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床症状为中心”的整合性课程模式与实习生培养的关系
2019-02-21
外科实习是临床医学院学生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实习教学中的新问题也随机出现[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实习生技术水平的质疑,会加大医患矛盾的发生。且实习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经验不足,一时无法解决治疗过程中的诸多问题[2-3]。所以选择一种正确的带教模式对临床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本次研究引进了以“临床症状为中心”的整合性课程模式,探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实习生培养的重要价值。具体研究过程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届78名五年制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所有的研究对象于我院参加5个月的实习,实习时间2017年7—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名。其中对照组男生∶女生=17∶22,平均年龄(24.25±1.25)岁。对照组男生∶女生=15∶24,平均年龄(24.15±1.22)岁。两组在实习前进行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其中对照组(73.39±3.21)分,观察组(73.09±3.74)分。两组在性别比、平均年龄、基础知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主要通过观察医院医生的操作过程以及技术要点。
对观察组的学生引进整合性课程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症状的深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环节。以“急性阑尾炎”为例,首先通过“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持续性胀痛和钝痛,发热,腹肌紧张”等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为急性阑尾炎,通过询问可知,判断患病原因,是细菌感染还是因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等。对临床症状的分析,应该系统性全面性地分析考量,给予准确的判断。老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独自面对患者,老师在一旁适当的指导,鼓励以及纠正[4-5]。(2)整合系统知识,处理具体疾病:许多患者所患的疾病很复杂,涉及多个器官组织病变,甚至有些患者同时患几种疾病。在具体诊治时,要综合考虑,整合各方面的知识,各学科的知识。在分析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对基础课程如“生理学、诊断学、解剖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进行回顾。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诊断,运用生理学及病理学知识对患者的生理过程进行深度的分析。老师在引导时,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层层推进,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6]。(3)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实习生要在完全理解临床症状,诊断结果、治疗过程的基础上,书写病历单。要求格式规范,语言有条例通顺,专业性高。医疗文书不仅是给一位专业医生必须的工作,对实习生而言,更是对病例的总结,治疗过程的深度理解的过程,利于实习生对知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7-8]。
1.3 评价方法
(1)5个月实习期后,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实验操作、医疗文书书写情况进行专业的考核。每科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2)教学评价,对本次临床实习制定教学质量评价表,分析两组学生对不同带教模式的评价,包含是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体验感、团队协作、对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学习效率、沟通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提高为“是”,没有提高为“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后的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实验操作、医疗文书评分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学生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体验感、团队协作、对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学习效率、沟通交流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普外科包含颈部疾病、乳腺疾病、肝胆胰脾疾病等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科室,普外科与外科基础知识(如创伤修复、烧伤冷伤、外科感染、肿瘤、输血、体液平衡)的联系非常紧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缺乏联系,在医学院学生走上医疗岗位后,出现严重知识脱节现象[9-10]。
表1 两组实习后的成绩比较(分,±s)
表1 两组实习后的成绩比较(分,±s)
组别 人数(名) 理论知识 病例分析 实验操作 医疗文书评分对照组 39 73.99±10.24 83.31±6.07 83.41±6.27 81.31±3.22观察组 39 82.82±8.19 94.23±5.34 92.23±5.36 94.31±3.55 t值 - 4.205 8.435 6.677 16.939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评价的比较 [人(%)]
整合性课程模式是将各学科间联系在一起,系统地分析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老师“独角戏”的方式,将学生放入实际的医疗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将来走上医疗岗位打下基础。以”临床症状为中心”的整合性课程模式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作为入口,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分析病例,病情,提取各学科的知识,专业地分析病理,病况。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1-13]。据表1可知,通过实习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实验操作、医疗文书评分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分析病例,分析疾病的发生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医生的角色投入到工作中,加深了角色的体验感,激发了医疗服务意识,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如表2可知,观察组学生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角色体验感、团队协作、对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学习效率、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总之,在普外科实施以”临床症状为中心”的整合性课程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临床实习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