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中国国民形象研究
——以Youtube网站播放量较高的17个视频为例

2019-02-20李玉琪

视听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民题材纪录片

□李玉琪

一、文献综述

学界有关纪录片的研究成果丰富,以个案研究居多,从纪录片创作、叙事、美学等角度进行探讨,同时也有对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研究。

(一)外媒中国题材纪录片

国家形象有“自塑”和“他塑”,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自我叙事”和“他者叙事”,纪录片是常见的方式。赵鑫、赵盼盼以《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和《我在中国过大年》为例,探讨了“他者”视域下中国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指出“中国民俗文化的广度、深度要拓展,并具有全球视野,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徐晓波、田雪和孙儒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NHK 的1571 集(部)涉华纪录片从题材和倾向两方面进行赋值并研究,发现社会现实类题材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中日关系一直是NHK 纪录片关注的题材②。刘忠波指出在NHK 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不单一,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塑造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③。

(二)国民形象

学界对国民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刘小燕认为“国民形象是公民素质、行为、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文明想象的好坏”④。干瑞青以涉及法律题材的电影入手,将其中国民形象的构成及塑成进行梳理,认为“国民形象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抵制外国法律文化对中国文化安全解构和威胁的壁垒,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要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向导”⑤。程莹以《挑战不可能》为例,认为“国民形象可以塑造和谐中国形象、科技产业强国形象、和平大国形象、当代文化形象”⑥。

(三)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国民形象的研究主要以国内媒介产品为研究样本,而他者选用我国题材的媒介产品塑造的我国国民形象较少触及。同时,纪录片因其真实纪录的特殊性质,呈现的内容更容易产生真实印象;NHK 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有关中国社会现实类题材纪录片相比于其他国家也是最多的。因此,以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为例,探究塑造的我国国民形象具有一定意义。

二、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解构

本文以Youtube 中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为例,以播放量超过1 万为依据共选取17 部,从角色选取与正负面呈现两方面进行解构。选取的纪录片有《失踪的律师们——中国“法治”社会的现状》《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激流中国之富人与穷人》《激流中国之如何平息民愤》《天津大爆炸中国社会的阴暗面》《24 号大街》《年轻人的“反叛”:香港占中 75 天》《中国力量 2:驰骋非洲的巨龙》《我想继续读书中国农民工的孩子们》《激流中国之青岛养老院的故事》《巨龙中国系列第3 集:14 亿人的消费革命》《激流中国之喉舌与职责》《中国博客攻防战》《城中村改造漂泊无归的一亿人》《南京长江大桥:剧增的农民工自杀》《中国建设》及《激流中国之富人与农民工》。

(一)角色的选取

1.农民工。从点击量较高的17 部纪录片中,归纳纪录片出现的人物角色,发现NHK 在做中国现实社会类纪录片时,农民工角色选取较多,如《激流中国之富人与农民工》《南京长江大桥:剧增的农民工自杀》《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均以农民工为主角,他们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均为穷苦、生活无望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在约14 亿的人口中,年末全国就业人员约为7.76 亿,农民工总量约为2.9 亿”⑦,农民工占总人口的20.71%,占国内人口比重不小,但农民工群体不是中国的主流群体,NHK 纪录片高点击量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农民工群体出现频率高,具有片面性。

2.维权的人。弱者似乎是NHK 纪录片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维权暴乱的角色也较多。从《失踪的律师们——中国“法治”社会的现状》《激流中国之如何平息民愤》中可以看出,维权的人弱小无助与冲突被展现,将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示,但通常站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群体有失客观性。

总体说来,播放量较高的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选取的人物多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他塑”的该类国民形象被广泛传播。而中国经济水平较为普通、一般化的地区,中国十大社会阶层⑧除农民工群体外的其他九大阶层群体,NHK 纪录片中涉及较少。高频率呈现了十分之一的群体形象,在媒体形象构建中具有很强的片面性。

(二)正负面呈现:负面化

通过整体评判,迁徙的农民工、农民工的孩子、暴乱的维权人士等均呈现消极负面的状态。农民工们辛苦奔波的镜头、消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维权人士集体暴力冲突的展现,均以负面的形象传达给受众。此类高播放量的NHK中国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在媒体形象建构中有负面呈现倾向。

三、NHK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中的中国国民形象

(一)中国国民形象

媒介中的国民形象通过国民的角色、国民的生活态度、国民的行为来反映。媒介中人物的选取与表达,直接影响受众对该地国民形象的认知。通过对NHK 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内容的拆解,对角色及正负面状态的梳理,可以发现呈现整体形象失去全面性、客观性及公正性。

1.贫困化。纪录片的镜头呈现是最没有语言障碍的跨文化传播方式,越直观的形式表现往往也是越容易被引导的部分。纪录片人物的呈现是角色形象的外露,NHK 社会现实类题材纪录片深入到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工,深入到低收入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呈现他们的渺小与挣扎。通过大量呈现农民工贫苦生活状态的镜头,容易使外国民众形成一定的中国国民印象,如贫困、生活艰难等。

2.暴力化。多个纪录片均会将群体争执撕扯的镜头作为整个纪录片的开始,这是对国民行为的刻画。将极少数的行为多次呈现在媒介环境中,往往会影响人们对媒介内容呈现的判断。如《消失的律师们——中国“法治”社会的现状》等将偶然的暴力争执现象通过媒体多次报道,容易形成较差的国民印象。“一言不合”就闹事的无理、蛮横在纪录片中凸显,而文明礼貌的国民形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

3.精神状态消极化。纪录片中无论是主题的选取还是话述的截取,对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都有一定表现,且多呈现消极的态度,如得过且过的三和市场农民工、维护丈夫权益的无助与痛苦。《消失的律师们——中国“法治”社会的现状》将律师妻子的无助与中国法治社会的强大进行对比,一方面展现了律师妻子在强大国家下的渺小,另一方面也对中国法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矮化。

(二)形象呈现分析

以自身评价体系解读他国社会现实,一方面会有新观点的碰撞,但也会有一定的片面与不客观现象发生。NHK选取群体的单一及主题的单调性,基本奠定了纪录片呈现的基调,以他者视角审视我国的社会问题,存在偏颇是在所难免的。“他者叙事”一般是以自己价值体系去观察另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而在社会方面,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博得别人关注,利用这一点而达到一定的收视率。

之所以最终呈现消极的负面国民形象,一方面与NHK 纪录片制作方选题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即自身价值体系。中日关系长久以来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但日本在国际上呈现着比较了解中国的形象。从NHK 在全球纪录片中的巨大影响力而言,此类纪录片也会对其他国家国民对我国国民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刻板印象及不利影响。

四、解决办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应在NHK 拍摄中国纪录片时主动进行沟通。在素材提供、场地提供等多方面,都可以进行讨论,并多以中外合作的方式进行纪录片的拍摄,要擅于运用他者优秀的纪录片创作与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跨文化传播。

(一)拍摄的主题要多元化

从Youtube 视频网站看到的NHK 中国社会现实类题材纪录片发现,选题单一,多次选取农民工生活状况的主题,局限于一定的框架范围内,这不利于纪录片拍摄的突破与发挥。主题的多元性有助于多方面展现中国国民形象,对国家形象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二)拍摄的人物角色要多样化

同样,中国现实类社会题材纪录片在NHK 中的角色主要以中国底层的社会群体为主。虽然社会底群体是我国社会阶层的重要部分,但若大频率分布,则议程设置存在问题:一方面不够客观公正,另一方面也不容易有新的创新点。如果说城市建设的镜头是冰冷的,那么人物角色的呈现最具有温度与深度,拍摄角度的选取对整个纪录片的质量呈现具有点睛作用。

(三)拍摄的角度要客观

纪录片以他述的方式,优势之一即为客观,而非主观地呈现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而在他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同价值体系认知的偏差,同时,也会有刻意而为之的情况发生。做到拍摄的角度客观,除了要有全球视野,选取不同的群体与主题,还需要与当地的政府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求获得的信息正确,并与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行碰撞,多方面思考与论证呈现,获得更为全面的视角。

(四)加强双方交流与合作

中方与他方的有效交流是呈现高质量纪录片的前提,不仅为他国在拍摄视角与素材方面提供帮助,也可以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加深理解。同时,这对两国外交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两国国民全面客观的认知。近些年,我国与其他国家纷纷开始中外合作拍摄纪录片,但对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中外合作的似乎较少。只有多交流合作,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五、结语

当传播主体与受众不在一套相互熟悉的价值体系中时,媒介产品是了解对方的最佳选择。相较于文本,影像视频具有生动、直观的优势,更简易地向对方传达陌生的价值体系内容,而纪录片纪实的特性,又会增强受众对纪录片中呈现内容真实性的认可。可以说,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中较为普遍又直观的媒介产品,也可以是较为受欢迎的方式。

NHK 纪录片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通过Youtube 平台,传播的内容会具有更大传播范围,呈现的中国题材内容对中国国民形象有重要影响。而NHK 中国社会现实类题材纪录片中国民形象有贫困化、暴力化与态度消极化的特点,具有片面性,并不利于中国塑造真实客观的国民形象。

注释:

①赵鑫,赵盼超.“他者”视域下中国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及思考[J].电视研究,2017(08):79-81.

②徐晓波,田雪,孙儒为.NHK 纪录片的中国表征与价值取向[J].当代传播,2013(06):105-108.

③刘忠波.日本NHK 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J].新闻界,2015(07):67-72.

④刘小燕.从国民形象传播看国家文明形象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03):17-21.

⑤干瑞青.论涉法题材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的文化安全意义[J].传媒,2014(21):75-77.

⑥程莹.大众综艺与国民形象塑造——以《挑战不可能》第二季为例[J].青年记者,2018(03):70-71.

⑦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⑧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23.

猜你喜欢

国民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直难忘
高地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