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辅助圆”求解坐标系下全等问题
——以两道坐标系下的三角形全等问题为例

2019-02-21

中学数学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格点动点四边形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学 (邮编:312050)

初中几何中,在坐标系下由动点而产生的三角形全等问题历来是解题的难点,究其原因是由动点运动导致图形一直在变化,让学生难以分析出三角形全等时的位置,也无法从具体图形上分析求解.动点三角形全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确定的量,由这些定量探寻出动点形成的位置,从而根据位置分析出全等位置,即“由动寻定,由定定位,由位定点”. 虽有些试题,动点三角形全等直接跃然于纸上,让人一目了然;但有部分试题,动点三角形全等并非直观呈现,而是隐藏在所给的图形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辨别和分析探究,合理地予以构造,借助“辅助圆”,化无序为有序、化“隐圆”为“显圆”,一针见血找到问题的本质,便能被有效快捷的解决.

1 知识预备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我们的问题比较困难时,我们可能很有必要进一步把问题再分解成几部分,并研究其更细微的末节.”所以,研究几何图形,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认真分析条件,寻找与之相关的基本图形,并利用这个基本图形的暗示作用来获得或推理相关的结论.

知识预备点1(静态条件下):如图1,是4×4的正方形网络,方格纸中△ABC的3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格点三角形,如果以点D为另一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格点△ABD,使所作的格点三角形与△ABC全等(不含△ABC),那么,这样的格点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3个.

分析这种三角形全等构造属于“三定(点A、点B、点C)一动(点D)”.由于△ABC融于网格之中,直观、一目了然,所以易画出满足题意的三角形.笔者把图2称之为“镜面对称全等”型,图3称之为“角平分线全等”型,图4称之为“中心对称全等”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分析这种三角形全等构造属于“两定(点O、点C)两动(点P、点Q)”,显然难度比前者增大.由题意知,因为点C(4.8,0),即OC是定长,所以△OQP中的点Q或点P必在以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的圆上.这样要使以O、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CP全等,且这两个三角形在OP的异侧,则只存在两种情况:即OC=OQ或OC=PQ,但后者不满足题意,然后再作∠COQ的角平分线确定P点(如图6所示).显然这种作图的思路是:先定圆,再定点,再作角平分线定另一个点,故把此方法称之为“3定全等” 型.这其实就是把图3的作图方式放在坐标系的背景下而已,而这种构图方式恰恰是解决一些坐标系下全等型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积累、体会,逐渐成为自己的解题利器.

2 典题举隅

例1(2018年嵊州市中考适应卷)定义: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则称这个四边形为等角四边形,并且称这条对角线为这个四边形的等分线.显然矩形是等角四边形,两条对角线都是它的等分线.

(1)如图网格中存在一个△ABC,请在图7,图8中分别找一个点D,并连结AD、BD,使得四边形ADBC是以AB为等分线的等角四边形.

图7

图8

图9

①求m的值.

②若点C的坐标为(5,0),点P、点Q是△OAB边上的两个动点.当四边形OCPQ是以OP为等分线的等角四边形时,求BQ的长.

解析(1)此问其实属于“三定一动”型的全等构造,可参见图3、图4,图略.

②此问属于“两定两动”型的全等构造,我们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当点P、Q两点都在AB上,有两种情形:由“3定全等”型的作图方法,画出如图12、图13的情形,显然四边形OCPQ都满足题意,此时过O作AB的高OH,则易求OH=4.8,BH=3.6,进而求得QH=1.4,所以在图12中的BQ=BH-QH=3.6-1.4=2.2,如图13中的BQ=BH+QH=3.6+1.4=5.

综上所知,满足题意的BQ长有BQ=1或BQ=3.75或BQ=2.2或BQ=5.

评注第(2)小题的第②问,关于“等角四边形”问题,根据约定,其实质是构造“三角形全等”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领悟题意,再分层(点Q在OB上或点P、Q两点都在AB上)分类(再对每种情形尝试构图),多面讨论,最终确定满足题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借“图形”关联,明思维之道,用“模型”引路,逐步引导学生“由此向,及远方”.一旦悟透并掌握,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真所谓“脑中有模型,心中有全等”,解法自然来.

图14(1)

(1)求点A与点C的坐标;

(2)若在对称轴上有两个动点P、Q(点P在点Q的上方),且PQ=2,求四边形BCQP周长的最小值;

(3)在△OCA的边上是否存在两点M、N,使得以M、N、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DM全等?若存在,请求出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略.

图14(2)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评注第(3)小题,关于构造“三角形全等”问题,解答除了需要经历观察、猜想、尝试等数学活动外,还要具备较深厚的构图功底.对于能分类探求出图14(1)—图17的情形已经不易,然后能构造出图18的情形,对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因为这一情形学生往往疏忽、遗漏.因此,如解决此类几何问题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首先要认真审题,分析条件,将条件与相关“全等模型”结合起来,利用这个“全等模型”的性质,获得相应的结论.有时图形不一定有与条件匹配的“全等模型”,这是还需要联想相关知识作辅助圆构造出有效的“全等模型”,再通过众多信息的提取、组合,与已有模型关联、步步进阶,才能得心应手地将积累的知识及所提炼的方法应用创新,使思维敏捷,技法娴熟.

3 巩固提升

郑毓信教授曾说过:“知识求连,方法求变”.变则灵动,变则鲜活,变出智慧,变出情趣,“变”打开了学生获取解题方法的有效通道.进行有效试题“变式”可以链接中考试题或改编题,进一步感悟、理解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分析、思考、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图19

(1)求AC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2)过点O作OG⊥AC,垂足为G,求△OEG的面积;

(3)已知点F(10,0),在△ABC的边上取两点P、Q,是否存在以O、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FP全等,且这两个三角形在OP的异侧?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几种构造三角形全等的模型,单独来看,绝大部分中等偏上的同学已经掌握,可是在解题中隐藏着需要通过构造模型、构造辅助圆时,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关联能力还是普遍欠缺,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微专题复习中,开设相关的专题,重视对“问题串”的设计,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问题的变式探究,在比较、变化中体会问题的“形变而质不变”,进而促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模型意识应用到新问题解决过程中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格点动点四边形
带有超二次位势无限格点上的基态行波解
动点图象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一种电离层TEC格点预测模型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格点计算器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四边形逆袭记
格点和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