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2019-01-29潘殊闲1张志烈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歌

潘殊闲1 张志烈

(1.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杜甫(712—770)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其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诗艺令万世景仰。叶燮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1]572又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我一读之,甫之面目,跃然于前;读其诗一日,一日与之对,读其诗终身,日日与之对也,故可慕可乐而可敬也。”[1]596叶燮的概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杜甫还在世时,对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就已开始。历中晚唐、五代至宋朝达到顶峰,其标志就是所谓的“千家注杜”。“千家”之说虽有夸张,但盛况空前是毋庸置疑的。其后,又历元、明、清三季,杜甫及其诗歌都是文人雅士学习仿效和笔谈话论的重点,从未停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国家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辛亥革命宣告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随后,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二十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已有106年的历史。这百年,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中兴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国家的兴旺巨变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事汇聚而成的。就杜甫研究而言,百年杜甫研究的历程,相当真实地烛照出百年中国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从一个侧面展示和诠释了百年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生态。

百年杜甫研究历史,与百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

民国时期,一批既有深厚传统国学基础,又受海外知识熏陶的学人,着力在打通中西、融贯古今中开拓杜甫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境界。代表性的成果有梁启超的《情圣杜甫》①,其第一次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诗圣”之外以“情圣”喻杜甫,新人耳目。此外,闻一多的《杜甫》[2]、常工的《弥尔顿与杜甫》[3]、志喻的《杜甫诗中之宗教》[4]、许惕生的《杜甫的反战文学》[5]、冯至的《杜甫和我们的时代》[6]和《安史之乱中的杜甫》[7]、冯靖宇的《杜少陵对生物的情感》[8]等,都具有上述的时代特点。

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人民性、爱国性、阶级性、政治性以及现实主义为时代特征的杜甫研究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冯至的《爱人民爱国家的诗人——杜甫》[9]和《杜甫传》[10]、萧涤非的《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杜甫》[11]《人民诗人杜甫》[12]及《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13]、谭丕模的《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14]、金启华的《论杜甫诗歌的政治意义》[15]、蒋和森的《伟大的政治诗人》[16]及《伟大的时代歌手——杜甫的生活与创作》[17]等。

改革开放之后至2018年的40年间,是粉碎“四人帮”思想禁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40年;是杜甫研究全面复苏、全面振兴、全面超越的40年;是杜甫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40年。举凡百年以来杜甫研究学者们所使用过的研究方法、研究论题、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等都有回应与赓续,而研究的深度、广度、宽度、厚度、难度、热度、参与度、成熟度等均是空前的。一批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维度、新形式的基础研究、文献整理、文化传承的成果大量涌现。与之呼应的则是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名家、新秀蔚为壮观。为避免重复,这一阶段的具体分析详见下面的论述中。

百年杜甫研究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杜诗文献、文本及杜甫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丰硕

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古人杜诗著述的重新整理出版,包括《杜诗详注》《杜诗镜铨》《钱注杜诗》《读杜心解》《杜臆》《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读杜诗说》等。

(2)各种普及型选本陆续推出,如冯至《杜甫诗选》[18]、萧涤非《杜甫诗选注》[19]、葛晓音《杜甫诗选评》[20]、葛景春《杜甫诗选》[21]等。

(3)杜诗全集的整理,主要有张志烈主编《杜诗全集:今注本》[22]、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23]、谢思炜注《杜甫集校注》[24]。

(4)杜甫研究资料汇编,如华文轩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唐宋之部)[25]、张忠刚校注《杜甫诗话校注五种》[26]、丘良任《杜甫湖湘诗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在湖湘)[27]、孙微和王新芳《清初珍稀杜集序跋汇录(上、下)》[28][29]等。

(5)杜集版本研究。成果较多,有代表性的如万曼《杜集叙录》[30],叔英《杜甫诗集的几种较早的刻本》[31],元方《谈宋绍兴刻王原叔本〈杜工部集〉》[32],苏州市图书馆《苏州新发现的宋刻〈杜陵诗史〉》[33],杨铭庆《南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评介》[34],邓绍基《关于钱笺吴若本杜集》[35],廖仲安《杜诗注本述评》[36],周采泉《杜集书录》[37](著作),莫砺锋《杜诗“伪苏注”研究》[38],邓小军《邓忠臣〈注杜诗〉考:邓注的学术价值及其被改名为王洙注的原因》[39],刘文刚《郭知达〈杜工部诗集注〉考论》[40],郝润华、王永环《黄生〈杜诗说〉与清初杜诗诠释方法》[41],聂巧平《从〈十家注〉到〈百家注〉集注的发展演变看宋代杜诗之伪注》[42]及《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的编年诠释及其历史价值》[43],孙微、王新芳《吴若本〈杜工部集〉研究》[44],马强才《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杜诗学著作四种经眼录》[45],孙纪文、姚雪洁《〈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46],彭燕《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述评》[47],蔡锦芳、张运平《杨伦〈杜诗镜铨〉研究(上、下)》[48][49],王燕飞《论明代杜诗选注和评点的特色》[50]等。

(6)其他文献所引杜诗辑考。如胡可先《〈永乐大典〉所引杜甫诗辑考》[51]等。

(7)杜诗作品文本研究。几乎涉及到杜甫的全部作品。如摩诃男《杜诗〈咏怀〉、〈北征〉诸篇之研究》[52]、冯文炳《杜甫写典型——分析〈前出塞〉、〈后出塞〉》[53]、曹慕樊《杜甫〈北征〉新说》[54]、李汝伦《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55]、许永璋《说杜诗〈望岳〉》[56]、蒋和森《论〈三吏〉〈三别〉》[57]、陈贻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辨》[58]、邓魁英《关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59]、张志烈《〈秋兴八首〉蒙拾》[60]、王仲镛《在夔州精心结撰的一组史诗——杜甫〈洞房〉八首浅谈》[61]、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62]、张忠纲《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63]、邓小军《杜甫〈北征〉补笺》[64]等。

二、杜甫生平、思想、个性及人格研究成绩喜人

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不少,包括以下方面。

总览一生的年谱、年表与分阶段的年谱、年表,如梁造令《杜工部草堂诗年表》[65]、巩固《杜工部年表及杜诗年表》[66]、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67]、冯至《杜甫的家世与出身》[68]、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69](著作)、金启华《杜甫家世考》[70]等。

关于杜甫的生卒时间与地点,有马佛樵《杜甫墓地考》②、王辉斌《杜甫卒年新考》[71]等;关于杜甫的为官与游历,有钟来因《杜甫左拾遗罢官原因新考》[72]、傅光《杜甫初入长安考辨》[73]等。

关于杜甫的交游考辨,有卞敬业的《杜少陵朋辈考》[74],陈贻焮《杜甫壮游踪迹初探》[75],郁贤皓《李杜交游新考》[76],陶敏《杜甫交游新考》[77],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 外一种 杜甫亲眷交游年表》[78](著作),胡可先《新出土〈郑虔墓志〉考论——兼及郑虔与杜甫的关系》[79]等。

关于杜甫的思想研究,包括杜甫的儒释道思想、杜甫的反战思想、忠君爱民爱国思想、伦理思想、生态思想、社会思想、精神品质、人生境界等。

关于儒家思想,有黄芝冈《论杜甫诗的儒家精神》[80]、刘明华《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81]、周裕锴《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82]等。

关于佛教与道教,有志喻《杜甫诗中之宗教》[4]、吕澂《杜甫的佛教信仰》[83]、钟来因《论杜诗与佛教》[84]及《再论杜甫与道教》[85]、孙昌武《杜甫与佛教》[86]、张培锋《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新考——兼论唐代禅宗七祖之争》[87]、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88]及《论杜甫的道家、道教思想》[89]等。

反战思想。随着“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的沦陷,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形成了一股磅礴的力量。对文人而言,杜甫的反战思想开始得到关注,陆续有一批研究成果出现,如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90](著作)、一鸣《杜甫反战诗歌的研讨》[91]、许惕生的《杜甫的反战文学》[5]。随后,还有申如的《杜甫的战争诗歌》[92]、朱明伦《杜甫对战争的态度》[93]等。

杜甫的忠君爱民爱国思想与情怀。有林继中《杜诗的张力——忠君爱民思想在杜诗中的表现形式》[94]、潘殊闲《试论杜甫的“安得”情怀》[95]《试论杜甫的“乾坤”情怀》[96]《论杜甫的“壮士”情结》[97]及《论杜甫的“幽人”情结》[98]、杨胜宽《杜甫的平民角色与平民情怀——兼论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问题》[99]等。

关于伦理思想、生态思想、社会思想、精神品质与人生境界。有谢思炜《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100]及《杜甫的精神探索与思想界限》[101]、墨僧《杜工部的社会思想》[102]、祁和晖《杜诗的人本境界(上):一场历时八十年而尚未完结的争论》[103]及《杜甫人本境界论(下):杜甫圣于关怀人与生命》[104]、冯建国《论杜甫的民本思想》[105]、张志烈《杜甫精神与传统和谐理念》[106]及《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107]、沈文凡《论杜甫诗歌的生命厚度》[108]、詹杭伦《论杜甫诗体现的生态学意识》[109]等。

关于杜甫的性格与个性研究,有吴怀东《自笑狂夫老更狂:论“狂”与杜甫文化精神》[110],吴淑玲、韩成武《杜诗“诗史”精神的第三重内涵》[111],刘曙初《论杜甫与中国狂士传统》[112],葛晓音《杜甫的孤独感及其艺术提炼》[113],莫道才《沉郁顿挫背后的清狂》[114]等。

三、杜诗艺术研究全面开花,成就斐然

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诗歌艺术成就卓著。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的研究,是历来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杜甫的诗歌艺术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如用韵用调、用字用词、修辞艺术、题材、体裁、意象、风格以及诗圣、诗史论等。

关于用韵用调,有张世禄《杜甫诗的韵系》[115]、王次梅《杜甫七古声调分析》[116]、侯孝琼《少陵律法通论》[117](著作)等。

关于用字用词,有冯钟芸《论杜诗的用字》[118]、邢治平《“语不惊人死不休”——谈杜诗用字》[119]、马德富《杜诗叠字的表现艺术》[120]、魏耕原《杜诗公案“恰恰”再解》[121]等。

关于修辞艺术,有李汝伦《略论杜甫的讽刺》[122]、刘明华《杜诗用典中所体现的诗人自我形象——杜诗修辞艺术论之一》[123]及《杜诗修辞艺术》[124](著作)等。

关于综合艺术手法,有邵祖平《杜甫诗法十讲》[125]、万流《杜甫也有浪漫主义手法》[126]、缪钺《杜诗中含蓄之法》[127]、王启兴《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杜甫诗歌艺术散论》[128]、鲁克兵《杜甫以禅法为诗法》[129]、陈伯海《“感事写意”说杜诗——论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130]等。

关于杜诗美学,有吴调公《青松千尺杜陵诗——论杜甫诗歌的美学观》③、王岳川《杜甫诗歌的意境美》[131]及《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美》[132]、王启兴《论杜甫题画诗的美学思想》[133]等。

关于杜诗的题材,涉及内容也十分丰富,如陈友琴《漫谈杜甫的题画诗》[134]、韩成武《谈杜甫咏画题画诗》[135]、徐明寿《杜甫的题画诗》[136]、王滋源《杜甫诗中的妇女形象》[137]、卞孝萱《杜甫的咏物诗及其对白居易的影响》[138]、周啸天《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139]、霍松林《论杜甫赠别诗》[140]、邓小军《杜甫曲江七律组诗的悲剧意境》[141]、查正贤《论杜诗中自陈作诗的现象》[142]等。

关于杜诗体裁,有马茂元《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读诗偶记之一》[143]、王锡臣《论杜甫七言歌行的特点》[144]、钟树梁《论杜甫的五言排律》[145]、金启华《论杜甫的五律》[146]、万云骏《试论杜甫的七律》[147]、钱志熙《“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148]、李翰《杜甫七绝平议》[149]、刘宁《杜甫五古的艺术格局与杜诗“诗史”品质》[150]、曹辛华《论杜诗“遣兴体”及其诗史意义》[151]、刘青海《对杜甫变体七绝的再认识——兼论与初唐七绝之关系》[152]、葛晓音《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从明诗论的七言律取向之争说起》[153]《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154]及《杜诗艺术与辨体》[155](著作)、魏耕原《杜甫歌行论》[156]等。

关于杜诗意象、意境,有邓魁英《杜甫诗中的马和鹰》[157]、徐秋明《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158]、黄娅《从意境审美看杜诗》[159]等。

关于诗圣、诗史论,有孙明君《解读“诗史”精神》[163]、陈昌渠《“诗圣”与“腐儒”——解读杜甫的生存状态及其儒家风范》[164]、祁和晖《杜甫“诗圣”论(上、下)》[165][166]、张忠纲《说“诗圣”》[167]、林继中《从文化诗学的角度认知“诗史”》[168]等。

四、杜甫文学思想与诗学理论批评研究,别有一番天地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以诗论诗的先河,后世仿效者众多。杜甫的这六首七绝,蕴含了杜甫鲜明的文学批评意识,是杜甫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此外,杜甫在其他诗中也有丰富的文学思想表述,后世研究不断。如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169](著作)、罗宗强《浑涵汪茫 兼收并蓄——杜甫文学思想刍议》[170]、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学史观》[171]、杨胜宽《杜甫的文学事业与文学理想》[172]、申东城《李白杜甫诗论与唐诗嬗变研究》[173]等。

五、杜甫对前朝文学文化的学习、继承、评述及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传播以及杜诗鉴赏、普及、传承研究蔚为大观

关于杜甫的继承与对前人的评价,有徐有富《杜甫学习陶诗风格问题》[174]、王友怀《论杜甫对乐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75]、刘京《杜甫与嵇康》[176]、赵海菱《杜甫与两汉循吏文化传统》[177]、(越南)阮氏明红《杜甫与陶渊明》[178]、黄震云《杜甫诗歌意境与楚辞》[179]、钟树梁《一往情深 千秋论定——读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180]、胡永杰《论中原儒学精神对杜甫思想性格的影响》[181]、葛景春《务本致用的中原文化精神是杜甫诗歌的基调》[182]、徐公持《转益多师:杜甫与汉魏六朝诗人》[183]等。

接受与传播,也是一种解释、阐释,如谢思炜《杜诗解释史概述》[231]、李凯《清人注杜的诠释学观念》[232]等。

接受与传播,还表现在对杜甫遗踪遗迹的追慕凭吊等方面,而后世以此为题进行研究,也颇有价值。如詹杭伦《李调元六游杜甫草堂诗考述》[233]等。

对杜甫的接受与传播,还表现为其他的文学、艺术与教育等形式。相关的研究如田守真《历代的杜甫戏》[234]、李遇春《六十年代初历史小说中的杜甫形象》[235]、李鸿渊《〈红楼梦〉引用李杜诗辑考》[236]、夏志颖《论词学史上的杜诗与杜甫》[237]、刘明华《中国现代学制文学教育中的杜甫形象》[238]、刘跃进《文学史为什么选择杜甫》[239]等。

六、比较研究视野宏阔,收获不俗

广义的比较研究,就时代来说,有同时代与不同时代的比较;就地域来说,有本地域与其他地域的比较;就国别来说,有本国内的比较以及本国与外国之间的比较。

竹林年龄结构为3度竹以下,其中3度竹留20%,2度竹和1度竹各留40%,立竹量在140~180株/667 m2,竹子眉径一般为7~9 cm,最大不能超过11 cm。竹子全部钩梢,留存盘数12~15盘左右,第1档开枝越低越好。材用林改造初期,由于竹子眉径大、竹子高,钩梢时留存盘数在15~17档为好,立竹量可适当减少10~15株/667 m2。区块内留竹不宜过度均匀,最好预留2~3个面积在3 m2以上的空档地带,以便透光通气。

李杜是同时代的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杜比较是中国诗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十分有趣的现象,其比较的旨归大体集中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换言之,扬杜抑李抑或扬李抑杜再或李杜并尊,成为李杜比较史上的三种最基本的观点。因为李杜地负海涵,具体的比较内容非常丰富,再加上这种比较接受史源远流长,所以,常常成为学人乐此不疲的研究话题。百年来,这类的文章(含著作)非常多,较有影响的如:傅东华《李白与杜甫》[240](著作)、斯同《李杜之优劣论》[241]、傅庚生《评李杜诗》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242](著作)、罗宗强《李杜论略》[243](著作)、金启华《李杜诗论的比较》[244]、袁行霈《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245]、陈贻焮《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优劣论述评》[246]、杨义《李杜诗学》[247](著作)、谢思炜《李杜优劣论争的背后》[248]、曾永成《在互补整合中实现总体的价值超越——论李杜诗歌研究的 “分”与 “合”》[249]、钱志熙《李杜赋合论》[250]、赵树功《李杜优劣论争与才学、才法论》[251]、薛天纬《李杜互通互补论》[252]、陈尚君《李杜齐名之形成》[253]、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254](著作)等。

除李杜比较外,将杜甫与相关诗人或其他名人进行比较研究,也一直长盛不衰。这种比较,从某种程度上言,也是一种接受与传播。如湛之《杜甫和苏涣》[255],缪钺《陆游与杜甫》[256],张清华《杜甫与孟云卿》[257],卞孝萱、黄志洪、乔长阜《杜甫与高适、岑参(上、下)》[258][259],蔡川右《杜甫和郑虔》[260],吴明贤《论杜甫与陈子昂》[261],廖仲安《杨慎与杜诗》[262],张浩逊《王冕和杜甫》[263],潘殊闲、刘静《刘长卿与杜甫》[264],吴增辉《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265],蔡锦芳《杜甫、钱谦益、陈寅恪戏题诗之比较》[266],许德楠《国学大师们的倾向性——针对杜甫与其他诗人的“比试”》[267],曾亚兰《屈原杜甫金圣叹与湘妃三面》[268],刘汾《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269],张志烈《文化巨人精神特质的契合——简谈杜甫与苏东坡》[270],李乐平《论闻一多后期对杜甫认知角度的转变及其原因》[271]、邓小军《杜甫与李泌(上、下)》[272][273],周裕锴《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274]等。

还有杜甫不同文学样式的比较,如杨经华《生存的困境与文学的异化——杜甫诗赋比较研究》[275]等。

关于杜甫与国外诗人(文人)的比较,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常工就将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与杜甫进行比较研究,开创了民国时期杜甫与国外诗人(文人)比较研究的先声。改革开放后,这种比较又有新的成果,如谢思炜《论自传诗人杜甫——兼论中国和西方的自传诗传统》[276]、江弱水《苦功通神:杜甫与瓦雷里、艾略特诗的创作论之契合》[277]、姜宗强《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2章1-4节与杜甫诗篇》[278]等。

七、域外杜甫、杜诗研究收获较大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早已走出国门,影响遍及世界。在一段时间里,海内外的杜甫、杜诗研究交流不够通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域外杜甫、杜诗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相关成果不少。如:高鹏《日本杜甫研究概况》[279],(韩国)李丙畴《杜甫诗对朝鲜文学的影响》[280],李明滨《杜诗在俄罗斯》[281],(韩国)全英兰《韩国文人对杜诗之评价》[282],李寅生《曾来余亦诗成癖,昨夜分明梦杜翁:谈谈杜诗对日本汉诗的影响》[283]及《下定雅弘、松原朗编著〈杜甫全诗译注〉评介》[284],李芳《英语世界中的第一部杜甫传记——弗劳伦斯·艾斯库的〈杜甫:诗人的自传〉》[285],金启华、金小平《仰止高山 别开生面——略论杜甫诗歌对美国诗人王红公的影响》[286],郝稷《英语世界中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与传播——兼论杜诗学的世界性》[287],李特夫《20世纪英语世界主要汉诗选译本中的杜甫诗歌》[288]《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289]《21世纪以来杜甫诗歌在英美的译介与传播——兼论首部英译杜诗全集》[290]及《英美诗人笔下独特的“杜甫书写”》[291],黄强《论杜诗在越南的译介》[292],张伯伟《典范之形成:东亚文学中的杜诗》[293],杨经华《远游的寂寞——杜甫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变异》[294],郎瑞萍、叶会昌《欧美、中国港台及日韩〈秋兴八首〉研究概观》[295],张洁弘、周睿《杜诗在东南亚的传播述要》[296],赵化《变异的“诗圣”与“诗史”:英语世界的杜甫研究》[297]等。

八、杜甫及其诗歌的文化研究,内容丰富,成就卓异

杜甫一生生活、游历、寄寓过不少地方,这些地方大都留下了杜甫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与这些地域构成了某种互动与互融关系,成为杜甫研究的一大类别。如缪钺《杜甫在四川》⑤,刘开扬《杜甫在四川的诗歌创作活动——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298],羊春秋《试论杜甫在湖南诗歌中的自我形象》[299],曾枣庄《杜甫在四川》[300](著作),许总《杜甫与中州》[301],裴斐《杜诗风格与夔州风土》[302],聂大受《杜甫陇右诗及其陇右地域文化背景》[303],葛景春《杜甫与洛阳京城文化》[304],葛景春、胡永杰、隋秀玲《杜甫与地域文化》[305](著作),刘明华《杜诗学与重庆文化》[306](著作)等。

此外,被称为“诗史”的杜诗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由诗到史成为杜甫研究的特色。如耕南《杜甫诗中的唐代社会》[307],李霞锋、李桂英《试析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308],杨胜宽《杜诗与盛唐气象》[309],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310],雷恩海、李天保《杜甫的夔州七律与盛唐气象》[311]等。

九、杜学与杜诗学的建构

理论上说,杜学或杜诗学,从宋代就已经出现,宋时有“千家注杜”之盛况。金代大学问家元好问甚至撰有《杜诗学》一卷。但真正集中研讨,大力推举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相继有一批学者在此领域挖掘探析,形成一个小的研究热点。如许总《杜诗学发微》[312](著作)、林继中《杜诗学——民族的文化诗学》[313]及《杜诗学论薮》[314](著作)、傅光《论杜学的定义与内涵》[315]、詹杭伦《翁方纲之“杜诗学”综论》[316]、孙微《〈四库全书总目〉所体现的杜诗学》[317]及《〈全唐诗〉底本所体现的杜诗学》[318]、魏景波《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宋代杜诗学的三大成因》[319]等。

十、各类研究综述、概述层出不穷

围绕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包括国际区域、国家、某一文化圈、某一地域)、一个主题、一个类别等进行研究综述、概述,是广为学者和刊物接受的一种研究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等特殊时期,这类研究比较流行。如张志烈《读〈草堂〉——兼谈近年来的杜诗研究》[320],焦裕银《杜甫研究论文综述(1911—1949)》[321],张忠纲《山东学者注杜评杜概论》[322],林继中《百年杜甫研究回眸》[323],周兴陆《新时期以来思想史视野的杜甫研究》[324],刘明华《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325],杨胜宽《〈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326],王红霞《二十一世纪以来韩国杜甫研究述评》[327],刘明华、田波澜《百年歌自苦,“万代”有知音——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对话》[328],赵彩花《杜甫作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329],赵睿才《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330](著作),彭燕《杜甫研究一百年》[331]等。

十一、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建设成效明显

与百年杜甫研究相颉颃的是,经过几代学人的沉淀,杜甫研究已形成区域板块阵容,这些板块大致可以分为北京、重庆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以保定为中心的河北、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以漳州为中心的福建、以天水与兰州为中心的甘肃、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等。上述地区大体都有杜甫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有的地方还有相应的研究会,如四川杜甫学会、夔州杜甫研究会、天水杜甫研究会、河南杜甫研究会以及中国杜甫研究会。在成都,依托杜甫草堂、四川杜甫学会和《杜甫研究学刊》,团结了一大批海内外杜甫研究的专家学者;《杜甫研究学刊》创办38年来,已出版136期,为杜甫研究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其他杜甫学会也办有一些自己的会刊,如《秋兴》(夔州杜甫研究会)、《杜甫》(河南杜甫研究会)等。进入新世纪,随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不断落实,杜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比如,2017年四川省评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杜甫当选。按照规划,成立了四川杜甫研究中心,由西南民族大学牵头。2015年,成都市实施大型文化工程“杜甫千诗碑”工程,耗资1.5亿元,把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以书法刻石等艺术形式展示,再现杜诗刻石的传统,留存“石本”杜诗。这一项目选址是以杜甫草堂为核心,辐射至浣花溪公园,在成都打造“800亩草堂,千诗百景”的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目前已初步完工。

现代杜甫研究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回首百年历程,杜甫研究无疑是成就斐然的,从数量上说,已发表各类论文近万篇,出版各类著作数百部;从质量上说,一大批具有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新观点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融贯中西、打通古今的成果也陆续出现。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在杜甫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做好下一个百年研究的必要的理性思考,也是未来杜甫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杜甫研究从古至今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杜甫的人,或疏于消化已有研究成果,或无视已有研究成果,或旧瓶继续装旧酒,如此一来,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就相当多,以至不少研究仅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意义,甚至是有负面的意义。

二是大量宋元明清杜诗笺注、笺释等文献尚待整理。这些文献,有的仅是作了一些文献学意义上的提要辨析,有的甚至还未完全触及。这些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将对杜诗学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是大量宋元明清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类、笔记类等文献资料尚待进一步的整理与研究。这些海量的前人有关杜甫的接受与传播的资料,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已有的认知,甚至改变我们一些看似正确、合理的解释,重塑杜甫研究的历史。

四是域外杜学是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由于受语言及获取文献的困难等限制,目前这个领域仅限于东亚、东南亚、北美、欧洲等数量不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大量的国家和地区的杜甫研究尚无人去关注梳理。今后,这个领域还大有可为。

五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杜甫是大家、名家,又是历代文人接受和传播的重点之一,其诗歌本身涉及的领域就非常丰富,诗歌的内涵与意蕴自然也相当丰沛,加之其诗歌的语言与表现手法和题材、体裁的多变,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方法深入,这样改变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的维度将更加多姿多彩,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新颖有意义。换言之,用“文学+”的方法重新审视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发明与发覆。如中外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杜甫及其相关名人比较研究,文学人类学、文学伦理学、文学统计学、文学地理学、文学民俗学、文学旅游学、文学考古学、文学生态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等视野下的杜甫研究等,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创获。

六是大众化视野下的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的普及传承弘扬研究。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只成为专家学者案头上的静止的研究对象,而应该让杜甫走向校园,走向大众,走向社会。为此,在继续做好有关杜甫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将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进行普及化的弘扬传承,因此,各类有关杜甫的普及读物、艺术再现、文化创意等值得花大力落实。

注释:

① 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文艺副刊》,1922年5月28、29日。

② 马佛樵:《杜甫墓地考》,《光明日报》,1961年8月14日、9月17日。

③ 吴调公:《青松千尺杜陵诗——论杜甫诗歌的美学观》,《光明日报》,1962年4月22日、29日,5月6日。

④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75、76期。

⑤ 缪钺:《杜甫在四川》,《成都晚报》1961年10月19日、11月19日、11月29日、12月10日、12月11日。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与五柳鱼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