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2-21王梦可

乡村科技 2019年29期
关键词:幸福感子女养老

孟 春 王梦可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截至2018年已达到2.4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7.9%,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老年群体在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原因,农村老年人更是处在一个较底层的位置。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注重孝道的国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关注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关注对象是农村老年人,总结评述前人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1 幸福感的定义

幸福,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思考什么是幸福,提出幸福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探索。由此可见,对于幸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幸福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因为幸福感是一个主观感受,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幸福感定义为人们根据内在标准对生活进行的多方面评价。随着对幸福感研究的不断加深,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对幸福感做了大量研究,学者们开始探讨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等问题,使得人们对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全面。

2 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两大类,但是研究大多集中于客观因素的探究。究其原因,在于主观因素难以测量,客观因素相对易于测量,且能通过干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还有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社会保障、有无子女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本文认为社会支持、健康状况以及经济状况3大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最显著。

2.1 社会支持

绝大数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成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人、亲友,也可能是邻居等其他人的物质或者精神帮助。社会支持能够帮助缓解负面情绪,提高自尊自信,带来心理安慰,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在唐静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指出[1],农村老年人对周围邻居或同村人满意度较高时,人际关系和谐,幸福感也会更高。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点放在社会支持中的子女支持,提出在社会支持中的子女支持能给农村老年人带来更高的幸福感。例如,方黎明提出子女的探望和提供经济支持能够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2]。在罗扬眉和陈萍的研究中也提出,亲子支持更能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但是,在崔红志[3]的研究中提出,子女的物质支持和经常联系都不会显著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因其不能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但是,整体上大部分研究结论更倾向于赞同社会支持和农村老年人的幸福观存在显著关系的观点。

2.2 健康状况

大部分研究认为,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与幸福感成正相关关系。由于农村的老年人从事体力劳动多或者生活习惯问题,常常身体存在各种疾病,而农村医疗水平较差,且很多农村老年人观念落后,不积极治疗,因此身体健康状况会极大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在吴菁、黄慧敏的研究中提出[4],健康因素在诸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因素中有明显作用。何安明、惠秋平在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进行研究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与健康程度有显著关系[5]。唐静的研究表明[1],身体健康状况越好,老人获得的幸福感得分越高,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行动、自我照顾和日常活动有很大影响。身体健康能够减轻老人的精神压力,而农村老年人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在张晴心[6]对嘉兴市Y县的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调查中发现,健康和老年人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身体健康的老人有更广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自由,而有疾病的老人需要子女照顾和花费金钱,因此降低了幸福感。

2.3 经济状况

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如果经济状况堪忧,农村老年人会担心基本的生活问题和养老问题,从而降低了幸福感。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即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才能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生活上的担忧远大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易出现消极情绪,因其会担心养老问题、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从而增加心理压力。曲海英等发现[7],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水平明显较高,且不同经济来源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唐静也提出[1],农村老年人经济水平与幸福感关系呈正相关,经济水平好的老人可为养老提供稳定的保障。

3 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对策

3.1 给予老人更多社会支持,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

首先,子女应该有孝顺老人的意识。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子女是给予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最主要部分。子女要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满足老人生活上的合理需求。但是,子女仅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老年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生命的枯竭,有极大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农村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时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子女应该更多地陪伴老人,给予老人精神上的陪伴,与老人多沟通交流,使老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只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支持,才能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其次,农村老年人应多与邻居亲友交往,和睦的邻里关系和亲戚能够削弱老年人的孤独感,毕竟子女不能24 h常伴左右。老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地面对晚年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一直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养老逐渐面临解体。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一方面,大部分中国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待遇,部分享有的养老金水平较低,因此需要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增加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的种类,提高养老保障待遇。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经济收入减少,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因此需要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参加或享受社会保险,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年老和遭受疾病等较弱势的时期得到救助,缓解由于疾病、贫困等导致的经济压力,从而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综上所述,国家应给予相对弱势的农村老年人以更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并保证确实保障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普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观念,对一些常见疾病建立一定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3 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受经济状况影响极大,甚至在一些研究中认为经济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是最大的。虽然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一些贫困和偏远的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不高。随着农村老年人的年龄增大,他们的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极其不稳定。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大部分依靠子女的支持和亲友的接济,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从而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农村老年人有与城市老年人一样可以健身和娱乐的机会。同时,要增加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的渠道,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他们不再为物质和生活担忧,进而削弱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

猜你喜欢

幸福感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养生不是养老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