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9-02-21傅瑞春黄炳川洪佳妮李甄凌郑建宇
傅瑞春,黄炳川,洪佳妮,李甄凌,郑建宇
(泉州市中医院药剂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全程监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用药风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尽管ADR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全避免,但医院作为药品直接使用单位,可以通过加强ADR监测,寻找引发ADR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ADR发生或降低ADR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为进一步了解泉州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现对我院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6—2017年我院通过国家ADR监测系统上报的878例ADR报告。
1.2 方法
对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严重的ADR涉及药物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878例ADR中,男性患者423例(占48.18%),女性患者455例(占51.82%),男女患者之比为1∶1.08;患者年龄22 d至88岁,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878例ADR涉及多种给药途径,见表2。
2.3 发生ADR的怀疑药品种类分布
发生ADR的怀疑药品种类较多,主要为抗菌药物,其次为抗肿瘤药,见表3;其中,抗菌药物主要涉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次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见表4。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in ADR cases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
注:部分ADR怀疑药品数>1个,且给药途径不同,故总例次数>878
Note:some ADR may have suspected drugs of >1, and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were different, 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878
表3 发生ADR的怀疑药品种类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suspected ADR drugs
注:部分ADR怀疑药品数>1个,故总例次数>878
Note:some ADR may have suspected drugs of >1, 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878
表4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antibiotics that induced ADR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见表5。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Tab 5 ADR involved organs and (or) systems and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注:部分ADR涉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总例次数>878
Note:some ADR may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or) systems, 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878
2.5 ADR的类型分布
878例ADR报告中,新的ADR和严重的ADR所占比例合计为43.62%,表明我院ADR报告表质量较高,见表6。
表6 ADR的类型分布Tab 6 Distribution of ADR types
2.6 严重的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
137例严重的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其次为抗菌药物,见表7。
2.7 ADR的临床转归
878例ADR中,痊愈517例(占58.88%),好转265例(占30.18%),不详91例(占10.36%),未好转5例(占0.57%),无死亡病例。
表7 严重的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Tab 7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drugs involved in severe ADR and specific drugs
注:部分ADR怀疑药品数>1个,故总例次数>137
Note:some ADR may have suspected drugs of >1,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137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女性ADR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与男女的生理功能和激素水平差异有关;另外,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差,观察事物更仔细,较易发现和关注ADR[1]。由表1可见,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发生ADR中老年人群(41岁及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68.80%),特别是51~<61岁的患者。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同时未注意加强锻炼,身体免疫功能较差;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各方面生理机能发生改变,脏器代谢功能逐渐减退,自身药动学因素改变,导致ADR发生率高[2-3];此外,该年龄段患者基础疾病相对较多,用药复杂,联合用药情况多见,较易发生ADR。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的用药指导和监测,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本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更易引发ADR,可能与我院收集的ADR报告大部分来自于住院患者,而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给药较多有关。静脉给药,未经过肝脏的首关效应,药物起效迅速,因此,临床上存在倾向于静脉给药的用药习惯,而不少住院患者也存在认识误区,往往认为静脉给药效果快,为缩短住院时间而要求采用静脉滴注、静脉注射等方式。但静脉给药途径中,药物的毒素、pH、不溶性微粒及渗透压等均可增加ADR发生概率[4]。此外,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也可能导致ADR的发生。临床应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必须静脉给药时,应密切观察是否发生ADR;配置液体最好现配现用,并控制合适的滴注速度,尽可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提高其对静脉用药潜在风险的认识。
3.3 ADR涉及药物种类
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原因除患者自身体质和药物因素外,可能还与临床应用广泛且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有关[5],如无指征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过长等会加快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此外,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通常免疫功能较弱,如不恰当地应用抗菌药物,极易造成体内微生态紊乱,引发ADR,如毒性反应、真菌感染等[6]。抗菌药物引发ADR 240例次,主要涉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尤以拉氧头孢为主),该类药物抗菌谱广、作用效果强,临床应用较多,故引发的ADR也较多。临床使用该类药物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与用量,严密观察病情及用药后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积极治疗。拉氧头孢所致ADR主要表现为腹泻、皮疹和过敏,其中腹泻约占50%,可能是使用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故应重点加强对拉氧头孢的用药监测。
抗肿瘤药致ADR发生率也较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该类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某些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临床上抗肿瘤药的使用率较高。该类药物所致ADR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特别是骨髓抑制,与其他报道相符[7-8]。临床上应重视该类药物的ADR监测并积极预防,用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反应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避免出现严重损害。
中药注射剂致ADR的发生原因较复杂,就药物自身因素而言,一方面,该类制剂的主要成分为中药材提取的有效物质,制备过程中虽经过一定纯化,但仍可能含有未除尽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及鞣质等,进入人体后引起过敏反应[9-10];另一方面,该类制剂添加的辅料如助溶剂、稳定剂及增溶剂等也会产生影响[11-12]。此外,中药注射剂一般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易受输液pH的影响,导致微粒增加、渗透压改变等,进而引发ADR[13]。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用药前仔细观察药液有无浑浊、结晶及沉淀等发生,尽量现配现用;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参照药品说明书选择适宜剂量和正确溶剂,并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中药致ADR共79例次,其中新的ADR 47例次(占59.49%),占比较高,可能是因为中药进入临床使用前的临床研究少或者没有前期研究资料,故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下描述较少,现有药品说明书特别是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多描述为“尚不明确”。中药虽是天然物质,但也是通过物质中的化学成分发挥治疗作用,同样存在ADR。临床用药中,除进一步加强关注中药注射剂致ADR外,还应加强对中成药、中药饮片及颗粒(特别是长期服用患者)的用药监测。
3.4 严重的ADR涉及药物种类
严重的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原因与该类药物的特点有关,主要表现为Ⅲ或Ⅳ度骨髓抑制,严重的白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计数降低,重度贫血及肝功能异常等。此外,顺铂引发过敏性休克、注射用奥沙利铂引发过敏样反应、注射用吉西他滨引发高热及紫杉醇注射液+卡铂注射液引发急性肾衰竭各1例。临床用药过程中,应重视实验室检查并积极预防,加强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一旦出现ADR,及时停药积极治疗,将伤害降至最低。
严重的ADR其次涉及抗菌药物,与其他报道相符[14-15]。尤其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上述2类药物品种较多,抗菌谱广,使用广泛;另一方面,与抗菌药物滥用、超范围及超量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严重有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激素与调节内分泌功能药引发的严重的ADR中,6例为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引发的肝功能异常,该类药物致肝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的异质性反应相关。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可能参与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16]。临床应用抗甲状腺药时要加强警惕,密切关注患者用药期间的肝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3.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原因可能是上述器官和(或)系统损害的症状较多且较明显,易于观察和判断,容易确认相关性,也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对于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须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发现的ADR,如血液系统损害、肝肾损害等,往往因不易察觉而被忽略,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反应,并加强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我院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与国内多数医疗机构监测结果总体一致。临床应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群用药后反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并将抗菌药物、抗肿瘤药作为ADR重点监测药物,同时加强中药致ADR的监测。医疗机构作为发现ADR的第一现场,医务人员往往是发生ADR患者的直接接触者和主要救治者,加强和重视ADR监测,能最大程度地减少ADR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