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019-02-21蒋万胜时代
蒋万胜,时代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婚恋观指的是男女双方对于恋爱、婚姻、性的根本态度和看法[1]。女性的青年时期是婚恋行为发生的主要时期,因此青年女性是否具有正确的婚恋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女性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当代青年女性对恋爱更加自主,在恋爱中更加追求平等,性观念更加开放等。这些变化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中青年女性婚恋观的消极变化也不容忽视。《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7 年离婚率高达3.2‰[2],不正确的婚恋观毫无疑问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青年女性婚恋观的消极态度包括片面地不愿婚育,由此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使人口数量下降。《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 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1.4%[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有关专家预测: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或将减少13%以上,总和生育率降至1.5 以下,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4]。生育率下降不仅会导致社会老年人口占比增高,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还会导致适龄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降低,人工成本增高,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力图探寻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建议。
1 相关文献回顾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认定的青年人是指44 岁以下的人群[5],但是青年女性的恋爱结婚行为集中在18 至35 岁之间,所以本文采用的青年女性标准是 18 至 35 岁[6]。
第一,国内关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展开。徐瑶[7]认为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是对于婚恋的态度随意、看重物质、对性开放等,存在过分看重物质、性观念过于开放等问题。朱安新等[8]通过对女性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都不再将婚姻作为唯一的归宿、对于婚前同居都持开放的态度;她们的生育观更为开放,不再将传宗接代作为唯一的婚姻目标。
国外对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的婚姻观和婚恋行为展开。阿里亚·盖太诺(Arianne M.Gaetano)通过对上海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当代社会正在经历性别意识形态的挑战。受过教育的单身城市女性被认为是“剩女”,她们被描绘成消极的、过于善变的和物质的,她们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成结婚的责任,社会性别不平等使她们不得不这样做,职业和家庭角色之间的选择加剧了她们的矛盾心理[9]。这些外文文献关注了特定的青年女性群体的婚恋观,但是对于新媒体对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反映很少涉及。
第二,对于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关注青年女性婚恋观反映出的功利化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常雪等[10]认为,当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功利化现象,是因为受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全社会应该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家庭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女大学生应该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彭思琦[11]认为,《非诚勿扰》这档电视节目反映出女嘉宾的功利化婚恋观,这些女嘉宾看重男嘉宾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张金玲[12]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功利化问题,这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弊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因为家庭监管不到位、学校教育不规范、女大学生自身思想水平不高。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要加强家庭教育、拓宽学校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的环境。
综上所述,就现有研究文献而言,关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国内大多集中于女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的调查问卷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者更注重对特定青年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研究;现有文献中定性分析青年女性婚恋观的研究不多。对于青年女性婚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青年女性功利化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的探讨,研究范围较窄。
2 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2.1 依赖倾向严重
在封建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的性质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性在婚姻中掌握主动权,在婚姻中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是整个家庭的权力中心。到了现代社会,男女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不再受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女性越来越追求与男性的平等。但是随着青年女性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在一些“女权主义”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女性在婚恋中开始追求绝对的自我满足,认为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男性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女性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她们认为男性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女性的物质欲望,应该无限地包容女性等。
鲍德里亚提出“消费的社会”[13]的概念,即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女性在婚恋中对于男性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的语境下,商家利用一切符号的景观来营造一种消费的氛围,让人们沉溺其中,进而不自觉地进行消费。在当今商业化的话语下,这种现象显得尤为明显。在节假日时,商家和媒体利用图片、文字等诱人的符号,不遗余力地构造着梦幻的语境,尤其是利用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构造出一种“用物质来表达爱”的话语逻辑。在这种话语逻辑下,一些女性要求男性无条件地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本体性。在婚恋关系中,“消费”的概念已经不止于物质,注意力、倾诉的需求等都成为了消费的潜在因素。一些女性不仅要求男性为其进行物质消费,还要求其无条件地陪伴、无条件地满足其心理的需求等。在消费主义的话语语境下,女性要求男性为其消费物质、精力、心意等,毫无疑问男性异化成为了一些女性消费的工具。
2.2 择偶过度功利化
结婚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也是经济产权的结合。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丈夫有保护妻儿的职责,男性必须要证明他有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否则就不允许结婚,在这种生物本能之下,衍生出了彩礼等风俗习惯[14]35。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毫无疑问是女性择偶的重要条件。2017 年珍爱网出台的《2017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15]显示,单身女性的择偶标准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工作收入、家庭背景、双方性格匹配度,婚恋歧视排名前三分别是:家庭背景、地域、单亲。《2018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16]显示,城市女青年中,近五成要求另一半收入为 8 000~10 000 元,其次为 5 000~8 000 元,再次为 10 000~12 000 元,城市女青年表示在择偶时会优先考虑程序员,其次为金融师、职场白领和教师,这说明当代青年女性在择偶过程中首先注重功利性条件。
共青团中央曾经于2018 年做过关于“与物质条件差的男性交往”的调查[17],结果显示:即使在双方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大部分的青年女性仍不愿意与物质条件差的男性交往。在“是否愿意嫁给社会地位低的男性”调查中,结果也是一致,大部分的青年女性不能接受配偶工作社会地位低下[18]。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物质丰富之下是人们持续增长的欲望,这种欲望带来的却是心灵的失落和幸福感的缺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之下,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这在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方面,则表现为她们在择偶时最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功利性很强。毫无疑问,在婚恋中物质条件不可缺少,但是情感的因素也很重要,情感和物质的冲突反映了婚恋中功利性和义理性的冲突。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之下,人们的感情和幸福感却被忽略,毫无疑问是一种心灵的失落。
2.3 恐婚恐育
结婚繁衍是人类的本能[14]316。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女性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结婚率[2]、生育率[3]逐年降低,2018 年结婚率仅为7.2‰,创近5 年来新低[19];人口增长率仅为10.94‰,创1952 年新低[20]。婚育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既有经济、社会的原因,也有青年女性自身婚恋观念的原因。《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21]显示,近7 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其中女性青年选择“等待”的比男性青年更多;36%的青年女性认为“单身也很幸福”,持有该观点的女性是男性的2 倍。
部分青年女性却产生了对婚恋的恐惧。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的主因[22]。“80 后”中有 8.1%的青年已经成为了“恐婚一族”,他们不愿承担婚姻的责任,喜欢享受单身的自由,对人际关系也缺乏信任[23]。
此外,“丁克现象”在中国社会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 年对全国人口1%进行抽检的结果,全国总生育率仅为1.05,低于2014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其他199 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24]。各项调查也表明,中国青年女性的生育愿望持续低迷。在新浪微博上“日常恐婚恐娃”的超级话题,阅读量高达1 002.2 万,讨论达到9 710 次,“恐婚恐娃”话题引起了许多青年女性的共鸣。
2.4 对性缺乏科学认识
在中国古代早期不乏有关于性欢乐的文献资料[25],但是到汉代之后,统治者出于维护男权社会的需要,对女子的性行为作出多番规定,“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26],要求女性“事夫如事天”,压制女性的性欲。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27],将女性的性欲视为“淫”,压制人类的性欲本能。在这种性压抑的环境下,中国青年女性的性观念长时间趋于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外来思想的进入和国内思想的解放,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篇研究也显示当代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对于婚前性行为持包容态度[28]。但是在性开放的环境之下,大部分青年女性对“性”的观念模糊不清,缺乏性健康的知识,对于性行为缺乏科学的认识。部分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过于保守,仍坚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性压抑”的观点,羞于谈性,回避自身的正当生理需求;部分青年女性性观念过于开放,她们不顾社会风俗道德,缺少对家庭的责任,与已婚男性发生婚外情,或者发生援交、滥交行为。孙茜子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性生殖知识和性保健知识掌握率都低于半数。27.7%的女大学生认为性交易是“个人自由,无所谓”,17%的女大学生认为性交易可以理解[29]。王雪飞的调查发现,师专女生普遍缺乏性健康知识。在自愿发生性行为的女生中,42.5%的女生发生性行为的原因是“男友主动要求”,31.9%的女生是为了“回报男友的深情”,可见青年女性在性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性互动中主体性差;还有52.7%的师专女生对于“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大学生”表示同情,有56 人发生过性交易,占总人数的9.56%,1 个受访者表示爱上了有妇之夫,充当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1个受访者表示进行了性交易,成为了被别人包养的对象[30]。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女性缺乏科学的性观念,对于负面的性行为缺少基本的性道德。
综上,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依赖倾向严重、择偶过度功利化、恐婚恐育、对性缺乏科学认识等问题。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青年女性来说也不利于其婚恋关系的长久稳定发展,影响她们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帮助青年女性提高婚恋生活的质量,还需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究,研究其成因及对策。
3 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问题的成因
婚恋观的构成因素十分复杂,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影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依赖倾向严重、择偶过度功利化、恐婚恐育、对性缺乏科学认识的问题,本节将从女权主义、市场经济、大众媒体等多个方面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1 女权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森严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的文化环境等造成了婚姻中的“男尊女卑”。在古代封建社会由于以农耕制为中心,男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占领了主导地位,男性掌握了政治经济权力的核心。同时由于封建社会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森严的等级制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1],在婚姻生活中确立了丈夫对于妻子的统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三从四德”[32]“饿死事小,失节事大”[27]等思想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低下地位。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机器的使用减轻了人们劳动的负担,男性不再具有劳动力的唯一优势,很多女性也可以到工厂工作,这种劳动力重心的转变使得男性不再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女性开始在各个方面寻求自身的解放。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对男女平权意识的普及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婚姻中两性的地位渐渐平等,婚姻伦理逐渐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变为“男女平等”。随着女性话语权的觉醒,女性要求在婚姻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女性试图在大众传播话语中解构传统的男权话语体系构建新型的“女权话语”,反映在婚姻中就是将传统的“男尊女卑”导向为“女尊男卑”。
3.2 金钱对婚姻关系的异化
资本天生就是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再扩大必然要求需求的增长,然而在社会的一定时期内收入都是有限的,于是商家运用各种图片、文字符号和促销手段打造了许多关于消费的美好景象,即迎来了“消费的社会”,在商家的不断宣传下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价值观变得拜金。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经济的逻辑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用经济的逻辑来思考问题,这种价值观念认为衡量一个对象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这个对象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利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3]他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一切资产阶级关系都镀上了金或银,表现为货币关系。”[34]在金钱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金钱的关系。
异化是指每个事物都变成了不同于它自身的别的东西,最后表现为人类创造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进而统治人类。在物质金钱的作用下,人们的婚姻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异化。金钱成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建立婚姻关系的唯一标准,金钱成为判断整个婚姻关系的逻辑公式,人们忽略婚恋关系中的其他联系,金钱成了衡量婚姻的价值准则,代替了婚姻原本的价值原则,人不再成为“人”,而成为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金钱使婚恋关系变得畸形和片面,决定了人们在婚恋中的地位以及价值。
3.3 大众媒体的宣传刻画
当前社会是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媒体对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众的猎奇心理,媒体在对普通人日常婚恋生活的构建中,也偏向于选择负面性消息,构筑绝望的婚姻生活图景,因为这类消息往往具有吸引受众关注的效果。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35],媒体内容对于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媒体偏向性报道中,部分青年女性脑中构筑出关于婚姻生活的负面性“拟态环境”[36],偏差性地认为婚姻生活是负面的,从而产生对于婚姻的恐惧,而不愿结婚。
近几年来,大众媒体对于婆媳问题的报道很多,层出不穷的“婆媳剧”刻画了许多婆婆的形象,是现代婆媳关系的生动展现。但是这些“婆媳剧”对于婆婆的展现都偏于程式化,在大部分的家庭伦理剧中婆婆都是凶恶的、固执的。在这些家庭伦理剧中,婆媳关系都是斗争的,很少有和谐的婆媳关系。在新媒体平台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许多情感类的公众号都刊登了关于婆媳问题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都是片面地报道婆媳矛盾。对于生育,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将女性生育中的矛盾片面地放大,片面地渲染生产的疼痛,片面地描写孩子对于女性时间的挤占等,造成了女性对于生育的恐惧。青年女性通过媒体的报道,产生了对于婆媳关系和生育问题的负面印象,加重了她们对婚育的恐惧,降低她们的婚育意愿。
3.4 性教育缺乏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本能[37],性成熟的男女都会有性冲动和性欲望。但是这种原始的冲动本能却需要依靠教育使其符合社会的规范,使其达到让欲望主体情爱和谐的一种效果。但是我国的性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一项对西南地区4 所不同类型高校886 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32.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有5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性教育内容太保守;仅有15.4%的大学生对高校性教育成效的评价持十分肯定的态度[38]。一项对1 080 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有81.33%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课程,有49.86%的学生对所在大学性教育现状不满意[39]。一项关于全国46所高校9000 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有35.79%的男生和26.57%的女生不知道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近九成的大学生存在着性心理困扰[4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性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性教育非常贫乏,青年男女对于性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这样造成青年人普遍缺乏科学的性知识,难以形成科学的性观念。而且我国的性教育不仅普及率低,对于性道德、性心理、性审美等更是极少涉及,所以很多青年女性性观念过于开放,甚至和已婚的男性发生性关系,或者被“包养”等。性教育的缺乏直接导致了青年女性缺少科学的性观念,性道德低下和性伦理混乱的后果。
4 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问题的矫正措施
4.1 正确认识“女权主义”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上的“女权主义”“女权意识”凸显,这反映了当代女性对于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现代女性走向独立。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思想过于激进,她们要求实现两性生理结构上的平等,提倡不婚不育,实现“女尊男卑”,解构社会话语体系中的父权制而重新构筑女性的权威。这些“女权主义思想”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所以在提倡“女权主义”的时候,应该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和范围。比如在工作、学习方面可以讲求女性自身的权利,反对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在传统观念将女性视为附属品、将女性视为消费品的时候,可以积极讲求女性自身的权利;在婚姻中可以追求男女双方角色和权利上的平等,不再将女性禁锢在传统家庭角色中。但如果不讲条件和范围,追求绝对的“女权主义”,将男性变为女性的附属品,消费男性的身体,让男性在婚姻中完全付出,变成“女尊男卑”,难免矫枉过正,造成一种畸形的扭曲的价值观。
4.2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价值观开始进入我国,中西方价值观的交锋不断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在这些价值观中,有一些是拜金的、腐朽的、消极的。而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非常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染。每个人的婚恋观都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偏好等的影响。但是婚恋观却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正面的婚恋观念可以给人积极正确的引导,而负面的婚恋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影响婚姻的幸福感。作为青年女性,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婚恋问题的讲座、学习与婚恋观有关的知识、观看宣传正确婚恋观的节目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对于婚恋问题的认识,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自我的道德感和价值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4.3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青年人毫无疑问成为了新媒体最活跃的用户。但是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点击量,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经常违背道德底线,宣扬一些错误的价值观[41]。对此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作为舆论的引领者,同时也应该是人们精神道德的传播者、坚守者,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媒体环境的监管,大众媒体应该宣传正确的积极的婚恋观,宣传婚姻中的“真、善、美”,增加婚恋问题的正面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青年女性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明辨大众媒体中所宣传的信息。媒介素养指的是受众接触媒介、理解和评估媒介内容、创造和参与媒介活动的能力[42],青年女性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分辨媒介中所含的负面性价值观,认清哪些是“媒介现实”,哪些是“真实现实”,自觉抵制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婚恋选择。
4.4 树立正确性观念
青年女性应该积极学习性知识,增加性保健知识,了解性器官及性生殖结构,了解避孕及自慰等性行为,了解艾滋、乙肝等性疾病,提高自身的性审美,积极分辨哪些是正确的性行为,哪些是不正确的性行为,让性行为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遵守社会性规范,不与已婚男士发生性关系,不发生援交、滥交等行为。提高自身的性道德水平,不插足他人婚姻和恋情,不因为金钱物质而被“包养”。青年女性对性的观念应该持一个正确开放的态度,既不过分开放,也不过分保守,不必“谈性色变”,也不能过分开放导致援交、滥交等行为。同时家庭、学校、媒体都应该增强相关的教育,加强对青年人的性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普及相关知识,增加青年人接触性知识的途径,让青年女性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性观念。
5 结语
青年女性婚恋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蕴含了经济社会的原因。本文只是从青年女性的婚恋价值观上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代青年女性的婚恋观不仅具有以上这些问题,也存在着许多开放和进步,本文因为篇幅问题未一一列举,只是想在有限的视域下探究这些现象。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但是在物质愈加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心灵却呈现出与物质不相符的空虚失落,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技术理性发展下的心灵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