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9-02-20曹方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夏瑜底层冷漠

曹方勃

内容摘要:华老栓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矛盾、愚昧、冷漠。而他的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的封建思想加上并未深入的革命思想,都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只要不改变,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就不会终结。

关键词:《药》 华老栓 底层劳动人民

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药》,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反映。《药》中塑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华老栓这位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尤为突出,时至今日,华老栓身上所具有的性格特质依然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

华老栓是《药》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质,另一方面,这种人物特质是当时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质,才酿成了后来爱子惨死的悲剧。

首先,华老栓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有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身份——对内他是一家之主有着绝对的权威,给小栓看病拿人血饅头就是由他一手操办,华大妈和华小栓只是在一旁配合。从华大妈那带着询问的语气(“小栓的爹,你就去么?”)到小栓无条件的服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华老栓的权威。华小栓即使看到那一碟乌黑的人血馒头从而产生诧异,但听到华大妈的一声:“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后还是几口吞下,没有丝毫反对。文中并没有过多描写华老栓在家庭中的权威,而是用几句“你给我罢”,“得了”这样简单的,带有命令式的话语来暗示华老栓的家庭地位。因为华老栓是处理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华大妈,华小栓只是“参与者”,对家庭事务的发展起不到决定作用,所以才有了华老栓一人购买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这样荒谬的事情发生。对外,他却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底层劳动人民,面对给他人血馒头的康大叔,华老栓低三下四点头哈腰“他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坐着;笑嘻嘻的听。”这是他对当权者卑躬屈膝的表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随着康大叔的一声怒吼,对当权者的惧怕、卑微使华老栓“缩了一半”,那种底层人民的胆小,懦弱一下子从他身上迸发出来,“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

这种对内,对外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由华老栓这种在家庭和外部矛盾的地位造成的。这使得他既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得到外人的尊重,虽然他根据对象不同而变换态度,但他的随机应变并不能改变其悲剧的命运,他最终还是失败的。

其次,他又是一个愚昧的人。他盲目相信权威,竟然相信“一个血馒头就能治好痨病”这样荒谬的话,而且对骗了他的康大叔深信不疑,在得到馒头后,“他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看来,像康大叔这样手握权力的人,怎么会骗人?即使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仍旧咳嗽不止,他在康大叔一句又一句的“包好包好”中依然深信不疑。正是这样的愚昧才导致自己的孩子小栓病情恶化,一步步走向死亡。纵观全文,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华老栓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对,他没有选择在小栓染病后请医生来看方抓药,而是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封建迷信”。他想用他那愚昧的爱来拯救小栓,结果只能是徒劳的。虽然小栓得的是“痨病”,在当时还是一个绝症,但是华老栓如果能懂得一些科学常识,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华小栓也不会落得早逝这样一个悲惨结局。可以说,是华老栓的愚昧直接的加速了华小栓的死亡。他的“救子”变成了“杀子”。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在给华老栓华小栓起名时都用了“栓”字,取“拴住,塞住”之意,这也从侧面向大家表述了华老栓扎根心中的愚昧与迂腐。

最后,华老栓是一个冷漠的人,这不仅是对陌生人的冷漠,也是对革命的冷漠。面对儿子,他是无微不至的关爱:生怕儿子因为自己的打扰而致使病情加重:“小栓……你不起来,小栓,你睡了吧”;为了他的儿子,他不惜花重金购买人血馒头;面对康大叔,他则是过分的恭敬和献媚,他不在乎年龄的影响,只要是对他有帮助的人,他都会了解对方的喜好,投其所好,毕恭毕敬。而面对与他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夏瑜,他却十分冷漠,在得知人血馒头的来源是革命者之后,也丝毫不在乎,一方面,是因为牺牲的革命烈士夏瑜与他毫无关系,只要对他没有影响,他是不会关心这些外人的;另一方面,他并不理解革命的真正含义,他不理解夏瑜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华老栓的眼里,或许夏瑜只是一个闹事的疯子。夏瑜为了群众而死,但是这些人却并不理解他。这是夏瑜的悲剧,更是“华老栓”们的悲剧。

“华老栓”们的这种冷漠,是面对新事物的拒绝与抵制,是面对革命的麻木与惧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这群“华老栓”们最中肯的评价。而这种冷漠,导致了革命者夏瑜的不幸牺牲,同时,也导致了华老栓自己的悲惨人生,这是华老栓的可悲与不幸,也是他遭受苦果的必然因素。

华老栓的矛盾、愚昧和冷漠造成了其悲惨的命运。而他的悲剧并不是他主观的个人意愿,我们也不能把这些悲剧,简单的归为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无疑,他的这些特质,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首先华老栓是小农经济背景下自给自足农民的典型代表。农民种地收获,只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性耕作,女性织布,这种简单而又繁劳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上千年之久,直到华老栓这一代,仍然保留着其无法改变的弊端。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下,以华老栓为代表的一群无需对外进行过多联系的劳动人民,只需一年辛苦的耕耘就足以养活自己一家的人。正因这样,才导致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因为在他们看来,交流并不重要,与其进行这些“无用”的交流,还不如少说一点话,多耕一亩地,多一点口粮更加现实。关心政治也不重要,唯有能够吃饱,能够健康的活下去才是他们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性主要从事比较耗费体力的耕作,而女性只需从事相对轻松的织布,这样一来,男性的家庭地位就体现了出来,由于男性从事工作是养活整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男性赢得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家庭地位的提升也使其掌握了话语权,这也能够理解华老栓在家里是处于一个决策者的地位,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闭塞与不发达使华老栓成了一个双面人物,即对内有着绝对的权威,对外则卑躬屈膝,任人宰割,这是封建社会的缩影,鲁迅先生巧妙的把2000多年来的社会阶层状况浓缩在华老栓一人身上,造就了他多元的性格与悲剧的人生。

其次,封建迷信思想也是造成华老栓的悲剧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封建思想最大的弊端,不仅是使华老栓盲目信任一些旁门左道,还使他拒绝接受新的科学的观念。因为这不是华老栓一个人的迷信,是当时绝大多数像华老栓一样的人的迷信,封建迷信在人数、时间上的积累之多使得新思想和理念难以战胜封建迷信。虽然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旧思想的冲击,但这些先进的思想并未深入到底层的人民心中,人们仍然处于愚昧的思想之中,就这样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迷信之中,难以逃脱。因此,康大叔的几句“包好,包好”就使老实本分的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这一谎言,并且还深信不疑,这才导致了华小栓的死亡。

对比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华小栓因吃人血饅头而导致病情加重,最后不幸去世,这一剧情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就曾患上了肺结核,也就是华小栓所患的“痨病”。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为此鲁迅还请了“名医”为父亲治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名医和他们开的那些奇怪的药方,诸如“原配的蟋蟀”,“旧鼓皮做的药丸”,才导致了鲁迅父亲周伯宜的病情被耽搁,最终乱吃药吃死了这一悲惨结局。这与华小栓乱吃人血馒头而死的情节极其相似,由此可见,这种剧情上的安排是有鲁迅先生的童年烙印的,从华老栓与鲁迅先生一家的不幸遭遇可以看出封建迷信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迷信,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迷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革命思想实际上并没有深入到广大底层群众的思想生活中去。没有人理解革命者夏瑜所做事业的意义,康大叔还一心只想着从夏瑜身上捞点好处,嘲笑他:“不想活了,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新的科学思想不足以对抗封建思想的荼毒,诸如“德先生”“塞先生”这样的口号还未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反动统治深深压迫着当时的人民,使华老栓这样的人还保留着阶级压迫,尊卑有序的落后观念。这就使得华老栓对比自己年轻的康大叔毕恭毕敬,着实让人可悲。同时,这也助长了像康大叔这样的当权者嚣张的气焰,使其利用周围群众的无知,引导他们仇恨革命者,欺骗他们,使群众诸如华老栓等人吃革命者的人血馒头。华老栓因为无知被像康大叔这样的别有用心的反革命者利用,帮助其对抗革命者,吃革命者的“人血馒头”。

华老栓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造就他性格的成因与悲惨的结局,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黑暗社会的影响。

华老栓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他那矛盾、愚昧、冷漠的性格,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他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着当时无数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所荼毒的人。他的性格特点与所造成的悲惨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像华老栓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不幸遭遇是有共性的,性格特点也是有共性的。这些底层的劳动人民,可怜又可悲。在这种大环境下,底层人民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的双重迫害,生活的悲惨实际上是必然的。是封建迷信影响了华老栓的性格塑造,愚昧,冷漠的性格,也导致了华老栓的悲惨人生。如果不去尝试改变这种迫害,像华老栓这样的人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正是鲁迅先生所呼吁的,也是华老栓这一人物形象存在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徐雯瑛.论鲁迅对革命“界限”问题的思考——以鲁迅小说《药》中的三组人物关系为例分析[J].名作欣赏,2018(24).

[4]何蔚.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J].青年文学家,2016(32).

[5]马卓昊.探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以《彷徨》《呐喊》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75-76.

[6]陈占彪.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

[7]冯巍.《药》中之“药”——鲁迅《药》的现代解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8]朱忠梅.《药》,鲁迅自我的隐秘与超越[J].语文教学通讯,2000(24).

[9]曾华鹏,范伯群.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J].文学评论,1978(04).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

猜你喜欢

夏瑜底层冷漠
突然之间
东霞
农民建筑工
回答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在博尔塔拉留影
冬眠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