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九论

2019-02-20

关键词:现代化绿色时代

(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 41011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把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彰显了发展仍然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从不同方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一切理论创新的科学的思想源头。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的发展大业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而形成的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发展理论,在发展观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遵循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的社会实践为立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社会从属于自然。自然是先在的,人的社会和人本身都是自然的产物。人既是社会的存在,又是自然的存在。自然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个“共同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今天,我们要妥善处理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必须实行绿色发展。习近平认为,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集中表现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绿色发展是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正确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创新。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可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2]122,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内在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理论,阐明了绿色发展的生态生产力理念,鲜明地指出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习近平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234,这一重要论述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个用以表达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要素、各个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不断运动并发展着的社会整体的概念。社会有机体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和发展的内生机理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以整体思维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相互关联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精髓。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建设都有其特殊性,其顺利进行都要遵守各自特殊的规律,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顺利进行需要遵守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强调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运用。

总起来看,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现阶段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4]

二、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顺应了时代主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需要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在人类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成果的同时,自然世界正在被人为世界不断侵蚀,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应运而生。

不同于古代渔猎文明、农耕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我们顺应着时代发展潮流,将会迎来一个新时代。当今,许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寻找全新的发展机会,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生态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绿色发展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倡议后,不仅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响应联合国“绿色经济”的号召,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加入到“绿色大军”行列,推动国家的绿色化发展。

解决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突出矛盾,不仅要运用当今社会的经验,更要将历史上中外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完善,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习近平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和发展的多姿多彩的历史文明,就能准确地思考现在,把握未来。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绿色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早在2010年,习近平就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5]从时代的大视野和发展的大趋势思考分析问题,透过历史感知未来,正是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体现出的一种非凡的历史智慧。

三、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彰显了发展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展改革的对象和举措,从而解决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矛盾对立的难题。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强调新的发展模式,紧紧抓住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是推动我国当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它强调用系统、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顺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具有相应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也必须在整体框架内推进各方面的协调,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习近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之间内部的协调互动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在当今时代,发展有多种表现,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国家富强,在生态方面表现为良好的环境。绿色发展观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强调有质量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必须得为经济繁荣背后不断恶化的环境买单。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只有先解决好资源和环境问题,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富强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承载空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生态环境与我国各项民生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发展的质量。突出发展的质量,显示了习近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发展大计的精心谋划和布局。

绿色发展不仅能改变人民当下所处的生态状态,也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整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外部条件,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各代际之间实现平等、共享资源的前提条件。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还有利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208。因此,在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要下决心保护生态环境,还原碧水蓝天。

四、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坚持了习近平保护自然的一贯主张

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主政地方和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其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他从基层到中央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思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主张一直贯穿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实践中。

1969年,习近平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当时,梁家河村以煤炭作为主要燃料。而煤在本村、本县都没有,必须从大老远的子长县运来,非常不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专程到四川考察讨教沼气池建造技术,并把这一技术带回了梁家河村。对这事,若干年后,习近平还调侃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7]用沼气这一生物能源代替煤炭,显示了习近平对能源领域新生事物的高度敏感,是他日后践行生态保护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早期成功尝试。

1982—1985年,习近平担任中共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这一时期,他提出,就生态环境来讲,有一个生态战略问题。在他提出的生态战略中,包括生态观念、生态技术、经济结构等方面。由于正定是一个农业大县,习近平的这种生态战略思想包含的一些具体要素,都浓缩在他的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的“大农业”思想里面。为了贯彻“大农业”生态战略,习近平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8]

1985—2002年,习近平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担任领导工作。宁德是福建传统的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宁德的典型特征是山地多、森林少。习近平非常认可当地的一句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9]当时闽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受之前粗放生产的影响失衡严重,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非常严重,是制约闽东地区发展的瓶颈。习近平认为在多山的闽东地区,重点发展农业,特别是林业可以解决上述环境问题,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2002—2007年,作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全省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他指出:“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10]习近平大力倡导生态省的建设工作,注意在政府、企业和公民中进行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促进了社会各界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浙江生态强省的建设。

2007年,习近平从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任上上调中央工作,十八大后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开始从国家的层面对绿色发展进行系统思考和宏观布局。习近平在各种政治活动场合,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1]他还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264和“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6]212。习近平从战略的高度,更全面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创造性的观点和理论。

五、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决定历史发展,从根本上说,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2]287等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的绿色发展也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而且创造并变革全部社会生活。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为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当前,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这是我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表现,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更是需要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如果因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就本末倒置了。绿色发展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人民群众的实践行为构成了长长的历史画卷。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群众谋福利。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特别强调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发展福利,共享优美的自然环境,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这就表明了我们实现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特别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生态思想,让绿色生活成为人民的自觉选择。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氛围。因此,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全民生态意识的培养,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绿色发展全过程中去。

六、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贯穿着制度建设主线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十分强调制度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就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要有最严格的法律制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谈到“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时更是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13]。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制度氛围。在绿色发展之初,无疑必须面对很多问题,需要经历各种考验。在现阶段,我国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和体制不完善、法治不完备以及制度不健全有关。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让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切实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4]这一思想深刻表明了制度建设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社会大变革。这场变革,需要有制度的变革与之相协调,某些方面,如果离开了制度的保障,绿色发展的社会变革甚至会走样。在众多的制度建设中,除了要严格资源环境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显得特别重要。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3]240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考评体系引导着绿色发展的进程。

七、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

当代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总结当今世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曲曲折折和风风雨雨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必将为我国开辟一条全新的绿色现代化之路。

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贯穿着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主脉。实现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我们党很早就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又提出了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5]163。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稳步推进。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1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13],这种生态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同人民群众的幸福富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结合了起来。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时代内容,当今时代的现代化,必然内在包含生态现代化。而绿色发展正是通往生态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因此,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握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绿色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和自觉回应。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我们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涉及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涂上了鲜明的绿色印记。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种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绿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是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将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将使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八、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坚守着美丽中国主旨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1]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旨所在。

要顺利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主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应放在各个领域建设的突出位置,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好,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我国长远的发展大计做好铺垫。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生产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健康的食物、更纯净的水源和更洁净的空气,就是绿色发展惠及民生最基本的方式。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党要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路上。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秉承从实践到认识,通过认识再实践的发展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发展,在理论论证中指导实践,从而使美丽中国建设稳步前行。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概念上提出了美丽中国并认证了美丽中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主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民渴望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保障;当人民摘掉贫困的帽子,奔向比较富足的生活时,人民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渴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人民的中国梦也是绿色的生态梦。只有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的生态梦。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将“美丽”二字添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中,体现了我们党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了显著的位置,也生动表达了新时代我党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彰显了我党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牢牢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九、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实施有赖于政府主导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美丽中国”新概念。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赋予“绿色发展”全新涵义,使绿色发展蕴涵鲜明的时代色彩。而要将绿色发展付诸实施,需要有政府的主导。

政府主导绿色发展,最主要表现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绿色经济,自然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实行计划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突出指令性计划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弱化国家干预,不断突出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国家干预经济变成国家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宏观调控提供了非常广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者的长处相结合,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体制优势。绿色经济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处理,而两者之间有时存在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追求经济发展,又不因此导致环境的破坏,需要政府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成为绿色经济的引路人。

在政府引导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依法整合、明晰政府各部门的绿色发展职能,建设依法治理的服务型政府。作为国家管理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主要运用法律,而不是运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事务。政府在自身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拓宽视野,在全社会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习近平认为,管理者要做到“上善若水”,即管理国家和做其他事一样,有共同的理路,都要自然而然。此外,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要重视除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如企业、公众等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的布局中,要妥善处理好不同主体的作用,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采取“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综合调整机制,真正促进绿色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绿色发展离不开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2015年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配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对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作了全方位的规定和系统谋划,可视为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顶层设计。这一方案特别强调政府是绿色发展的主导,力图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消除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论成败的片面观念和做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绿色时代
绿色低碳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再造绿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