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东江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1
2019-02-21黄贻凯
周 云,黄贻凯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东江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部分。1938 年10 月,日军入侵广州之后,中共广东组织领导人民武装英勇抗击侵略者,在与日、伪、顽艰苦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人民武装——东江纵队,建立了东江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组织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此,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王作尧曾有一段精辟的概括:“东江纵队是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从初创时期开始,我们团结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参加抗日斗争,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灵活地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编了部队、发展了部队,在抗日根据地内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三三制”政策,吸收了一批地方开明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我们是有认识的,保持了阶级的警惕性,多次识破广东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借机消灭我军的罪恶阴谋,免遭其暗算[1]。
一、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团体
1938 年10 月,日军侵占广州前,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一部分队员奔赴东江地区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抗先”在东江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街头上演宣传抗日的活报剧,演唱抗日歌曲,进行抗日演讲,慰问伤兵,并与当地抗日团体联合演出,举办时事座谈会和政治学习讲座等。向广大青年指明抗日前途,鼓起人们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很多青年见到日寇长驱直入,对于抗战失去信心,参加抗先后,经过学习,懂得了‘持久战’的战略观点,他们都说‘看到了国家前途,个人也有了奔头’[2]”。1939年,抗先在河源正式成立东江办事处,由林耀族任主任。同时在东江各地建立了基层组织,队员发展到2100多人。
除“抗先”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外,中共东江地方组织派出大批工作队到基层、
到乡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发展进步力量,从抗战爆发到1939 年冬,东江地区各区县普遍成立了“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抗先队”等抗日爱国团体,人数达到43000 人。其中“农抗会”会员20000余人,“青抗会”会员1.7万人,“妇抗会”会员1200余人,剧团195人,“抗先”队员2100多人[3]。这些抗日救亡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抗日救亡,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抗日,促进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向前发展。
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1938年12月10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淡水召开了500 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成立了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严尚民任主任,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地区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1943年至1945年,东江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开始普遍成立。1944 年1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东江游击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给林平的指示》。遵照中央指示,1944 年7 月,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1945 年三、四月间,东江纵队政治部分别在路西、路东和惠东召开国事座谈会。在路东的国事座谈会上,通过了《对于建设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决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实行“三三制”。此后,东江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民主政权[4]。1945 年4 月,在惠阳县召开路东解放区首届参议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党派,无党派人士,有工人、农民、商人和教育界的代表。会议正式选举产生由49名参议组成的路东参议会,由9 个行政委员组成的路东行政委员会,宣告东江解放区路东抗日民主政权正式成立。爱国知名人士彭东海当选为参议长,叶锋为行政会员会主席[5]。在博罗县东宁乡,1945年,召开了东宁乡乡事座谈会,讨论建政问题,到会的有当地绅耆40 余人,农民200 余人,然后成立了建政委员会,进而产生乡参议会,其中民众团体代表占60%,绅耆代表占40%,最后由乡参议会选举产生乡政委员和乡长[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坚持抗战、团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因而得到了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拥护和支持。1945年,路东行政督导处召开国事座谈会,原拟邀请百余人参加,但到会的却达350 多人,其中包括各阶层、各党派及名流学者,有港九的代表,也有渔民代表,青年妇女代表等。其中包括爱国知名人士张兆昌、彭东海,爱国军人陈友芳,爱国名流张友仁,教育界名流肖荫青、邓怀汉,农工民主党李伯球等。座谈会广泛发扬民主,听取各界人士对根据地政权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参加座谈会的各界人士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对敌斗争、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拥政爱民、精兵简政、统一战线、整顿三风、防奸、时事教育、生产运动、党政军干部的言行、工作作风,都提出了诚恳的批评建议。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是一次民主建政,团结抗日的盛会[7]。
三、争取、团结地方开明人士与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敌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团结之下,很多地方开明人士和地方实力派人物纷纷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对敌。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的形成与壮大,就与这些政治力量的合作分不开。
1938 年,曾生组建抗日游击队之初,只有七八十人,几条枪。通过统战工作,从国民党将领罗坤、温叔海处弄来步枪一批,武装了自己。队伍初步壮大后,又通过国民党第四战区第三游击区司令骆风翔的参谋长的关系,改编为骆部“直辖新编大队”,取得了合法公开的地位,队伍得以继续迅速发展。东江纵队前身、王作尧领导建立的“壮丁模范队”的形成、壮大,也与统一战线工作密不可分。日本侵略者从大亚湾登陆后,广州附近局势十分危急,东莞一批青年、小学教师、知识分子,自愿参加抗日游击队,保卫家乡。中共东莞县委派王作尧同志领导这支队伍。县委还考虑到这支队伍白手起家,没有武器,要王作尧同国民党东莞县政府负责壮丁工作的颜奇联系。颜奇赞成中共团结抗日政策,对王作尧表示支持,他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抗日的真诚愿望,也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我只能把你们叫做壮丁什么队。因为你们的行动是东莞人民的模范,那么就叫‘抗日壮丁模范队’吧”,“东莞壮丁模范队”就这样诞生了。后来,王作尧又利用同乡同宗的关系,与国民党第四战区第四游击区司令王若舟取得联系,获得王部直辖第二大队的番号,并得到一定的给养[8]。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一些国民党官兵和爱国人士组建的东江地方抗日武装,或是直接加入了东江纵队,或者与东江纵队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例如国民党将领徐荣光在抗战初期曾参加增城民众自卫团,后到国民党独立九旅六二九团任职。由于他不满独立九旅政治反动、经济贪污、生活腐化,于1941年11月率领六二九团第三营第七连的排长、班长及士兵共20多人,携着武器投奔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又如原国民党退伍团长、爱国军人陈友芳,在担任大鹏联防自卫队大队长时,经中共东江组织统战工作的努力争取,与澳头自卫大队、万年乡自卫大队联合组成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编入东江纵队战斗序列。国民党惠博紫护航第三中队长朱星和惠紫海联防中队长翁汉奎,不满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经中共东江组织的教育争取,率部加入东江纵队行列。东莞的吴文穗,是大岭山区有一定影响的开明绅士,他掌握有一支小武装,经过争取教育,他带领这支小武装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并担任队长。宝安县龙华乡弓村的老同盟会员卓凤康,经过争取教育后,积极支持抗日民主政府,为部队收集情报,筹集物资,支持抗战。东莞县长岭的吴金水,是当地的实力派,又是国民党顽军大队长黄文光的结拜兄弟,经过教育争取后,他支持中共,为中共提供情报和捐款支援部队。
四、团结动员东江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持抗战
东江抗日根据地毗邻港澳,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较多。团结发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回国支援抗战,是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香港工委和海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港澳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通过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宣传发动,许多商会、同乡会、文化社团、青年社团和工厂纷纷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香港学生赈济会等抗日救亡团体。从1937 年8 月至1938年11月,中共香港市委和海委以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的名义,先后组织了三批爱国青年回到惠阳、宝安沿海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共约100 人左右。1938 年10月下旬,曾生等人在惠阳坪山建立了中共惠宝工委和人民抗日武装之后,东南特委通过香港的党组织,在港、澳地区组织大批党员和爱国青年回惠阳参加抗日斗争。到年底,共约500余人回到惠阳参加抗日武装。
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相继成立。侨居南洋英、荷两属殖民地的东江华侨,在黄适安、黄伯才、官文森、戴子良等发起和组织下,1938年10月成立了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推举爱国侨领黄伯才为主席,会址设在吉隆坡惠州会馆。1938 年12 月中旬,在中共的推动和支持下,南洋惠侨救乡会和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香港海陆丰同乡会三个爱国团体的代表在香港开会,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在香港设总团部办事处;确定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护伤兵赈济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宗旨。1939 年1 月,在惠阳县的淡水正式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叶锋。
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经济上大力支持东江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香港的余闲乐社、惠阳青年会、惠坪乐善公所、宝安青年会和南洋惠侨救乡会等救亡团体和华侨学校的师生,通过募捐、巡回义演、卖花劝捐等活动,进行筹款,支援部队抗战。1939 年2 月,南洋惠侨救乡会在吉隆坡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郑晋应邀出席了大会。为了进一步支援祖国抗战,大会决定发动第二期募捐,把募捐所得款项的40%献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20%作惠州难民救济费。会后,南洋各地华侨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捐献热潮。1940年之前,曾生部队的被服、军鞋和药物,主要是靠华侨和港澳同胞捐献的。华侨和港澳同胞精神上、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对抗战初期中共在东江地区建立和发展人民抗日武装,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还有大量的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回国参加抗战。据统计:先后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港澳同胞和华侨子弟共约1000 人以上。很多青年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成长成为人民武装中的骨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有的甚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9]。
五、政治瓦解敌军与改造日军战俘
为了做好敌军工作,东江纵队专门于1944 年8 月间成立了敌工科,何文任科长,林展、胡军、陈迅之、林五宁任干事。敌工科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政治方式瓦解敌军。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对日军宣传的日文传单,内容是我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日军侵华是非正义战争等。对敌军工作还包括分化瓦解在日军中的所有来自不同民族和阶层的人员,争取他们成为东纵反对日本侵略军的力量。一些原先服务于日军的台湾人和朝鲜人,在敌工科的争取下,转过头为东纵工作,利用他们懂日语的优势,为敌工科收集和探听情报。
敌工科另外一项重要职责是管理和教育日军战俘,促使其转化,转变立场,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进行抗日及瓦解日军的工作。敌工科改造的第一批日本俘虏,是东纵部队在海上打敌机动帆船时俘获的。敌工科首先向这批俘虏交代东江纵队的政策,尤其对俘虏缴枪不杀政策,以稳定情绪,防止他们自杀、自伤、行凶的行动。接着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有无顽固分子,了解他们的军阶地位,了解其民族构成,以便日后个别教育。在物质条件方面,在自身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东纵领导始终坚定执行优待俘虏政策,规定:每人发毛毡两条,衣服两套,比东纵干部战士多出一份。伙食加菜(肉食)也较东纵干部战士份量和次数都要多。对其中抽烟的人还发熟烟,约三天一包。在住宿方面,优先照顾俘虏。不少日军战俘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主动提出,作为俘虏,不杀不侮辱已足,不必享受比我干部、战士更多的物质。并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细致的思想、政策、现实生活的教育,这一批日军俘虏有了觉悟,成立了三个反战组织:台湾人民反战同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华南支部、朝鲜人民独立同盟华南支部。这三个组织的成立,是东纵对敌瓦解和统战工作的重大成绩和突破。经过细致的工作,这些日军战俘能够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比如教给东纵战士在战场上经常用到的日语,在前线向日军喊话,以这三个组织的名义向日军散发传单,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10]。
六、与盟军密切合作,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贡献
东江纵队不仅独立自主在东江地区开展抗日斗争,而且在与盟军合作抗日上,做出大量的工作:抢救被敌俘虏的国际友人,支持和协助英军服务团,营救美国机师,与美国从事情报合作,以及配合美军进行测绘工作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香港,大批英国军人、官员以及印度籍士兵被俘。日本占领之初,无论是对已经被囚禁或者未被囚禁的盟国人士监视都不太严密,因此大批盟国人士乘机逃脱,赖特上校、京中校、谭臣警察司、祁德尊少校等都是在这时逃出来。他们经过东江纵队的港九大队的保护和帮助而安全到达中国的大后方。他们都曾说过:如果没有东江纵队的帮助,能否安全脱险是一个极大的疑问。港九大队还冒险跟一些港英官员接触,如香港辅政司詹臣,表示愿意帮助他们逃离香港,但这些高级官员都认为日本很快失败,没有接受港九大队的帮助,错过了逃脱的时机。
由于组织了卓有成效的营救工作,东江纵队受到了英国人的重视,1942 年,英军在惠州设立英军服务团前方办事处,该办事处主任祁德尊曾受到过港九大队的帮助,他一上任即致函东江纵队,要求派出代表和他讨论合作问题,并派出何礼文上尉到港九解放区来,要求东江纵队调查和摄影集中营的情况和位置,及协助营救工作。当时敌人在香港市区统治极严,东江纵队工作人员在极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沉着地帮助英团组织情报站,计划营救国际友人的办法,布置秘密交通路线,担负最危险的工作。并经常指导他们关于秘密工作和坚持地下斗争的艺术,不断向他们提供改善工作的意见。在和英团合作的过程中,支付了庞大的费用,全部都由东江纵队自己节省出来的,勉力维持的。由于东江纵队的港九大队在新界英勇斗争,使盟国人员获得很好的安全保障和工作便利。港九大队允许英团在新界地区建立联络站,担任和市区工作人员与惠州办事处的联络工作,便利了他们对市区工作人员的指挥,减轻了敌人封锁的危险和交通的困难。
在救护遇难的盟国飞行员的工作上,东江纵队也很有成绩,并获得陈纳德将军的嘉许。1944年2月,克尔中尉在袭击香港启德机场时,飞机不幸被敌击中,被迫乘降落伞逃生,受到敌人追捕。在这危急时刻,他在东江纵队队员的帮助下隐蔽起来,躲过了数千敌人三个星期的搜捕,安全脱险,辗转被送回中国大后方。同年5 月26 日,东江纵队又在大亚湾救护了五个盟国飞行员:勒夫哥中尉、拉忽累尔中尉、沙克上士、康利上士及史利斯上士。1945年1月16日,又救护了十四航空队的依根中尉及美第三舰队飞行员克利汉少尉。均安全送达大后方。
克尔中尉脱险被救护回大后方之后,才使在国民党长期严密封锁下的东江纵队,引起在华美军总部的重视,他们排除了国民党的种种阻挠,决定派遣人员到来和东江纵队合作。1944年10月,美军情报组携带电台到达东江纵队司令部,为了和美国派来的情报组合作,东江纵队建立了一个特别情报工作部门,这部门逐渐扩展到包括200 多个工作人员,情报站遍布东江敌占区,南起香港,北到广州,东自海陆丰,西至珠江东岸,后来粤北西江沦陷,又更扩展到西、北江去。工作者都是东江纵队经过挑选的干部,一切经费也是靠自己支持。工作人员的精干和努力,同时也付出了损失不少人员的代价,提供许多宝贵的情报给十四航空队和美军总部。
1945 年3 月,美国海军甘兹少校率领一个工作组到东江解放区来,进行沿海测量工作,准备盟军登陆的参考。东江纵队除了保护和帮助他们获得所需要的情报外,还特地自己派人实地调查,搜集许多有关的材料,直接供给在华美军总部[11]。
七、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广泛的统战工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夺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广东东江地区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发展建立了东江纵队人民武装力量和东江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包括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抗日团体,增强民众抗日信心;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拉拢地方实力派和开明人士,团结到自己身边来,警惕防止广东国民党顽固派暗算破坏;动员团结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抗日支持,激发抗日热情;在政治上感化和动员战俘,从侧面瓦解敌军;大力支持与盟军合作抗日,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