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例谈
2019-02-21王笃强
王笃强
(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桥中心小学 222114)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
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
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二、利用教具学具,为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
1.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教材中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引领学生从感性材料出发,利用学具操作,依靠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如一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9+几”时,对“凑十法”的思路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就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化静为动进行直观演示,从9+2入手,先出示装有9个花皮球的一个盒子(盒子可装10个皮球),又拿出2个花皮球,问:要求一共有几个皮球怎样算?当学生说出算式9+2后,再问:9个花皮球和2个花皮球怎样摆放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是多少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先往盒子里添上一个花皮球(盒子里9个和1个凑成10个),再让学生看一共有几个花皮球(10加1得11).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操作演示,聆听教师的指导性语言,脑海中初步浮现出一幅计算“9+2”的思维过程图.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进行学具操作(边摆小棒边口述过程),然后再离开学具看式子图解,口述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后,对于“看大数,分小数,先凑10,再相加”的抽象算理就能很快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进而学生会根据“9+2”的算理类推出9+3、9+4、9+5的计算方法.教师经常引领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来理解概念、算理、数量关系等,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一定会提高.
2.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据空间想象的材料,进行想象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因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摆、折、拼、量、画、剪等操作,进行空间形状的改变、转换等,以形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和形体特征等方面的空间知觉,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想象材料: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高为20厘米的圆柱体(也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大小不限),当学生理解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概念后,教师设问:该怎样计算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呢?先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没经过自学的学生一定会不知所措),接着,教师演示将圆柱表面展开,让学生注意这个几何体的变化.学生亲眼看到这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后变为两个相等的圆和中间一个长方形这样一种平面组合图形,他们马上会意识到该怎样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三、把握思维角度为学生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在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中得到了高度重视.除此以外,我以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家承认他们的发明创造是来自突然的启发或从非理性思考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培根也曾说过,人类是主要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即使有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很合理,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达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