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作用探讨
2019-02-20杨丽秋
杨丽秋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是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属于神经科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诸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脑动脉炎等。患病后,上述疾病均可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导致患者伤残及死亡。因此,临床针对脑血管疾病应及时采取治疗,并辅以有效护理措施干预以缓解疾病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本院围绕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工作开展研究,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53.2±1.2)岁;B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53.3±1.3)岁;两组一般资料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受疾病影响极易出现恐惧及不适感,并无法主动配合医师开展治疗,护理人员可根据其心理状态实施心理疏导,诸如恐惧、焦躁、不安、抑郁等负性心理,针对心理特点拟定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将脑血管疾病特点、治疗措施、并发症发生风险等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使其以健康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患者受疾病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功能丧失,故而在稳定其病情及生命体征之后尽早实施康复护理,由健侧被动训练为主,逐步增强肢体血运及肌肉强度;后参照健侧围绕患肢实施康复护理,包括关节外旋、外展、屈曲、伸展等,每天活动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活动量以轻微出汗为宜,使其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B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谨遵医嘱及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根据其病情拟定护理措施,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实施。
1.3 研究指标 护理1个月观察效果,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FDIP评分法评定躯体功能,分值100分,评分项目:关节活动度、神经电生理、痉挛、感觉、步态分析、心肺功能、协调与平衡功能、肌力(四肢、颈部和躯干肌)、泌尿和性功能等,分值越高躯体功能越好[1]。采用国际抗癌联盟Karnofasy评分评定生活质量,>80分表明患者生活可自理,可进行正常活动,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 21.0。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计量数据,行t检验;率(%)描述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B组的22.86%(8/35),其中A组肺部感染1例,B组上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血压升高3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
2.2 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A组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6.79±1.25)分、(87.89±1.21)分,B组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1.01±1.11)分、(71.16±1.32)分,A组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55.845,55.273;P=0.000,0.000)。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致残率及致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有效治疗可有效对其生存质量提供保障,但临床往往忽视预后恢复及肢体功能锻炼,导致预后效果不佳[3]。以往临床在针对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通过确保治疗顺利实施虽然能够确保患者生存,但患者预后仍旧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其恢复时间[4]。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临床针对骨科及肢体功能受损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后尽快实施康复护理措施,通过实施一系列类肢体运动恢复训练,促使其预后得到改善及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B组的22.8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升,进一步证实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显著效果。临床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疾病中,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计划,通过正常的运动能力行为对肢体进行刺激,有效训练肌肉、关节及肢体行为,积极改善其病情,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