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探论

2019-02-20郭开虎潘剑锋邓怡舟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郭开虎,潘剑锋,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绕不开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侧重于研究如何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问题较少关注。课题组认为,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文章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为何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互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为何必要

“互动”是当前科学研究中使用较频繁的一个概念,自然科学中,物理学较早使用互动的概念来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其后,社会科学应用“互动”这一概念来解释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某些现象。那么,何谓“互动”?从“互动”一词构成的两个字来说,“互”是相互、交替的意思,“动”即运动、变化,结合起来,互动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使彼此发生变化、产生结果的过程。两个事物相互影响与作用,既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与结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与结果,但从学界使用“互动”概念的本意来看,主要指事物之间相互产生的积极作用与结果,即良性互动,此文的“互动”即指这种含义。

从文化与价值观的产生、流变来看,文化与价值观密不可分,彼此存在着互动互促关系,因此,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延续生长,又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品德、性格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塑造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地区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和激烈的态势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自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就民族地区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扎稳根基,内化为民族成员的价值认同,外化于民族成员的具体行动,关系到民心凝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文化是价值观生长的土壤和根基,对价值观的产生和传播起着基础性作用,故不同的文化孕育、蕴含不同的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根基,脱离民族地区固有的传统文化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会像空中楼阁地基不牢,水中浮萍根基不稳,很难取得实际效果。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一个民族成员知晓、理解、认同这一价值观,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价值目标和准则,而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之中,其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选择、形成必然受其所处地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个过程互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厚的资源将培育内容落细落小落实,使培育形式、载体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可以将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要求融入到民族传统文化中,达到春风化雨般地滋养人们的精神,润物无声般地侵染民众心灵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需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心理、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文化成果。作为精神产品的社会意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祖先独特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蕴含着先祖的生活智慧,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对民族成员的品格塑造和民族地区社会有序运行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许多积极要素已被发掘、利用,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已经或正在消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积极进取的内容与消极颓废的思想并存,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些内容因为历史时代的变化而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对其进行有选择性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即文化现代化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首先离不开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失去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其次,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建设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走向,这就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因此,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传承和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取向和规范三个方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汲取了世界先进文明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价值标准和方向引领作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挖掘、整理和宣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民族成员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挖掘和梳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价值,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增强时代感,注入新内容,实现其传统意蕴与现代价值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何以可能

根据事物之间互动的原理,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或相类似的价值理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性互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两者具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和相近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是两者能够互动的文化基因条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根基,它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与魂之中,影响着每个个体的性格心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历史、地域、自然环境不同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又创造了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文化,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我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居住特点使得少数民族在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过程中,不能不深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价值精神上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世界先进文化价值理念,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形成的思想基础,这种文化底蕴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内涵呈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气派与风格。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均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契合是两者能够互动的思想基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上的同根性决定了二者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上的相近性。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一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其中有很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美丽歌谣都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譬如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中所描述的金碧辉煌的房屋、美丽的花园、绿油油的菜地、成群的鸡鸭牛羊、漂亮的红衣仙女等等,反映了壮族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且说明了幸福生活只有靠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采取“大杂居、小聚居”形式,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边境地区,因此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就渴望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与秩序,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皆有敬畏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如维吾尔族、蒙古族的生态文化观就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内在契合的丰富思想。自由平等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在封建社会中,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受到大汉族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特别是女性更受社会歧视,她们对自由平等有着更深切的渴望,如水族的“苏宁喜节”,苗族的“姊妹节”,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的“泼水节”,皆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追求自由、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瑶族神话故事《盘瓠》表达了瑶族人民不愿受束缚,追求男耕女织自由自在的生活。彝族谚语“宁为自己的自由喝水,不按主子的意志喝酒;主子可以管我们的身,管不了我们的心[2]”。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身心自由状态的珍惜。彝族文献《玛木特依》提出“主子靠奴仆,莫要欺奴仆,也莫重主子,主子是个人,奴仆也是人……”的人人平等的观点。羌族民间故事认为羌族、汉族、藏族源于同一祖先,反映了希望民族平等的思想。公正法治是保障人们生活自由、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的重要条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把公平正义、遵法守纪看做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安定和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的古典长诗,其中提出:“社稷的基础建于正义之上,正义之道乃社稷的根底,君主对人民执法公正,一定会实现愿望、万事如意[3]”,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希望统治者执法公正、保障社会和平安宁的愿望。佤族人民一直传颂着“江三木罗”的故事,“江”在佤语中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三木罗”是一个聪明能干,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品德高尚的人,此故事反映了佤族人民对行事公正者的尊崇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4]。在少数民族中流传至今的大量的创世神话,如: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纳西族的《创业纪》等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先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5]。虽然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没有完善的成文法,但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这些习惯法和乡规民约得到少数民族民众的普遍认可,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安定有序、人们和谐相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彝族以民间格言的方式劝诫人们要遵纪守法,“贪财莫行偷,偷者割肉罚,偷者无尊严;贪吃莫撬屋,撬屋显穷酸;贪色莫幼奸,奸幼无人格;馋肉莫偷鸡,偷鸡最低劣;偷钱换裤穿,穿着不光彩。子孙后代们,儿子莫起偷盗念,女子莫怀私奔心……”;藏族的《十六净法》《十善法》和侗族的《侗款》等,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的言行举止,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规范相融通。少数民族多地处边疆,外敌入侵受当其冲,为了维护国家安宁和领土完整,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谱写了一篇篇壮烈的爱国诗章。如明朝中后期,苗族、土家族、畲族、壮族人民抗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清朝时期,蒙古族、鄂伦春族、朝鲜族、满族抗击沙俄入侵东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人民抗击沙俄和英国入侵新疆;壮族人民抗击法国入侵广西;傣族、佤族、彝族人民抗击法国、英国、日本入侵云南等等[6]。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不少少数民族英雄都在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英勇牺牲,如回族将领左宝贵、土家族将领罗荣光、蒙古族将领裕谦等等[7]。少数民族的这种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外敌入侵的斗争中,还表现在其宗谱族训中,如贵州罗甸布依族土司的《黄氏宗谱》中指出:“沐雨栉风,鞠躬尽瘁,无非以忠君爱国传家之意。故祖训八条,首以忠义开其端……”[8]。《湖北来凤卯峒向氏族谱》要求子孙忧国忘家,上报国恩[9]。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勤劳敬业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各少数民族都有遗训、歌谣、谚语教导人民辛勤劳作才能获取幸福的思想内容。如彝族《创世史诗》指出,种田的农夫,耕作要劳苦,晚睡要早起,干活要出力;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闲时不偷懒,忙时多流汗,精耕又细作,不愁仓无粮,五谷大丰收,吃穿不用愁。瑶族歌谣中唱道:“新年过了两三天,出门荷锄去下田。半山开水渠,除尽瘠薄地,山地种棉花,梯田种稻子,年年辛苦年年忙,坡坡荒山变梯田[10]”。水族谚语告诫人们“勤是摇钱树,懒是钻心虫”。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也是少数民族十分重视的品德操守。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格言谚语中都有教导民众做人要以诚立身、以信为本的思想内容。如蒙古族谚语规劝人们“说话必须讲求信用”,“待人处事别失信”,《蒙古秘史》就记载了铁木真一诺千金的故事,践诺早年预言其将成为可汗的萨满教巫师豁尔赤,赏赐豁尔赤美妇三十[11]。藏族《萨迦格言》中说:“信用是最好的朋友”;瑶族人认为:“万物中金子最贵,为人在世,信用最贵”;彝族的《玛木特依》教导族人:“居木的子孙,跟随家门要守信,跟随家族要守信”,“土司失信丑如盗,管事失信如失魂,毕摩失信主人遭祸秧。”[12]。鄂伦春族谚语“好马的飞跑靠一鞭之响,好汉的说话是一句就算”,表明守信用是最珍贵的品德。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大山、峡谷之处,封闭与险恶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形成了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但凡遇婚葬嫁娶、起房上梁、春耕秋收这样的事情,邻里亲友都会主动相帮。这种友爱互助、待人以礼的品格还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谚语与热情好客中,如蒙古族谚语“独木难支屋,孤草难搓绳”;布依族谚语“人靠人帮,花靠叶扶”;壮族谚语“春耕待插秧,有牛要相帮。挨家轮流种,合力度大忙”;彝族谚语教导族人,“世间的人们,礼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礼待兹摩者,兹摩器重你,礼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礼待亲家者,亲家乐联姻……”。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也是久负盛名的,如彝族人家里有贵客临门,就会杀猪宰牛,并邀请德高望重之人和亲朋好友一起款待客人;蒙古族的豪爽与好客是众所公认的,客人到来,他们会拿出特制的奶油、奶酪、奶茶、各种面制干粮和马奶酒、手抓羊肉招待客人,贵客则上整羊。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吃羊肉时,要让客人先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主人才动手切肉,喝酒时,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互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的同根性与价值理念的一致性仅仅只是为两者的传承创新与培育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在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根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强大的亲和力,是民族成员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因此,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当前,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研究制定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法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消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而导致的自然消逝,二是人为的破坏,如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惩处人为破坏的行为,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支持相关人才培养。其次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思想资源,有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淹埋,有些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需要组织专门人员深挖细掘,整理汇编,梳理提炼其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传统美德,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阐发,积极挖掘其当代价值。再次要运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年轻一辈知晓、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方式,为此,必须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采用符合本民族实际情况的形式手段、周期性地宣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美德、优秀的价值观念融入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取向和价值选择。

2.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内化生长。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但这种继承性也会使文化具有静态性特点,即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一旦以成熟的形式出现后,就会作为一种传统束缚和固化社会成员的心性、思维、价值观念等,从而阻碍社会成员对新文化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认同。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动态性,一般通过创新来表现。文化创新是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与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汲取有益养料,形成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但对于民族地区及其成员来说,仍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才能融入民族文化得以内化生长,从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民族成员的生命自觉。

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内化生长,首先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理清“家底”,明了“精粗表里”[13],摒弃消极过时的成分,继承发扬积极先进的内容,优化文化内涵和形式,增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一致性。其次要顺应时代社会发展潮流与趋势,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进程,提升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内化生长提供条件和动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断消逝或颓废。二是一些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仍根深蒂固,阻碍着本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离不开在对现代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吸收基础上的创新,也即是说,传承与创新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体两翼”。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凝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价值尺度和引领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辨析,明确哪些思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相一致,哪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相违背,哪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相一致也不相违背;其次,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相一致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保护、宣传与弘扬,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相违背的消极落后的文化内容则应坚决拒斥,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既不相一致也不相违背的文化风俗则应加以改进,促使其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创新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其鲜活力和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当前各种思想潮流风起云涌,其中有些消极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势必会对文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至偏离正确的方向,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个人成长的价值规范作了清晰的表述和要求,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一是要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价值目标。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娱乐消遣轻陶冶情操的倾向,以致造成民族文化出现“颓废”、民族成员身心分离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目标,即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应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民族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成员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为主要目标。二是要引领其创新发展之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基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既从历史层面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真善美精神价值予以提炼,又从现实层面对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给予回应,还从未来应然层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实际,积极融入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将时代精神和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念加以吸收内化,在保持本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的底色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三是要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过往的特定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15],必然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存在与时代发展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为指引,对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予以延伸阐发,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诠释,挖掘其当代价值,促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和当代社会发展相符合。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