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示范性应用型高校“12345”发展模式探析
2019-02-20兰明尚
兰明尚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地方院校经过一轮的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搭建,进入“内部装修”和提升阶段。那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抓手是什么? 地方省级转型示范校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 这些都是现阶段地方院校亟待回答的问题。
一、新时代新阶段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此外,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进入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同频共振。中国高等教育已在追赶、借鉴、跟跑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主流教育理念,部分领域也已开始领跑世界,如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地方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理应坚持不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地方院校经过一轮的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应用型办学成为普遍共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应用型学科专业迅速发展,学校的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特征逐步凸显。[1](P36-39)应用型高等教育已进入“内部装修”和提升阶段。三明学院作为地方省级转型示范校,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回答好示范校示范什么,示范效应如何体现等问题,既是亟需解决也无法回避的实践问题,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二、新时代示范性应用型高校“12345”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
三明学院抓住入选福建省转型示范校的契机,结合转型发展第一阶段的经验,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制定了“12345”模式,即“一个核心,两大目标,三类重点,四位一体,五大举措”,正面回答了示范校的建设目标、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重新梳理顶层设计、设计发展路径、制定改革举措等,使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聚焦,体制机制更加合理,服务地方能力更加有力,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以期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范式,为示范性应用型高校第二阶段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2]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构建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形成多方合力,扎实推进育人成效。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但是教育一定具有政治属性”[4](P4-7)。高校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服务。三明学院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委在把握方向、总管大局、科学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加强党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搭建党建活动融入教学科研活动的公共平台,扎实推进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科研推进”“党建引领”等主题月活动,切实发挥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党建引领作用。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因此,把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机结合,不断完善育人机制,持续优化评价激励,精准落实保障措施,推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施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开设政治理论类选修课程;强化其他学科专业立德树人职责,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促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教材课堂中,落实到学校文化育人和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持续开展“三明三康”主题活动、承办“三明道德论坛”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全过程。
(二)以“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为目标,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应用型高等教育
锁定“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以“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为目标,将“通经致用、学以致用”思想主动融入技术进步、产业振兴、区域发展的时代潮流,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全力打造“产业伙伴”“地方智库”“人才基地”的品牌形象,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
一是打造服务地方的科技创新高地,致力成为地方行业企业信赖的 “产业伙伴”。“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要突出应用性,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升级改造等。“从高校工作全局来看,抓科研就是建学科,谋创新就是创一流。”[6](P14-17)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衔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学科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打造区域文化传承创新高地,致力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倚重的“地方智库”。“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的发展。大学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还具有选择文化、批判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创造文化、引领文化的作用。”[7](P56-58)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主动把区域文化核心融入学校建设,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发挥文化高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承担解决区域重大现实问题的课题,提高学校在三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参与度,把学校建成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决策咨询服务基地,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倚重的“地方智库”。
三是打造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致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基地”。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简称“三创”)教育模式改革等,坚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推进科研服务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撑作用;拓展“智哺行动”的形式与载体,调动高层次人才研究三明、服务三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常态化,成为地方重要的人才基地。
(三)聚焦“三类”人才培养,支撑和保障地方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
新工科“复旦共识”中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和三明市情实际,结合现有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聚焦产业人才、师范人才和双创人才的培养,支撑和保障地方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产业人才。“以产业需要的各类特色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标准,以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对接产业需求中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进而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局面。”[8](P49-50)三明学院对接地方,扶持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产业,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氟化工为例,依托全省首个由“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的氟化工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三明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技术创新、项目攻关、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培养氟化工专业人才,提升氟化工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重新擦亮百年师范牌匾,培养师范人才。实施“闽师之源”振兴行动计划,主动面向三明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协助三明市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打造三明市基础教育研究高地,有效支撑三明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教师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适时参加师范专业认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培养质量;通过打造金凤凰教育服务品牌,形成基础教育学科研究高地,建立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搭建区域教师成长服务体系;积极做好永安大湖“闽师之源”遗址保护规划工作,传承与弘扬“百年致用”文化。
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三创”人才。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会应用、有后劲、好就业、能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推进“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三创”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向协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完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三创”的意识养成、项目培育、竞赛孵化、实习实践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始终,实现“三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服务地方发展的“三融合”模式。着力提升教师“三创”教育能力,加大“三创”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团队。
(四)创新“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抓手,融“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和应用型教学团队”于一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组建服务区域产业的专业群、产业学院。围绕三明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构建资源化工、智能制造、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 )、土木与园林、文化创意及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基础教育等八个各具特色的专业群,分别精准对接服务三明地区的新材料、制造、信息、基础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旅游、电子商务、现代教育体系等产业(行业)。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群与产业群、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在八大专业群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闽光学院、威斯特环保、智能制造、中兴通讯等产业学院,深化拓展与三明及周边地区龙头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和对接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组建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群和产业学院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围绕专业群所服务的产业链上的某个链环或某几个链环的项目为依托,组建各类项目化教学团队,解决项目驱动创新班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系列问题。通过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开展“一课双师”授课。
三是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抓手,实现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产业学院的“项目化教学”探索,扩展升级为学校的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和应用型教学团队“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 版。[9]制定《项目驱动式创新班管理办法》,以专业群和产业学院为平台,组建项目驱动创新班,对接产业链多元需求,于专业群中双向选择学生,政校行企精准定制实施教学方案,学生一题一做一应用,多做多思多成长,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从理论落地为实践应用[10];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驱动教学实践,组建特色应用型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跨界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政校行企合作机制,带动教学改革从浅层局部向深度全面转变,大大增强学生就业与发展能力。
(五)深化“五大”综合改革,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就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最根本的是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11](P17-20)
其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学科专业体系。“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区域、行业特征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并在当地或同类高校中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形成行业企业认同的品牌,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1](P36-39)一是按照“以工为重、以师为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围绕装备制造等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培育;按照“总量控制、增量提升、优化存量、增减联动”原则,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精准响应地方需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实践,积极实施专业群、产业学院优先发展策略,有效提升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三是接轨国内国际专业建设,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引领,推进教育目标、核心能力、教学大纲、学习成效评价等方面改革,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其二,外引内培,专兼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要从教书育人的高度考虑,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等方面综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切实贯彻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落实“双师能力提升计划”,多渠道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行业举办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及职(执)业资格考试;按照“师范教育+企业锻炼”模式,开展新进青年教师培训。三是专兼结合,补齐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短板。通过实施《三明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试行)》,让行业企业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其三,产教深度融合,深化和完善应用型教学体系。应用型办学离不开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有力支撑。一是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广第二课堂“三化”品牌。构建以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基础,第二课堂及创新创业教育为延伸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价值,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第二课堂学分。二是重视评价机制和服务创新,强化质量监管。形成促进学生能力达成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考核。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亚体系,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闭环运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质量监控与评价改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其四,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打造立体化多样化应用型教材体系。“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12](P17-23)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成为当下在校生最为依赖的社交和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快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推动智慧教室、智慧学习工场使用,鼓励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为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改变以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体系,要根据学科特点、应用对象特征、应用环境的实际需求开发建设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需求,不断丰富教材资源的多样化形态。
其五,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持续深化学校治理体系变革。开展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试点,推动学校从“校办院”到“院办校”转变,推动学院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办学实体。通过试点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主要项目、工作重点和进度安排。加强办学绩效评估,强化年度目标考核的过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借助成果导向教育平台,对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系统诊断和再设计——流程重塑再造,对现行的教学管理系统所存在的缺陷或弊端进行校正,从而对教学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进而优化完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得以实现。
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扑面而来,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12345”发展模式是学校转型进入第二阶段的整体设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丰富,进而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成果,引领同类院校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