1]106。此外,他还特别指出,要抓好落实,开创工作新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

具体来说,习近平重点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落到实处。

1.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思想领域,人们正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党和国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时也非常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思想由“死”变“活”,由“旧”变“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自觉主动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他不但在正定先行先试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发展农工商多种经营,还于1983年主持起草、审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

2.选拔干部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526这个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适用。因此,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强调指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选拔干部,并让他们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化领导方法,在“高、新、实”①所谓“高、新、实”就是领导工作起点要高、标准要高,思想作风新,领导方法新,工作扎实、讲究实效。参见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上下功夫,力争使“每一个负责干部,都要做自己所在部门、单位的原动力,起到心脏和中枢的作用”[1]149。就发展县域经济来说,领导干部也要做促进经济起飞的实干家,求真务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3.广罗人才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深刻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人才的作用不可估量。要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掌握政策、懂得科学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方方面面的各种人才。为此,习近平主持起草、研究制定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并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公开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同时,他还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念好“人才经”,通过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多方面、多渠道开发人才。有了各种专门人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划方案落实起来才会更有保障。

二、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一方面,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源头,必须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才能发挥现实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实践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准确把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因为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来源于实践并被实践证明确实是能有效推动正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调查确定时空方位形成的精准思维,通过谋划确定长远目标形成的战略思维,通过改革确定方法举措形成的创新思维这三大科学思维方式,对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源头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具体推进实施。[4]实际上,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所表述的内容与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主要指的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力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就提出农村经济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生活富裕”主要指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当前衡量农民生活富裕的标准已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天壤之别,但追求富裕生活的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就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县”。

对于“生态宜居”,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虽然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没有明确使用这样的表述,但他做的很多工作却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就“乡风文明”来说,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教育文化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要求所辖区域各级党委将其列入议事日程,放到重要位置。就“治理有效”来说,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具体措施。比如,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强调精简机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讲求效率、制定实施“六项规定”、改进领导方法;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强调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坚决刹住不正之风,实现党风根本好转。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发挥专门人才的积极作用,这为实现“治理有效”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和运用精准思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前提条件是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列为事关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重要使命的大事来认识解决。习近平多次就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5],最终形成“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思想。可以说,在扶贫工作中对“精准”的强调,正是源于习近平在正定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并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到精准施策、精准落实。从本质上来说,精准思维更多体现的是务实、具体和准确。因此,不管是精准定位发展正定的县域经济,还是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都是运用精准思维的生动典范,而且其中蕴含的精准思维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也要准确把握、合理运用精准思维,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做到精准定位、精准施策。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和运用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想方法;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6]习近平在发展正定县域经济的实践中多次强调,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战略家,搞好顶层设计。可以说,战略思维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基于时间维度的长远考虑和空间维度的全局谋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还要考虑全局和整体。这提醒各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重视整体发展和全局利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和政策措施,不能像某些缺乏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那样只关注乡村振兴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和运用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马克思主义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7]。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创新,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他把“工作上能不能创新”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同时以身作则,弘扬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破除老观念、老框框的束缚,在各项工作上敢于探索新办法、新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在组织机构、人才选拔、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坚持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敢于突破陈规,敢于试验新方法,从而开创出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县域精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