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研究①

2019-02-20李东坡

实事求是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李东坡 牛 娜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2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730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这要求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要与新的时代特点相吻合,而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因而深入研究网络爱国主义,引导人们克服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中的负面倾向,才能在新时代更加坚定爱国信仰,践行爱国主义。

一、新时代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重要价值

网络爱国主义指在网络空间中对爱国情感的表达、主张和践行,其本质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行为。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在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人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由此可见,和平年代践行爱国主义就是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促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实际行动。民族复兴这一目标在国家层面体现为中国梦,在个人层面表现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而其基本要求则是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趋势,具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网络交往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把爱国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网络生活中,是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的主要形式。”[3]因此,引导人们在网络空间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爱国主义情感,能有效克服爱国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非理性倾向,形成爱国主义网上网下同心圆,发挥其凝聚网民精神力量的作用,推动网民共同奋斗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P153)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显现,其本质仍是意识形态,只是在网络空间条件下产生和形成了新特点,因此,构建好网络意识形态同样是一项重要工作。从技术角度讲,在互联网的强力作用下,人类社会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地球村,网络空间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的现状,加之世界范围内网络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均衡性,导致不同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碰撞日益加深。从主体角度讲,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进行网络交往的人却是现实的,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交往主体多样、交往行为动机难辨,也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如同现实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通常以文化思潮影响的方式隐性开展,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因此,引导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明确意识形态边界,明辨隐藏在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承担起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安全的责任便成为当下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强国的时代所需。

3.拓展爱国主义实践场域,推动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的同时,也要相应推动爱国主义传统在网络时代的转化、创新与发展。从理论上来说,中华民族近现代史已充分证明,在中国基本国情下,爱国主义必然是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内在统一的。就实践而论,当前爱国主义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形成了现实与虚拟互相交融的新的爱国主义存在样态,这表明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开辟了新的实践场域,要求新时代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维、掌握网络技术、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资源,借助网络机构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推动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良好发展。正因如此,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便成为拓展爱国主义实践场域的现实要求,成为推进爱国主义传统在互联网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4.加强网络空间科学治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P337)同年,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6]表明了治理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当前网络空间总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如网络主权模糊不清、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面对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中的负面状况,必须强化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培育公民理性的网络交往品格与网络精神,培育公民对网络主权的认同与践行,从主体方面减小网络空间治理难度,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科学化,并在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过程中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现状剖析

当前,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在运用网络新媒体、开辟线上交流平台、挖掘普通网民方面成就显著,但也表现出非理性化和过度娱乐的消极特征。

1.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发生场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时代,爱国主义一般由官方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媒体组织发起,爱国主义作用场域有限。而在新媒体形态中,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爱国主义由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新媒体已成为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主要发生场域。

具体来说,正是新媒体的如下属性作用于爱国主义行为:一是时效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延时性,而新媒体借助可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联网跟踪舆情事件,有效缩小了爱国主义行为和相关社会舆情的时间差,提高了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时效性。二是平等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官方媒体较之于民间媒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民间媒体迅速发展,形成了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均衡布局的大众媒体平台,这使得更多民间团体和个人有机会参与到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来,扩展了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群体范围。三是互动性,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工作由不同主体承担,受众无法及时参与舆情讨论,而新媒体搭建的网络平台,使信息生产权力平民化,网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加工改造进行再次传播和多向传播,这种线上互动促进了爱国主义行为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交流,推动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切实发生。同时,由于当前传统媒体谋求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因此,特定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在新媒体中生成,在传统媒体中进行深度讨论与思考,以此来实现对不同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总结与反思。总之,网络爱国主义能有效利用新旧媒体各自优势,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场域中持续发生。

2.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互动方式:线上与线下联动。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互动方式分为线上言论和线下运动。线上言论是网民就爱国主义相关议题发表的个人观点,它代表网民对特定问题的评价,且其匿名参与方式保障了网民的言论自由,使网络爱国言论的表达呈现出消解权威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促进了网络爱国主义言论大众化发展。也正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在“现实生活中被抑制或剥离的个体主体意识在网络空间被强化,出现反叛现实、解构权威的个人极端言论和‘群体极化'行为等”,[7]即是说,网络言论很可能会发展为网络谣言,进而演变为具有群体攻击性的语言暴力行为,此时,网络爱国主义言论已向其反面发展,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线下运动是在爱国主义线上言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网民在集体情感促使下在现实空间对相关当事人采取的直接行动,合理的线下运动有助于释放网民情绪、表达网民爱国情感,极端的线下运动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例如,2012年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事件中,部分网民在网络空间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在现实中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轿车等。尽管这一系列行为源自爱国热情,但却对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且很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这种线上与线下联动的互动方式,使网络爱国主义行为既可能由理性的线上言论转化为恰当的爱国情感表达,也可能由激愤的网络语言转化为舆论暴力行为。但无论如何,通过线上言论向线下运动的转变,网络爱国主义完成了从虚拟网络空间言论行为到现实物理空间活动行为的转化。因此,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互动方式中内含着明确线上言论虚拟边界、把握线下运动现实规约的内在要求。

3.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主体:官方与大众配合。官方与大众是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中两种性质的引导主体,前者指官方性质的公众号与客户端,后者指个人或群体性的网络公众平台,其中,微博达人、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具有广泛影响力。不同于现实爱国行为中官方主导、大众辅助的非均衡状态,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各主体均衡发展,并且迅速成长的大众引导主体呈现出年龄分布多样、话题内容多元的特点。大众主体的快速成长体现了网络空间赋予网民的平等性,但同时,无论是面对热点舆情事件还是中外冲突,只有部分网民能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因而由大多数网民意见形成的网络舆论并不总是正确理性的,多数观点往往是集体情感的产物,而缺乏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在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过程中,对官方主体和大众群体的积极协调与配合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在大众主体中,青年群体是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的中坚力量,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0~39岁的网民占网民总量的67.8%,占比最高的是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青年网民。[8]可见,青年是主要的网民群体,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这反映出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意识,体现了青年人在网络时代对爱国精神的积极践行,有助于推动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完成到现实行为的转化。另一方面,由于青年人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表达爱国情感时容易运用偏激言论、产生极端情绪,甚至会引发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因此,在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大众主体引导中,包含着对青年网民群体的价值引导与行为规约。

4.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存在方式: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理性与非理性共存是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主要存在方式。理性行为表现为:网络言论准确客观、历史论据充分完整、组织过程合法规范、价值引导温和有效;非理性行为体现为极端偏激的网络言论和群体化的网络暴力行为。其中,涉及领土争端类的冲突较容易促使爱国行为非理性化。如上述中日钓鱼岛事件所引发的抵制日货、打砸日系商品的行为;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之后,湖南长沙、浙江杭州等全国十几个市县发生抵制肯德基的行为等,这些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对社会治安产生了不良影响。

归根结底,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非理性存在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网络空间匿名性导致的网络行为责任主体模糊化。隐匿的身份存在保证了公民参与网络表达的平等性,但同时与现实空间相比,其行为主体也更难确定,这导致难以追究引发负面行为主体的责任。二是网络空间虚拟性弱化了网络行为主体外在规约。相比于现实环境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拟态环境削弱了现实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外在规约,这增加了非理性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当然,理性作为网络爱国主义的核心,仍是网络爱国主义现存状态的主流趋势,归因非理性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存在方式,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要注重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从根源上抑制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5.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展现样态:严肃与娱乐化并存。在制度规定和场景约束作用下,现实爱国主义行为以严肃化形式呈现,而网络爱国行为不必依赖特定场景,这有助于扩大爱国行为参与主体,拓宽爱国行为影响范围,使得网民能平等、自由地在网络空间抒发爱国情感。但与此同时,网络拟态环境过度娱乐化倾向也渗入爱国主义行为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现实爱国行为的严肃性,形成了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严肃与娱乐化并存的现实样态。如在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以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线索,以“种花”家族危机为时代背景,分别塑造了兔子、秃子、毛熊等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形象,融合视频、漫画等多种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艰辛历程,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娱乐化的展现形态,是创新运用网络技术表达爱国情感的新方式,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能为青少年网民群体所普遍接受,有助于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爱国主义通常是与国家危难之际的壮烈豪迈言行、与英雄人物的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身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追求,而这种过于娱乐化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爱国行为的庄重仪式感和历史厚重感,增加了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发生变异的潜在可能。因此,运用网络技术创新爱国情感表达方式时,要防止其泛娱乐化,适当保持爱国行为的严肃性,使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展现出内容严肃而形式娱乐的“双赢”样态。

三、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5]这要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通过技术手段、平台搭建、价值引导等方法净化网络生态、培养理性精神,克服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中的非理性化、过度娱乐化倾向,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的积极作用。

1.掌握网络技术,规范网站内容建设。网络技术创生了网络空间平等、自由、多元的价值理念,因而如何创新运用网络技术成为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关键。首先是要提高网站审核能力,包括网站创建初期的内容审核与网站管理内容的能力审核。即要加强对网站创建与内容的审核,主要追踪内容来源、确定内容价值和发展趋势,确保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客观理性;要提高网站内容管理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政治敏感性网络内容的管理能力。其次是要实时监测网站内容,既要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又要提前预防过激言论,对发生在关键时间节点的舆情事件要监测集中爆发的网络言论。建议采用言论内容“累积预警”机制,限定网民过激言辞的最高数量和传播频次,由系统自动发送提示信息达到提前预警的目的,实现对网站内容的有效监测。最后是要及时反馈内容监测结果,使各参与主体在明确各自内容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进行积极的网站内容规划与建设。

2.拓展网络爱国空间,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网络爱国主义是现实爱国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就其自身来讲,需要拓展其在网络空间的作用范围,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通过开展线上网络爱国教育的方式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首先,教育主体要具有网络思维,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育者对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科学认知与重视程度。教育培训主要包含运用网络平台的技术能力和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回应网民质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要培养网络思维,使受教育者明确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虚拟边界;培养网络自律意识,使受教育者以现实爱国行为的特定要求规范其在网络空间的爱国情感表达。其次,要求网络爱国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结合网民群体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特点,制定网络爱国教育平台科学的准入机制和评价机制,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连续性和网络信息碎片化特征高度融合,开发优质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因此要以青少年网民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教育客体,培养青少年网民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夯实青少年网络爱国主义信念。

3.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是相对于网络主流文化的一种网络文化形态,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网络主流文化的边缘性文化,并被以青年网民为主的群体所推崇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亚文化凭借网络文学、网络流行语、网络恶搞、网络游戏等形式对网络舆论生态产生作用,并对青年网民群体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要运用文化引导的方式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坚守青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正确的文化立场。首先要在认知层面明辨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网络爱国主义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亚文化影响下,青年人的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对爱国情感的激进表达,另一端则是对爱国情感的冷漠态度,二者都不利于青年人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理性化培养。其次要在践行层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要求,推动其在网络空间的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反映到网络空间中,爱国同样是对公民个体网络交往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来践行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确保网络爱国主义行为文化方向的正确性。

4.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清朗的网络生态是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客观的环境要求,除柔性的文化引导外,还要以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民践行爱国情感的底线思维,从而净化网络生态环境。首先,要完善网络平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2017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的出台及后期修订。在涉及中外冲突、爱国话题的舆情事件中,此方面的法律法规能保证相关事件合法地通过正规渠道传播,遏制不法分子利用热点舆论刺激网民情绪、控制舆论走向。其次,要完善网络空间中公民网络交往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助于规范舆情事件中不同观点持有方的网络言论,确保网民在线上交流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的交流态度,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交往氛围,净化网络交往的动态环境。最后,要宣传网络安全法的相关知识,提高公民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主权意识。于2016年11月发布、2017年6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于促进中国网络主权、国家网络安全、网民隐私权利、网络机构权利等的保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5.构建理性精神,指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网络空间是一个自由精神与理性精神交相织就的虚拟性场域,在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中,需要直面由于过度弘扬自由精神导致的非理性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爱国主义的负面影响。故此,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过程中,运用理性精神去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网民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要求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学校教育者和社会教育者应尊重客观历史,尽可能多地还原爱国舆情事件时代背景,帮助受教育者全面、详细地了解相关舆情事件真实过程,理性对待网络舆情。二是情感引导适度性原则,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要提供渠道、开放平台、创新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化解极端情绪,理性参与网络讨论,从而适度释放爱国情感。三是行为结果批判性原则,要引导受教育者深入挖掘并理性分析极端的爱国行为案例,在批判其非理性因素的同时汲取理性精神,规范自身的爱国主义行为。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