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2019-02-20周春晔1张敏智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材政治思想

周春晔1 ,张敏智

(1.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鹰潭市第二中学,江西 鹰潭 335000)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以为一生奠定身心发展、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并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1]为切实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生活化教学,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升华,进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3]。

一、“回归生活”德育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标教材中的渗透

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政课办得好不好,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而是大中小幼各级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基础教育改革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下,基于“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并有不同的具体命名。2013年教育部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标修订工作,并于2017年颁布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6年秋季开始,为了贯彻核心素养以迎接新一届初中生,全国正式启用最新修订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到2019年春季初中全套教材更新完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分享的活动。课标与教材的修订变化反映出我国已经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大框架,以思想政治学科为首要改革项目进行教育新发展的逐渐渗透。

(一)课程目标的渗透: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课程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规定中,特别重视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初中课程标准更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进行表述。2017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则在整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目标,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标准中的这一取向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以学生逐渐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贯穿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价值的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而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有效的帮助[4],为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基于这一生活现实,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在教学中强调通过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不仅注重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公民法治教育,同时更加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法治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知识以及法律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能力的中国梦筑梦者和圆梦人。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所向和价值所在。

(二)课程内容的渗透:以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体验困惑为聚焦点

课程内容的渗透首先表现为教材课程栏目的渗透。比较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可以发现,新旧版教材之间在内容编排、素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课程栏目的设置上。旧版《思想品德》以知识体系为主,素材的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较为疏离。尤其是在导入方面大都采用他人的案例或是故事案例,因此学生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故事情境。而在新版《道德与法治》中,虽然书本系统知识内容有所减少,但在课程栏目的编排方面,每一框内容都增设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相关链接”等内容,强调从学生经验出发,基于学生自身原有的道德生活体验与道德认知,更加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困惑。课程栏目的调整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及其真实内在感受,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感悟和内化。

课程内容的渗透还表现为教材编写中具体内容的渗透。伴随着“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被广泛接受,新版《道德与法治》着力于实现课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衔接。对此,本套教材的编写强调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编写原则。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充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与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系为线索,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编排。知识内容始终围绕生活主题开展,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中,七年级以学校生活为主题,以学生需要处理的自我认识、与他人的交往为主要内容;八年级以社会公共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为线索进行课程安排;九年级则围绕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国际视野等内容进行生活主题设计。通过不同的生活主题设计,使教材成为联系生活与实践的桥梁。

(三)课程实施的渗透:从“知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探索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中只有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导向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方面明确提出课程教学需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强调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灵活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情景创设方面,倡导关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利用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内心情感体验,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教材进行深度对话,进而深化思想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实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学习能力;并在拓展延伸等环节,通过增加程序性知识、减少过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地选择恰当的做法,让学生在行动中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培养行动能力。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5]。在明确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建议,并就如何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教学设计、如何创设情境优化案例式教学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实施中突出强调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辨析的学习路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这些具体实施建议充分体现了从知识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从关注学科知识获得向关注人生道路探索的转向。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生活的背离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无论是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还是教材,无不体现出“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实际”教学理念在其中的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背离的情况并不鲜见,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

(一)教学目标以考试为关切,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本来应该是一门思想提高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思想品格。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积重难返,在现实教学中以考试为关切的教学目标依然盛行。不少教师秉持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性目标,过分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有效指引;教学过程中完全围绕考试要求,过分追求单个知识点的突破,考试经常考什么知识点,课堂内容就重点讲什么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与升华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必然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背离、与学生生活相背离的教学常态。

(二)教学内容抽象空洞,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与时事政治脱轨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浅显易懂且专业性不强,并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支撑教学,因此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上。而非专业教师由于缺少相应的政治专业素养,对这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不重视,课堂上大多照本宣科,更不用说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活动了。此外部分政治教师缺乏对时事政治的洞察意识和创新思维,上课时食古不化,或简单讲述教材所给案例素材,或依样画葫芦简单替换故事案例,而没有深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选用教学素材一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所能做的往往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呆读死记。过于抽象空洞的纯理论性说教,必然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背离,导致学生学习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内化于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做到外化于行。

(三)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体验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演变成为“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把学生当作教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政治课枯燥、无聊,教师只会进行空洞的“鸡汤”式说教。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教材内容,或为了说服而以生活事例简单论证道理,没有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道德认知设置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思维碰撞。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或对教师简单附和,课堂参与意识严重缺乏,渐渐的对政治课就会产生反感、抵触等心理情绪。

(四)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网络以其广泛性、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能够使人方便快捷地获取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积累知识的平台。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喜欢接受新事物,所以网络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必将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但是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因缺乏信息技术素养,没有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的教师因制作课件耗费时间精力而放弃使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形式,有的教师对于“慕课”“翻转课堂”等闻所未闻。多数教师仍然停留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说教,教学手段单一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高效的教学方式失之交臂,导致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不足。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生活的回归

新课改主张回归生活的生态课程观,一方面强调课堂学习应是在生活经历中体验的学习,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灌输的对象,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生动的实践者。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好教材的“中介”作用,将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教材成为联系生活与实践的桥梁。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6]。

(一)以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旗帜,引领学生思想认识,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系统分阶段分层次地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引导,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具有独立性叛逆性等特点,同时信息化社会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知识以及更开阔的眼界。但与此同时,对事物或观点分辨和理解能力不足的他们也可能良莠不分,在多元化与复杂化的信息世界中无所适从甚而沉沦。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需要为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情境化教学内容并构建知识情感体系。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3个层面12个范畴,由近及远,渐次展开,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各个内容领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在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具体化。通过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培养有信仰有情怀、健康活力、积极向上的合格公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几句喊起来朗朗上口的口号,而是植根于每个公民内心中坚定的思想信念,生长在个体丰富生活经验的土壤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转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摒弃或者弱化深奥的学理之争,将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的生活体验。要从爱国、处世、修身等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入手,着力培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和衷共济、成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精神,以及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以时代生活为背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探究精神,时刻关注探索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这样“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就越容易把握教材,越善于捕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并将其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政治和法律等多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并结合学生生活,巧用生活素材,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体验和感受,做到深入浅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即使由于学生方面的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暂时偏离预定目标,教师依然能通过自身的教育机智淡定自如地掌控课堂。

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接受探索新事物,走在时代前沿。有些时候教材设计的情境并不符合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教师要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将教材语言用教学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把握情感教育的契机,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三)融合时事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政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课程理论教学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政治教师除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将其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一方面吸纳知识,探求真理,同时也是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根据学生这一角色特性,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多种教学媒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联结,及时将国家时政热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与所学理论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时事政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合理利用网络开阔知识视野,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质疑与探究,提高搜集与整理信息能力以及分析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促进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理论教育常常演变成“满堂灌”的讲授,从而使课堂变得沉闷、单调。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会和学生有所互动,但由于互动的内容过于浅显和直白,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背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往往使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被视为是有着丰富独特个性的人,故而倡导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主动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近教室的”。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将问题的设置建立在学生的关注点、学生的困惑、学生的需求上,才能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与思想冲突,激起思想认识中的困惑与矛盾。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矛盾为教育契机,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进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和体验并提出疑问。这就需要教师不停留和满足于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观点,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进而使学生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感受进行对话,促进知、情、意、信、行的发展与统一。以问题情境为主题展开的教学,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完成某个教学环节。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实现从思想认识到生活实践的引导,提高学生适应时代生活的能力

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反映思想,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准,所以行为养成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联系实际的讲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于实践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以学生个体已有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线索,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善于设计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和主题,将课堂所教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生成及学生的反馈。同时要重视因势利导,使课堂上每一个活动都围绕主题开展,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能迅速找到课堂生成的教育点,镶嵌到原有的教学设计中,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反思与调整,感知并内化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而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源头活水。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要提高设计课堂拓展延伸活动的能力,发挥课外作业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最大价值,避免思想政治课教学流于形式止于说教,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通过生活实践的引领培养学生顺应时代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在我国倡导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回归生活”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学理念和思潮。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引[7]。因此,构建生活化生态课堂是培养新时期合格青少年的时代召唤,是打造高效思想政治课堂的必经之路。只有使课程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价值性、实践性,才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情境中积极思维、在实践中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进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教材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想与“剑”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