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9-02-20张玉奇鲁炜中
张玉奇 鲁炜中,2
(1.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当前,国家安全战略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已经超越了传统领域的概念和范围,向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延伸和扩展,军队作战能力的提升要求加快军事科技革命的发展。201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倡导下,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思想也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和全党对军民融合的地位、规律和重要性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对军民融合作出了系列论述,他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必须要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和体系;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实施科技兴军的战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随着军事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和作战模式方法的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已成为强军兴军的核心引擎,培养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必须要面向未来、面向战争、面向军队。地方高校作为颠覆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的重要起源地,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而基础研究不仅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也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源头,更是现代武器装备的发源地。解决复杂军事系统问题必须依靠掌握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军事科技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基础优势,坚持军民融合教育道路创新,真正激发自身在关键共性领域和基础前沿领域的创新潜能,全面做好新时期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国家安全形势下,军民融合的核心要求和内涵是把国防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主要目标是形成一个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的深度国防格局,涉及到对经济、社会、教育、人才和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思想理念较为先进、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各类人才较为集中的优势,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国防发展贡献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军事科技人才。据统计,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类地方高校和拥有国防特色学科的共建地方高校,为国防科技事业累计培养和输送了十多万毕业生,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同时,地方高校在执行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多年时间里,已经在全国发展了118个国防生招生院校,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双一流”高校范围,再加上一些在校期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在培养军事科技人才,实现我国强军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地方高校,始终是军民融合发展中科技发展的重要策源地。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科技三会”上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发展主要基础所在。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地方高校承担了很多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一大批“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以及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大部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突破,也都是在地方高校中实现的,一些地方高校还掌握了大量的军工核心科技,甚至拥有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对于那些具有国防特色的地方高校,还会承担一些国防重大型号项目研发和攻关任务,其所拥有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发技术优势,是军民融合国防科技重要输出端。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始终是我国军民融合中军和民之间的桥梁枢纽。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军民融合必须要有严密而完善的组织体系来推动自身的实施和发展。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和社会企业、军工单位、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它可以通过为军、民两端搭建平台,在资源、人才和技术等信息交流渠道方面,更好地协调军民融合发展,并且借助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军地双方和军民融合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咨询。当前,在大力推广或成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军民融合合作机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方面,都有地方高校的参与,地方高校为军民融合的组织提供了重要科技人才支撑。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支撑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只有能够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而科学技术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学术交流合作等职能,则都是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开展的,同时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为我国军民融合培养和提供大批国防科技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有效切入点和根本落脚点。
二、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中的人才培养要求
军民融合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发展、融合建设等各个领域和方面提出了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要立足自身特色,结合区域人才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细化,从而为军民融合发展培养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人才。
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为国防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新的国防需要和国家安全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对于国家安全战略而言,科学技术就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国防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精通环境生物、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运用和实践的能力,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要能够主动进行技术储备和知识更新,满足技术革新和理论创新的时代新要求。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为军队培养大批后备人才,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主动承担起为军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扩大我国军事科技人才的储备规模,并满足新的国防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需求和选拔需求。第一,地方高校在为国防部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确保其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有自愿献身国防事业的志向。第二,地方高校想要有能力为国防事业效力,报效祖国,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军事发展潜能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满足新的国防发展形势对技术专家型队伍、科学家队伍、参谋队伍、指挥官队伍和士官队伍等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第三,地方高校要为军队培养和输送具备吃苦耐劳、励志报效祖国、乐于奉献和团结协作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对于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来说,高等教育必须要为军队培养创新型复合科技人才。军民融合涉及到全领域融合实践、机制体制创新、顶层战略设计等多个领域和环节,不仅需要国家科技人才,也需要国防管理人才,更需要国防创新型复合人才。国防技术人才是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军队战斗力,国防管理人才负责国防各个领域和环节的运营与管理,国防创新型复合人才则负责理论创新、系统规划等领域的组织和实践任务,其不仅要全面掌握国防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具备系统协调和管理能力,能够以高度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支撑自己的持久实践。
三、军民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与探索
开展军民融合体系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基于我国国防生教育培养发展现状提出的。2000年5月,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文件中,正式决定要在全国选取百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八年的发展,也为军队输送了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从而对军队干部队伍的人力资源结构改善和军队战斗力提升,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认识到,这些国防生在进入军队以后,面临着职业发展较为缓慢、军队用人单位对国防生满意度偏低等问题,从而使国防生培养的高等院校从最为鼎盛时期的117所高校减少到了65所高校,而且国防生每年招生人数也从最高时期的1.3万人减少到4500人,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了在国防生教育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在军地双方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下,国防生的教育和培养已历经了十八年的发展,其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首先,国防生教育宣传渠道较少,导致高中毕业生对国防生政策了解不够深入,主要是依靠高校和选培办到地方开展咨询或者亲友推荐,在对国防生政策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报考国防生,也只是听从师长和父母的安排。其次,对于国防生选拔和培养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国防生选拔的公平度和科学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防生培养模式和美国青年选择报考后备军官训练团基本相同,而美国早在1819年就已经为此专门建立了美国文理与军事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军民融合式高校,随后颁布了《莫里尔法案》,从而确立了美国青年选择报考后备军官训练团在高校中的地位,1916年再次把美国青年选择报考后备军官训练团纳入美国国防法中,从而奠定了其发展的法律环境和基础。在美国青年选择报考后备军官训练团学生选拔和课程设置中,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最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但是,我国当前国防生培养政策和法规还没有形成体系,较为零散,在政策保障力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还存在不畅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国防生教育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致其在军民融合的发展背景下,被逐渐取代。
新形势下,面对军民融合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要加强人才培养理念中的价值塑造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普通高等人才培养,还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首先是要培养人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对其理想信念的塑造。针对我国国防生教育中,由于教育宣传渠道较为狭窄,导致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地方高等教育要突破原有的宣传教育方式,注重对国防科技人才思想理念的培养和塑造:
第一,要注重对国防科技人才价值观的塑造,首要任务是促进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等教育必须要坚持自身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人才,特别是要以“两弹一星”精神等军工精神为指导,帮助国防科技人才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第二,重视国防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国防科技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国防科技人才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其可以自主学习和具备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国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他们探究式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国防科技人才知识体系培养要注重通专结合
针对国防生教育中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问题,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家不断加强对相关机制建设和完善的前提下,地方高等院校要强化对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要根据国防需要和国家安全需要,加强对国防科技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重点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主要为学生提供普遍性的知识,而专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和门类的专业知识。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这两种知识教育要结合起来,
第一,通识教育中要融入专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这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开展专业教育,还要开展通识教育。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课程选修、综合素质测评等多种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开拓思维和视野。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中,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要突出国防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第二,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交叉学习。对于国防科技人才的专业教育,要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要以实际需要来选择教育内容。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中,高等教育要培养能够适应国防需要和民用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构建有军民融合特色的学科体系,构建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武器类专业方面,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军工专业知识单一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精专业、宽基础和多模块的军民两用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其他工科和军工特色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培养的国防科技人才既具备军工知识,又掌握自动化、材料、机械等通用学科知识。
(三)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注重资源融合
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其成长的需求则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社会、国家、学校、部队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很高,高等教育必须要通过多维融合的方式来优化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成长。
第一,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的教与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国防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所以高校必须注重对国防科技人才的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要强化教与学的融合。所谓的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教与学,教是指教师,学是学生。教与学融合,就是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融入“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术沙龙、共同讨论会、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自己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和国防技术的融合与提高,这是促进国防力量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在国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培育国防科技人才,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和国防技术项目中,使他们能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术,把技术应用于国防技术实践中。教师在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中,也要结合国防科技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合理选择研究方向,对学生的项目训练、学术论文、项目设计等进行多维评价和指导。
第三,在人才培养中要做到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的有效融合。高校发挥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为军队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做到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的有效融合。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主要是为企业、国防单位和军队培养输送人才,也可以从服务单位中获得一定的教育资源,例如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度”的设立,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和培养创造条件,具体可以通过学生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通过企业奖学金和国防奖学金的设立,提高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针对性。
(四)在人才培养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检验
针对国防生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两项工作的评价和检验,提升军民融合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军民融合背景之下,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加强高校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好检验方式,
首先,要强化高校对军民融合体系人才培养输出评价。高校在军民融合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招生还是毕业,都不可能单向完成,最终都要通过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来确保其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和提升。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之下,地方高等院校更是要注重对国防单位和军队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论文质量、竞赛获奖、资格认证、课程考核和毕业评价等多个环节的基本判定,确保高校毕业生去向以及后续发展,将其作为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标准。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和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军队国防需求相匹配,高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过程教育,更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和推荐,要积极主动把学校毕业生输送到国防和军队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高校在学生毕业以后,一方面要做好其出国和升学、国防就业、就业单位分布等多个指标的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获取的信息,对学校的招生指标、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及时修正,还要做好学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校友联谊工作,通过毕业生回校访问、开讲座等多种方式,对学校在校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通过人才回头看等方式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学校招生、教学和就业等部门,要根据用人单位,特别是军队和国防单位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计划进行及时调整,甚至可以采用项目制培养、联合培养、实验学院、试点教育等多种方式的开展,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定制化的模式,联合培养国防人才。
结语
任何高等人才的培养和改革,都离不开高等院校自身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构建、校园文化塑造、科研体系创新等诸多环节的联动改革。在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要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具体人才培养中要注重融合教育思维的养成,把自身文化和办学理念与军民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吸收新思想和新方法,找准新定位和新资源,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