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2-20卞建宁
卞建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其最核心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习总书记的讲话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培养高技能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片面走向“技能化”的发展倾向。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客观强调技能的重要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也不利于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指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而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特定的地域逐渐积累起来的地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基于地方高职院校生源地的特点,将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和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的崇高责任感。在此基础上,促使高职学生产生丰富的认知和体验,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创新文化能力、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地域文化深刻体现了特定区域内时代变化、社会生活与制度的变迁,对该地域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道德品质等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之中,并探讨了地域文化对地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如江南文化、闽都文化、铁岭文化、襄阳文化等[3-6];其二,将地域文化融入某些具体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如广东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等[7-8];其三,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地域文化教材,以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等,如周口师范学院地域文化教材《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等[9]。
从以上结果来看,学界对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等方面,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并探索了其实现的相关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研究和探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是现有的研究只是将地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提炼了某种地域文化资源的核心部分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系统地对某个地域文化进行提炼;二是现有的少数地域文化教材尚不完善,对地域文化的内涵特色提炼不够准确,偏重文化现象的叙述,对文化性总结和提炼度不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古都名城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大禹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崤函古道文化、地坑院文化等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崤函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开设了部分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如《中原旅游景观》《茶与茶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等,但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三门峡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尚未形成,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二、崤函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
崤函文化是以三门峡地区为地域依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生长、发育及其衍变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地域性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征。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崤函文化更加鲜活、具体,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和感知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才能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人格养成和信仰塑造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特色,从而形成对崤函人文精神和新时代核心价值的深刻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创造出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同时,生成了以民族自豪感、忧国忧民意识和勤政爱民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以崤函文化为代表的三门峡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产生了众多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名人和文化现象。
夏朝大夫关龙逄,以“赴火而死”的方式劝谏荒淫无度的昏君夏桀,开启了中国古代诤臣以死劝谏的先河,其遗骸归葬于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西原;“甘棠遗爱”的召公,在陕州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夜晚则在树下搭棚而居,是古代亲政爱民思想的典范,后人为感念召公恩德而修建的“召公祠”,就在学院旁边的陕州公园内;“四知先生”杨震,在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开办“三鳝学堂”,致仕后多次上书针砭时弊,后饮鸩而死,是忠臣贤士的代表;近代以来,三门峡产生了众多红色文化资源,渑池刘少奇故居、八路军渑池兵站、陕州区周恩来纪念馆、卢氏红25军军部旧址、灵宝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黄河治理文化与心系天下的担当精神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历史上也是一条“不安定”的河,黄河安,则天下安,黄河安澜成为自古以来人们的夙愿。三门峡所处的黄河段,以“三门天险”为标志,成为历代政府治理黄河的核心地带,产生了以禹开三门、三门峡大坝为代表的黄河治理文化,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不屈不挠的品质正是心系天下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
禹开三门,导河而下,缓解了先民遭受洪水侵害的危险。在此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其克己奉公、心系天下的担当精神。北宋司马光《谒三门禹祠》:信矣禹功美,独兼人鬼谋。长山忽中断,巨浸失横流。迹与在地久,民无鱼鳖忧[10]。就是对大禹治水功德的赞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治理黄河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决定在三门峡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体现了共产党人造福人类、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
(三)《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处世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范之作,其所体现的自然哲理、处世方法和人生智慧,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老子离开周王室,骑牛西去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请老子著书将其学问与思想记录下来,于是产生了《道德经》,为纪念老子而修建的“太初宫”,就位于今天的函谷关景区内。
关于《道德经》的处世智慧,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以及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等。其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客观地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呼声。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它昭示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思想,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避免不适当、不必要的过激行为,以保证社会的自然与和谐。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显得至关重要,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同时,也要从《道德经》中学会“不争”的智慧,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缓解自身的压力,还要保持恭谨谦让的态度,从而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总之,《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为今天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套精辟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在现代条件下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 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文化能力、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弘扬“工匠精神”,可以培育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崤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在崤函大地上传承和发展的各类技艺和理念的总和,其中非遗技艺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基础。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虢国青铜器制造技艺及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为代表,展现了不同时期古代先民的高超技艺和社会生产力的发达水平。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达14 000余件,不仅数量庞大、类型齐全,而且造型各异、做工精致,堪称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典范之作[11]。陕州地坑院是窑洞民居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成熟的建筑形式,其营造过程包括相地、开挖、打窑、门窗制作等,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居住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凝聚着劳动者无限的智慧。很多地坑院历经百年仍在使用,是古人“工匠精神”的最好阐释,因此被称为“中国民居的活化石”。
三、崤函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通过专业教材编制将崤函文化融入理论课堂教学中
长期以来,对三门峡及其周边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是相关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李久昌教授等人编撰的《三门峡历史文化研究文库》,以三门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相继编纂出版了《崤函古道研究》《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上下卷)《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虢史与虢文化研究》以及《陕州文化》等学术著作;科研人员围绕崤函文化进行广泛研究,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特别是李久昌教授的《崤函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兼及崤函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崤函文化”这一三门峡地域文化的概念,系统地梳理了其内涵及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学术成果在传播与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成为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三门峡优秀地域文化的主要资料来源。此外,以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支撑,学校还先后创建了“崤函文化与黄河文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为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的研究缺乏整体上对崤函文化研究的把握,缺乏对崤函文化特色亮点系统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更缺乏这方面可供高职院校采用的通识课教材;能够系统深入讲解崤函文化的师资力量尚显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师的培训。随着《崤函文化十六讲》通识课教材的编制和完成,将崤函文化融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取得重大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崤函文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感知相融合
将崤函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堂发言、主题发言等方式,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生主动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函谷关景区、甘棠苑、大坝风景区、刘少奇故居等地进行研修考察,并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现场参观、现场讲解,结合实物增加学生的感官性和认知度。依托科研处、组宣部等相关部门开展的《中原大讲堂》《道德大讲堂》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优势,重点开展以崤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讲座,使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内容不断深入师生之中,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
此外,还可依托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大坝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等,充分挖掘三门峡博大精深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以崤函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活动,通过师生诵读《道德经》、“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演出、经典诗文朗诵、感恩父母好青年演讲、曲艺进校园等活动滋养师生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
(三)通过校园建设将崤函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崤函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一是在学院建筑风格上,重点展现和突出崤函文化的要素,如教学楼、宿舍楼、学校道路、其他建筑等可用相关的历史信息来命名,如砥柱楼、甘棠苑、砚池等;二是在建筑装饰上,体现崤函文化的特点,如仰韶文化的彩色花纹、老子骑牛西去的浮雕、杨震讲学的雕塑等;三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利用宣传栏、LED电子滚动屏等展示与崤函文化相关的历史信息,如《道德经》的经典名段、唐诗宋词中赞美古陕州的诗篇等。
(四)以新媒体为平台将崤函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新媒体形态成为一种潮流,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为代表的手机网络产品,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新媒体为平台,将崤函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文化育人的常态化和深入度。
一是学校要制作崤函文化相关的专题网站,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展示崤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二是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并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三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制作各种崤函文化相关的微课、短视频等,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崤函文化的学习资源。
四、结语
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崤函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改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当代功效,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拉近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距离,使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地域文化传播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敬慕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同时,地域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对于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