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具体来源

2019-02-20陈燕敏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闻学蔡元培研究会

陈燕敏,许 鑫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新闻教育界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作为中国首个新闻学教育、研究团体诞生了,1919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下文简称研究会),突显其学术研究性质。研究会的首创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学界研究的重点。2018年是研究会诞生100周年,不少学者发文回顾和纪念。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研究会的讨论,不少学者侧重探讨研究会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及“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的创办过程及细节;因研究会教学需要推出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及其作者徐宝璜;致力于研究新闻学学理的“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复旦大学周婷婷的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教育的初曙——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心的考察》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闻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大篇幅论述了研究会创办的历史条件及蔡元培、徐宝璜对其的贡献。周婷婷还特意联系了当年徐宝璜学习新闻学课程的学校密歇根大学,取得徐宝璜当年在密歇根大学的注册卡和成绩单等资料,考证了徐宝璜留美时对新闻学的接触情况,追溯了徐宝璜早期新闻思想的来源[1]。此文对研究会的另外一位重要导师邵飘萍,所用笔墨较少。徐宝璜在研究会的关键性作用不可否认,但作为研究会仅有的两位导师之一,邵飘萍的教学理念,也是考证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来源的重点之一。另一位对研究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蔡元培。研究会成立于北大校园内,校长蔡元培为研究会的成立提供了直接条件,且当时北大处于蔡元培掀起的改革进程中,研究会的成立初衷和发展规划也必然蕴含着蔡元培的改革设想和教育理念。

目前各界对于“教育理念”一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有学者曾对该概念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及定义阐述,眭依凡给出了大致的说法: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和教学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由此,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指的正是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在研究会开展新闻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于新闻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研究会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占据首发地位,其诞生的新闻教育理念也对中国新闻教育事业有重要影响,值得探究。

一、报业环境和现状对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

研究会的主教导师徐宝璜是最早推动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学者,研究会创立前后,是其新闻教育理念萌芽时期。徐宝璜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报业的观察和了解。当时新闻业界出现的普遍问题促使他产生了利用新闻学理论和教育来“为新闻界开一新生面”的想法[3]45,这种想法直接落实到研究会的教学当中。当时中国报业处于起步阶段,严重缺失新闻职业精神,徐宝璜等人创办研究会的初衷也是为了探索培养新闻人才的新路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早期新闻教育理念受到了报业实践的直接影响。

(一)民国早期的报业环境和现状

进入民国后,民主自由的观念日益流行。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办报数量激增,这一年全国的报纸数量上升到500家。然而好景不长,1913年袁世凯复辟,中国报业分为拥袁派和反袁派,政党报刊互相攻击的局面愈演愈烈。报刊沦为拥护政治立场、攻击政见不同者的工具[1]。报刊服务于政治,是中国早期报刊的鲜明特点。徐宝璜对此现象深感不安,在《新闻学》中直抒己见:“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3]49”。在徐宝璜看来,报纸应该是为多数国民发声的,而代表政党利益的机关报不足以代表社会舆论。

1916年袁世凯政府倒台之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为了在社会上形成拥护自己的舆论,各大军阀除了效仿袁世凯培养自家报刊,还继续肆意查封报馆、逮捕报人、收买报社。在强权压迫下,真正敢于为国民发声的报刊少之又少,娱乐消遣之风盛行,这也是民国时期小报泛滥、副刊发达、鸳鸯蝴蝶派兴起的原因之一,是报业躲避迫害的无奈之举[4]。徐宝璜认为即使受到压迫,报纸也不能忘记职责,哪怕需要牺牲。“新闻纸即因此畏首畏尾,置职务于不尽,亦为不可[3]49”。这是他在课堂上、在教材中发出的感叹,足见他对中国新闻业有着深刻的见解和关怀。

由此也可看出,以徐宝璜的教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早期新闻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响应当时新闻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早期开办中国新闻教育的设想

19世纪末,美国率先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新闻教学课程。但由于刚刚起步,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20世纪初,著名报人普利策捐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划在大学内设立新闻学院的消息才广为人传。

1904年,《万国公报》第180卷的《译谭随笔(凡七则):报学专科之创立》传译了这一则消息,称“纽约世界报主人布列周(即普利策)欲捐资二百万美金,特为报学专科立一学堂”。并附上了“报学专科之学堂建立会”筹备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大致课程表内容,其中包括了:报馆之内治;内治之组织及刊印与发行;充当记者、主笔及访事……等内容[5]。1912年,普利策出资设立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正式诞生,早在筹划时期,中国报人就已对该计划进行详细翻译报道,证明中国不乏对新闻教育事业的关注者。

1904年在中国境内还未有“新闻学”一说,故报道中译为“报学”。美国设立新闻学院的同一年,中国报界俱进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同意“举办报业学堂”的提案。提案还没来得及落地,俱进会就因故瓦解[4]。虽然开设新闻教育课程的提法也随之不了了之,但在中国设立“报业学堂”的想法首次被公开讨论,这对后面研究会的成立做了一定的铺垫。

将报纸视为“不出户足知天下事”工具的徐宝璜,很有可能早在出国留美之前,就已经接触到关于设立“报学学堂”的提法,当时业界的反应或举措、报人的讨论或看法,或许也为徐宝璜日后投身新闻教育埋下了伏笔。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强调美国新闻教育对徐宝璜造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当事人切身感受到的中国新闻业的状况、新闻报人的殷切期待所形成的舆论环境等因素,对徐宝璜新闻教育理念产生的影响。

总之,作为中国早期新闻教育开拓人的徐宝璜,其新闻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当时中国新闻界现状的思考。讨论早期中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形成,必须联系时代背景,才能得出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蔡元培教育改革思想和对研究会的设想

作为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研究会提供了基本发展环境,并为研究会规定了简章,提出了将其发展为学校“专科”(正式课程)、“开学术研究之端倪”的期望[1]。虽然蔡元培没有参与研究会的教学,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新闻理念却通过其他方式影响着研究会的教学模式。蔡元培对研究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蔡元培1916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不断深入发展,革新是整个社会的主流风向,蔡元培也把这股风气带进了北京大学。在他的校长任职演讲中可以感知他的改革方向,他认为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的专才教育,是要进行学术教育的[1]。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诞生了。

二是蔡元培对于研究会的设想。蔡元培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中表明创会的重要目的:要本着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新闻学理,使得中国新闻学有特殊发展。发展学理、深入研究新闻学是蔡元培对研究会的最初设想和期待。早在研究会成立之前,蔡元培在徐宝璜撰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①中便作序:“甚愿先生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更为宏深之研究,使兹会发展而成为大学专科,则其裨益于我国新闻界......[6]”。作为研究会的最高领导人物,蔡元培的学术性设想,对研究会、对早期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不言而喻。

三是对研究会导师的任命。开设新闻教学课程是由徐宝璜向蔡元培提出的建议,只是没有直接落实。开课的设想流传开来之后,此时在中国报界已经是名记者的邵飘萍即刻致信蔡元培,力促新闻学研究会的开办[7]。蔡元培欣然接受业界的建议,并且任命徐宝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主任,主要负责相关事务。

蔡元培为何一开始不考虑聘请新闻实践经验丰富的邵飘萍或者其他记者作为研究会的主要导师,而是请徐宝璜担任?这是因为蔡元培出于“大学乃学术教育之地”的考虑。他认为徐宝璜留学美国时上过新闻学课程,对欧美的新闻学情况更了解,“伯轩先生游学于北美时,对于兹学……亦颇究心于本国之新闻事业[3]41”。在蔡元培看来,徐宝璜是能够将研究会带上“印证学理”轨道的学者,也是能介绍欧美新闻学情况的不二人选。邵飘萍虽然在业界声名鹊起,新闻采写技术娴熟,却达不到蔡元培的学术要求。因此,如果没有蔡元培坚持大学的学术化教育,而是聘用了业界记者作为第一导师,将新闻学当作技能化、职业化的学科,那么早期的中国新闻学教育,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三、徐宝璜对早期西方新闻理念的创造性阐释

徐宝璜对研究会的新闻教育实践所起的重要作用已不必赘述,关于徐宝璜与美国新闻学教育的渊源也已有不少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徐宝璜本人对中国新闻业的见解以及对美国新闻理念的创造性阐释,才是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更为宝贵的源泉。

(一)留美经历对徐宝璜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

徐宝璜于1912年赴美留学,先于纽约州立林业工程学院学习,1914年转入密歇根大学,191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而后回国。徐宝璜在美国学习的专业并非新闻学,而且他接触到的新闻学课程仅是通过密歇根大学的暑期课程和学期选修课。密歇根大学于1910年至1917年间设立新闻报业从业人员的培养项目,制定了专门的新闻教学课程,学生按照规定完成课程后将获得证书,徐宝璜在密歇根大学深造时,刚好处于项目开展期间。由于未达到申请条件,徐宝璜并没有参加该项目[8]。后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开展的教学形式和证书颁发等细节都与密歇根此项目相似,说明徐宝璜对该项目有一定的了解。

徐宝璜在密歇根大学选修的新闻学课程分别有“基础报纸写作”和开设在修辞学系的“修辞与批评研讨班”。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立后,课程安排、教学形式等,都与徐宝璜在密歇根大学选修的课程形式大致相同[8]。除了借鉴美国院校的新闻教育之外,徐宝璜也阅读过大量的英文文献,在《新闻学》的自序中他写道:“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3]45”。这些“西籍”均收录在《新闻学》的附录中,共有书目一百篇。其中第三篇《实用新闻学》(Practical Journalism)是美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书籍之一,出自美国记者休曼(E.L.Shuman),也是传入中国的第二本新闻学外文书籍[9]。北京师范大学王颖吉曾对附录的百篇文献有过解读,认为徐宝璜在新闻学的定义、新闻的职务、新闻的价值和新闻的标题、结构等阐述上,或多或少借鉴了美国海德、布莱尔、休曼等人的文章[10]。

上文说明了徐宝璜的新闻学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受到美国新闻学界的影响,但徐宝璜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依据自身对中国新闻界的观察,形成了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论内容。在他的《新闻学》书中,关于中国新闻业的讨论,随处可见。这个典型特色在上文已经提及。

(二)徐宝璜对西方新闻学的创造性阐释

除了对西方新闻学文献的借鉴,徐宝璜也阅读过第一本传入中国的新闻学书籍——190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在徐宝璜的《新闻学》第一章“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中就提到“舆论……能善用之,则日本松本君平氏论新闻纸之言,并非虚言[3]47”。徐宝璜引用了松本君平原著中的一段话,说明善用新闻纸来救国救民的重要性。在往后的章节中,再没出现过关于日本新闻学教育的描述,也未再引用该书的内容。

美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虽早于中国,但徐宝璜认为当时的西方新闻学书籍中,并没有能够系统介绍新闻学的范本,在《新闻学》自序中他明确说道:“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3]45”。徐宝璜在阐释新闻学理论、传授新闻学知识的过程中,是以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为主要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教育理念。如《新闻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其架构却较为完善,从解释新闻学的性质和新闻纸的职务,到新闻写作、新闻采集,再到编辑工作、组织运作和广告的介绍,已有近代新闻学书籍的样式。比起美国最早的一批只做“历史记述”或“一方研究”的新闻学书籍来说,已是不小的进步。

徐宝璜授课的一大特色是结合中国实际,提倡新闻职业精神和道德。如在讲解“新闻纸之六大职务”时,徐宝璜表现出他对报纸引导社会舆论作用的重视,他认为报纸就应该起到“代表舆论”和“创造舆论”的职责。又如,那个年代的中国报社并不注重广告经营,收入来源短缺,徐宝璜观察到了这一问题,强调广告应该是报社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经营得好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且提醒报纸在刊登广告时,要本着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有选择性地刊登促进经济发展的广告,而不是黄赌毒等虚假、庸俗的广告,“因登有碍风纪之广告,足长社会之恶风,殊失提倡道德之职务[3]101”。

四、邵飘萍的经验总结及对日本新闻学的借鉴

为何邵飘萍对北大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意义值得强调?原因有二:一是邵飘萍作为研究会的第二导师,他对研究会的教学起到重要补充作用。二是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侧重于欧美新闻教育理念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而当时邵飘萍等留日学生,也曾将日本新闻学相关理念带入中国[11],对研究会的新闻教育理念的发展或有一定影响。研究会的特殊意义使很多学者偏向于论述其学理方面的开创性,而对实务教学部分较为忽略。因此邵飘萍在研究会的任教意义也较少被提及。

邵飘萍1918年力促研究会成立,并被聘请为第二导师,在徐宝璜教授新闻学历史、学理知识的同时,实操经验甚丰的邵飘萍则补充新闻实务的教学。后来邵飘萍在研究会上的讲义内容被收录进他的第一本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于1923年出版,这本书也被视为中国早期最优秀新闻学书籍之一[12]。

周光明和张凤熙两位学者经过对比发现,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有大部分来自日本新闻学会编撰的《外交术》、衫村楚人冠的《最近新闻纸学》,其中邵飘萍参照了《外交术》的框架和要点、使用了《最近新闻纸学》的具体内容[11]。这一文中有详细列出表格,将邵飘萍在研究会的演讲内容、其书籍内容与日本同时代的新闻学书籍进行对比,确实有重合之处,有些地方甚至是直接译抄。这说明,邵飘萍在留日本期间接触了日本的新闻学书籍,并将其中一些内容写进了自己的书中。

由于时代的限制,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理论的起步晚;邵飘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其书籍大部分借鉴日本新闻学是学术创作上的不足,但也情有可原。并且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到日本留学的热潮,日本新闻学的发展必定会对中国学子的新闻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观念再随着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融入早期新闻教育理念中。因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具体来源,除了美国方面之外,也包括日本早期新闻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也有徐宝璜、蔡元培、邵飘萍等的卓越功劳。研究会开启了中国新闻学教育的端绪,其教学模式及新闻教育理念,对中国早期第一批开办新闻学院的高校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注释:

①《新闻学》一书出版于1919年11月,其第一、二、三稿均是发表在刊物上,初稿名为《新闻学大意》。早在初稿完成时蔡元培便做好了序,但直到第三稿《新闻学》发表在杂志《新中国》上时,蔡元培作的序言才被刊发出来。

猜你喜欢

新闻学蔡元培研究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波兰睡眠研究会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