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9-02-20陆发信
陆发信,刘 健
(1.三明学院 党政办,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团队”的概念来自于企业管理,美国最早将其引入教育界,目前美国已经普遍采用教学团队形式进行教学。[1](P53)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提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同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再次明确“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2007年教育部连续强调教学团队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促进了高校开展教学团队的研究实践。2015年以来,国家引导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结合办学实践的一种理念提升和价值选择,是高等教育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福建省多个地方政府把支持区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纳入当地 “十三五”规划,把推动产教融合作为提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以赴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积极从企业引进管理或技术骨干,让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这是地方高校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大力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选择。
一、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其内涵
目前,国内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团队内部要素研究。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能力特征的人员组成,卢虹等从教学团队目标任务、团队构建、运行平台、内部评价机制、团队文化等方面提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2](P89);何红等从学历、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研究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3](P212)教学团队内部要素的清晰界定,保障了团队按照既定目标任务规范运转。二是教学团队整体发展研究。教学团队整体发展,关键在于推动教学团队服务于教学、科研,促进成员教学能力与科研实力协调发展。房喻等认为应当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而适应新教学体系需求,又必须构建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师团队,提出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提升教学团队教学水平。[4](P49)从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的不同属性出发,马廷奇等认为建立健全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按科研规律建设和管理学术团队,按教学规律建设管理教学团队。[5](P40)从教学与科研角度着眼,使教学团队有别于传统的教研室,促进其关注产业发展,调整教学方式。三是教学团队价值研究。教学团队倡导合作共进,主要价值在于推动产教融合、提升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质量。支希哲等认为教学团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直接目的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6](P85)刘建凤等认为教学团队的价值在于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7](P80)对教学团队的价值研究,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地方高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教学团队在学校发展中应有的地位。
综上,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团队内部要素着眼,关注人员结构、人员分工、人员考评、团队目标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促进团队内部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教学团队建设不能仅取决于个体意识,更取决于学校层面的政策导向,诸如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人才政策、分配体系等。当前,教学团队的内涵和使命发生了重要变化,地方高校要适应发展形势,加快实现应用型办学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
当前国家政策已将企业列为重要办学主体,校企合作办学已由“学校主导和企业参与”转变为“校企双主体”。[8](P22)因此,应用型教学团队与传统宽泛概念的教学团队不同,它赋予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教融合发展的崭新内涵,是地方高校实现应用型办学目标、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密切校企合作的纽带与助力器。应用型教学团队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自治团体,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校企混编人员组成的“双师课堂”为主要载体,具有较强创新服务能力且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目标的非行政化教学组织。
二、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功能特征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两大主体。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质量等同于教育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向应用型转变发展首要任务是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核心能力。教师核心能力是指教师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职业要求和自身专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修养、品性和能力。[9](P7)为此,地方高校教师应当主动适应产教融合发展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与业界接触并联合企业行业精英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校面临着输出产业人才的压力,要打破这种局面的途径之一是让校企贴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教学团队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建设内容,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建设要素,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10](P103)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功能和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功能定位上体现应用性
应用型教学团队校企人员混编的属性决定了其更加关注产业技术应用,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催化剂。当前地方高校顺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导向的新变化,积极实施专业群、产业学院优先发展策略,提升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专业群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11](P145)应用型教学团队是打通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推动产业学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桥梁。功能上的应用性应当体现于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不但要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工厂”[12](P35)。团队应当不断完善校企人员互通互融机制,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行业企业生产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方案,打造校企共同体。此外,应用型教学团队应密切跟踪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互通互融,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在目标设定上体现多元性
应用型教学团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自治团体,而是共同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目标的非行政化教学组织。目标的多元性体现于服务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整体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团队成员的目标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的科研任务,还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诸如实验课、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学科竞赛、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目标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团队既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又服务于科研、社会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标的多元性是新时期应用型教学团队的重要特征,是地方本科院校契合产业需求办学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校企协同、实现产教无缝对接的现实需要。
(三)在人员组成上体现动态性
应用型教学团队目标的多元性、成员的校企混编、构成属性的专兼结合,客观上决定了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是开放式的,成员是动态调整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实行任务驱动,可以打破院系(教研室)界限组建团队,可以根据任务或项目需要动态调整团队成员。[13](P36)产教融合要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14](P3)企业在重视自身发展目标和生产实际的同时,更应该密切关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状况,与高校联合组建产业学院,及时调配优秀人员到高校参与实践教学,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商讨确定教学内容的更新。
(四)在效果达成上体现精确性
应用型教学团队主要解决的是教师不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不盲目为学而学的问题,促使教与学的效果精准契合。团队成员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围绕需求和问题导向,推动教与学有效聚合,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动态和专业能力变化,优化教与学环境,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加大到创新实践基地、生产一线等真实环境的现场教学,实现授课过程中契合生产实际,体现产业行业最新发展,培养掌握前沿信息和具备先进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教学团队成员应当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阶段性评价,加强交流沟通,及时调整优化教育教学手段,真正把行业企业的自身需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优势契合起来,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人才团队和前沿的市场信息与人才培养过程契合起来,达到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流程及社会就业岗位相吻合的目标。
三、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应用型教学团队较强的校企合作属性,客观上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首先,应从顶层设计着眼,为其组建与发展提供保障。所谓顶层设计,是指针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战略举措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构想与设计。[15](P8)学校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和自身办学优势、发展方向,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联合组建产业联盟、产业学院,切实为建设校企混编的应用型教学团队提供必要条件。其次,团队成员的结构、能力素质等也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应大力从校外吸引具备丰富业界经验的业师,同时要求校内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协同参与。最后,应为团队功能的发挥构建有效平台,建立“一课双师”制,形成校企人员联合参与的“双师课堂”。“一课双师”是一种教学组织的创新,即一门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由两名教师任教,一名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准备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参加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在内的课程全程教学和管理;另一名为业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环节。“双师课堂”的特征是校内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应用型教学团队内业界师资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校内教师扩大业界视野,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一)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
办学目标定位是指在某个较长的时期或某一阶段内,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性思考。[16](P6)建设高水平校企混编应用型教学团队,需要从学校顶层设计上明确和落实“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真正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一是办学定位方面。既要保持学校传统优势与办学特色,又要加强引导传统专业向应用型专业发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丰富基于第一课堂专业延伸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二是服务面向方面。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注重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整体性需求,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向,以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规格,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资源整合方面。创新政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和校内协同体制机制,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协同打造“校中产、产中校”合作育人模式,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往高校落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向高校聚集,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
(二)树立校企师资融合共进理念
着眼于师资规划,多渠道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外引”,完善应用型教学团队结构。树立“不为所有,但唯所用”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聘用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请进来”,提高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形成一支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内培”,丰富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师能力。建立符合应用型大学教育特点的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思想,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定向定点参与产学研合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三是推动“外引”与“内培”,促进校企师资相互融合。引进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实践,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短缺问题,但是本科高校与高职、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较大差别,因此除了引进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师资参与教学活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业界师资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校内数量庞大且具备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完善教师向应用型成长的保障制度
“双师型”对教师职业发展增加可选路径,但也提出新要求。一是纠正认识偏差。笔者工作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及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内容更体现实操性,教学空间上更为多样化,对教师能力要求也更高。教师往往热衷从事理论教学,不愿意参与实践教学。二是建立认证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17](P27),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可量化的“双师型”认定标准,建立可操作的认定工作程序,从制度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多个产业领域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一课双师”。设立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大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扭转校内应用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弱、业界经验不足的状况。同时,规定业界师资参与各专业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教学,保障应用型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人才培养。四是建立晋升和奖励机制。增加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应用型”条件,按照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师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加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型系列,将“双师型”条件、服务社会能力等纳入聘任条件,建立评价和激励成长机制。设立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等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社会服务活动。
应用型教学团队的价值在于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人才培养环节。同时,企业将技术难点与问题融合到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中,以此建立健全企业融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应用型教学团队是当前地方高校亲近产业,呼应产业需求、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多群体需求的重要创新载体。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当前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时代内涵、功能特征,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既符合自身学科发展规划又对接产业发展方向的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以此提升教师实践创新与服务转化能力,推动地方高校在服务产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