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9-02-20盖军静
盖军静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教务处,福建 三明 365000)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生态环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及价值选择理论视角进行深刻地实践反思,做出重要的指示和要求,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1996年5月到2002年6月)到三明市40 多个调研点实地考察指导,并做出重要批示。三明市高度重视习近平来三明做出的重要指示,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收集、归纳和梳理。从归纳梳理的第一部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其蕴含的核心要义一以贯之,内蕴着深邃的科学思维。
一、习近平对三明指示精神与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关联性
解决生态问题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一直关注并付诸实践和探索的重点工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精神和理念,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之地。三明市作为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有“绿色宝库”美称[1],得益于三明市牢记习近平来三明调研指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线,接续传承其内在的核心要义即五大思维(辩证、创新、战略、底线和法治思维)。以五大思维为研究视阈,深入挖掘习近平对三明工作指示精神当中的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关联,对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思维:从“无价之宝”到“两山理论”
辩证思维就是要认真分析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片面、静止、主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全面、发展、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对于“绿色”与“发展”的问题,多数人认为这是矛盾的两极,要么只能拿“绿色”来谋求“发展”,要么停止“发展”才能换取“绿色”,难以解决两者存在的“悖论”。习近平运用辩证思维,抓住“绿色”与“发展”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两者对立统一过程当中寻找到一条解决“悖论”的最佳路径——从“无价之宝”到“两山理论”。2006年习近平到三明市调研时指出:“三明是闽江的源头之一,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这种优势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将越来越显著。这都是宝贵的财富,现在看青山绿水没有价值,长远看这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①(“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出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视角下对于“绿色”与“发展”这对矛盾的双方的态度,两者不仅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还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这句话也是“两山理论”的最早雏形。习近平在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此论断更加明确“绿色”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未来实现真正“绿色发展”提供了最佳路径。
(二)创新思维: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实现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力。他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56)人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如何对待大自然,恩格斯也一再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P559-560)对于这样的报复,其著作多次提及,比如在《自然辩证法》:“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5](P383)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人类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于1999年3月5日到三明市调研时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路子。”②这是习近平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两者辩证关系的最早论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创新,更是习近平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渗透着解放思想、探索真知、开拓创新的精神。习近平多次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对于人类应当如何对待自然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P50)。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把控好两者之间的张力是自古至今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习近平吸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合理内核,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评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从共同体视角做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判断,为我们走出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困境提供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三)战略思维:从画好“山水画”到建设美丽中国
战略思维要求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从全局和长远站位,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达到“居高临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习近平在1997年4月13日来三明市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作为内地山区,就是要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就是要挖掘山的优势、水的优势,做好山地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促进内地山区的迅速崛起。”③三明市作为福建内陆山区,如何从全局和长远战略高度提升 “山”与“水”之间的融合度,实现“山”“水”共荣,习近平运用战略思维高屋建瓴、富有创见性地为三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念好 “山海经”,画好“山水画”。三明市牢记习近平的嘱托,站在发展战略高度提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转变旧有的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助推经济发展动力。习近平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使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共产党奋斗目标,并润物无声地变为人民心之向往的美好家园。笔者认为,从战略思维来看,习近平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的 “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早期探索与实践,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和战略定力。
(四)底线思维:从“保护生态为前提”到“两条红线”
最低的限度就是底线,是事物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阈值,一旦逾越底线,意味着事物发生质的流变。底线思维就是把握事物的最低限度,在量变范围内取得最大正向发展的积极思维。凡事要未雨绸缪,才能有效把好源头关,达到“治未病”效果。历届党的领导人在运筹帷幄之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7](P49-50)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习近平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坚持底线思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8](P240)。“底线思维”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当中,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把握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要严格遵守生态环境的红线,又要努力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底线,更要严格把住生态道德底线。习近平到三明调研时,曾经指出:“要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要注意乱砍乱伐,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不要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④由此可见,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已有“经济发展是有‘前提’、有‘条件’、有‘底线’的”观点。为了保护耕地、水、生物资源多样性,我国先后划出“两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和“18 亿亩耕地红线”,这是底线思维的充分体现。“两条红线”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未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五)法治思维:从“建立一个好制度”到“立善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9](P183)法治作为现代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法治思维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做到建章立制,有规矩可循。而这里的“章程与制度”必须是“有效的善制”,即“好制度”,因为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9](P187)。习近平深谙此理,关于如何使村级干部办事秉持公道民主、廉洁奉公,他提出要“建立一个好制度”⑤加强村级干部管理。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场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多领域的长期革命性变革更需要好的制度和法律给予保障。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通过“建立一个好的制度”即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建设美丽中国;而后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
三明市牢记习近平“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建设实践之路,让这一思想在三明这片红色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明市创新生态保护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绿色金融改革实践“福林贷”和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推动河长制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并被复制推广。三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关键在于其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特色经验。
(一)坚持辩证思维,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三明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本地的绿色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促进农业特色化。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永安和尤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农民创业园等“一区三园”建设,“中国稻种基地”获得国家和省的支持。二是促进工业低碳化。一方面推进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三是促进三产多元化。以泰宁县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县域发展,以最美的要求打造生态文明,以良好的机制实现永续保护,以旅游为主导实现协调发展。同时,大力推动现代物流、健康养老、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发展。四是打造生态新典范。将三明生态新城作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核心区,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园区低碳化、生态化、循环化建设,把产业发展融入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三明生态新城已成为全市发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载体、宜居宜业的新地域。
(二)坚持创新思维,跨越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制度藩篱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创新理念,三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革创新方面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以建立碳数据管理机制和探索森林碳汇补偿机制为重点,编制三明市低碳发展规划,制定低碳创新发展路径,加快三明低碳城市建设步伐。二是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出台《三明市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比如“福林贷”就是三明市林业局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的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普惠林业金融新产品,其社会效应显著,受到中央、省上的高度认可。三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段长,市级三条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分别由三位副市长担任“河长”,架构监控、管理、考核、问责流程分段管控的工作新格局,并定期开展“流域水质竞赛”,评选一批最美河流、最差河流。四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从创新林业金融、经营主体、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新一轮林改,取得积极成效,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先后在三明召开,努力将青山绿水真正变为“金山银山”。五是推行环境责任保险。撬动保险杠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在涉重金属、化工等高风险行业企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建立重点园区整体投保机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与财务风险,减轻政府负担。
(三)坚持战略思维,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一项涉及全局性、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完成此项艰巨任务,需要以长远眼光、从全局角度来谋划布局,运用战略思维进行顶层设计。三明市在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上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市12 个县(市、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已通过了省级验收,数据库成果报国土部审查,完成“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设标志、入图库”等各项划定任务。二是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在借鉴省级试点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三明市实际,出台《三明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权、责、利”明确归属关系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三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永安市、尤溪县和明溪县作为2018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待试点工作成熟后,将组织其他各县(市、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四)坚持底线思维,坚守生态环境的绿色底线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在生态环境治理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家园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创新环保机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明市在坚守生态环境绿色底线上尝试以下方案。一是生态红线划定。2017年福建省编制了 《福建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调整初步建议方案》,三明市认真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逐一梳理了方案中涉及三明市的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并与市的 “十三五”规划、各类空间性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充分衔接,提出需要调整的意见建议。二是改进绩效考核。改变过去 “唯GDP 论英雄”的观点,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项目,三明市及时制定和出台了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生态指标等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考核标准,推行生态优先绩效考评方式。
(五)坚持法治思维,确保绿色发展有章可循
按照习近平在闽期间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指导精神,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法治思维,要构建好的制度使绿色发展有章可循。三明市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一是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环保网格监管体系,整合执法力量,按沙溪、金溪、尤溪等三条流域设置环保网格监管体系,开展交叉执法,从单条河流的线性监管转向流域的网格化监管。二是建立环保执法与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市、县检察院成立生态检察处,市、县法院成立生态审判庭,实现生态检察处、生态审判庭三明市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执法体制改革,设立环保警察,专职负责环保等生态方面案件的调查处理。三是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撬动金融杠杆,倒逼行业自律,探索建立企业“红黑榜”与信用评价并重管理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确定为诚信、良好、警示、不良四个等次,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长效机制。四是推进排污权交易。撬动市场杠杆,力促企业自主减排,建章立制出台全省第一个《储备排污权管理和出让办法》,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搭建排污权交易平台,让亟需排污权的企业到平台购买排污权。
总之,真知来源实践,指导实践,甄别于实践。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挖掘和分析习近平在基层从政经验中的生态理念,总结和梳理这些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对于进一步全方位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⑤ 见于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摘编的《习近平同志在闽期间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摘录》,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