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历史溯源及其理论正当性

2019-02-20张少军曾嘉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办报舆论导向方针

□ 张少军 曾嘉

作为信息的载体,新闻广泛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传播学的科学性并不足以否定其宣传的本质,同样宣传也未必就具有原罪性。了解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内涵和历史,探究其理论的正当性,有助于党的新闻工作者对这一方针的认知和把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一、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内涵

正面宣传为主,是指李瑞环1989年11月在新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宣传方针,包括“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前就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强调正面宣传为主,是以真实性为基础”。正面宣传为主是中国现代新闻事业长期坚持的方针。

关于这一方针的内涵,学界、业界对于“为主”的看法集中在“数量上的大多数”,对“正面宣传”分歧较大。有从内容上认为“正面宣传就是好的、积极一面的宣传”;有从效果上认为是取得正面的效果。本文的观点是,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一个有机概念,不应拆分解读,是建立在新闻传播规律基础之上,以取得正面的社会效应为目的而进行的科学的、立体的、结构化的新闻报道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历史环境特别“敏感”,如面对1989年特殊情况,李瑞环就提出新闻宣传中“正面宣传必须占主导地位,批评与揭露性的报道只能占次要位置,并且要十分注意把握分寸”。反观近年来新闻宣传工作中“报喜不报忧”“家丑不可外扬”的现象,其出发点是错的,对于信息环境变化的认知也不清醒,这样的片面新闻报道实际是对正面宣传为主的误读,对新闻事业本身和党的公信力都是一种伤害。

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历史回溯

我国现行的宣传体制源于苏联的一体化宣传系统,在战争年代延安时期淬火成形,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历史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宣传系统。

(一)源于列宁的“榜样的力量”和“黑榜”

苏联在1918年至1920年进行共产主义试验期间,对于报刊多报道正面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揭露不利于社会建设的行为,设立“黑榜”作为处罚,甚至是采取相应措施,列宁对此作过重要论述。他提出:“我们的报刊应当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成为教育人们去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加强组织的工具。”“把那些顽固地保持‘资本主义传统’即无政府状态、好逸恶劳、无秩序、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当时俄国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国内外敌对势力暗里涌动,列宁迫切希望通过报刊等新闻媒体建立起一律的内部环境,塑造理想的社会个体,以实现整体高效的社会行动力。报纸做一些宣传工作无可厚非,“黑榜”及其相应的惩罚措施已经超出其职能范围,显然报纸宣传和法律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二)国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正面宣传为主方针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主张多用典型的材料,“在报纸上揭发坏人坏事,表扬好人好事”,对社会各方面起到“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1981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要求“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正确处理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方针”。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讲话,正式提出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这一时期,“总不能以暴露为主”实际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依据,内容上以表扬和正面的为主。

从新闻工作对于舆论导向的作用出发,江泽民强调宣传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四以”方针,提出舆论导向的“祸福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在2002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谈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习近平在“2·19”讲话中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习近平强调的正面宣传为主不是片面的报道正面新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取得正面效果,即使负面的事情发生了,处理得好,批评得有理、有力、有节,传播效果就是正面的,而好事倘若仅仅作为某些人的政绩来宣扬,传播效果就有可能是负面的,就会损害党的声誉。

三、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正当性的理论依据

由于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超常”发挥,“宣传”一词负面化后在西方逐渐被“公共关系”“国际传播”等比较中性的名词取代。而在我国,一直被奉为圭臬的苏联式一体化宣传体系如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面宣传方针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值得探究。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到两种新闻的定义,其中之一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指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其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可以看出,新闻在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意识形态上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凡国家存在的地方,宣传现象必不可少。鉴于宣传对于社会稳定的功能,其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实际已经达成相当的默契,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我国宣传体制的具体表现而已。

(一)理论正当性之源——“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曾要求党内的人、党的出版物按照“党的精神”讲话,列宁将“党性”界定为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报刊一分钟也不能站在党的队伍之外,不同党保持组织上的关系的党的报刊一律不得存在。”“党性”要求报刊等新闻媒体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关于“人民性”,马克思认为,“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指的是报刊应该以人民为导向,真实反映人民的诉求,代表人民的利益。关于党报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恩格斯认为:“深信你的听众正是你想要同他们说话的人。”这是党的报刊所能有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即编者和读者的利益、观点完全一致。

“党性”和“人民性”是政治学范畴,对二者统一性最早的论述是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所进行的全部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作为党和人民事业一部分的新闻事业自然也要服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二者的统一,是党一切事业的基础,也是新闻事业执行方针路线的基础。

(二)时代要求——社会发展对温和环境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局部不会有冲突,而时代要求的是温和的而非凌厉的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至关重要了。只讲成绩不谈问题会让我们忽略矛盾的存在忘记风险;罔顾事实片面抹黑会破坏主旋律引人误入歧途,因此,营造令人信服而又理性的舆论环境,是这个时代赋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三)“政治家办报”——独特的新闻把关人理论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在批评“死人办报”“书生办报”时提出的正面概念,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与大局意识;新闻工作者要有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执着与胆识;新闻工作要分析不能片面,要曝“负”不可“颠覆”;新闻工作者也要有世界眼光与全球竞争意识。很明显,因为有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相统一作为前提,“政治家办报”作为新闻事业的把关人理论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所需的正确舆论导向的一致性更具说服力,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只是“政治家办报”理论派生的一个具体抓手。

猜你喜欢

办报舆论导向方针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把握舆论导向,讲好行业故事——2016年度《北京工程咨询》编委会会议综述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