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网络辩论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新定位
——以网络辩论类脱口秀《奇葩说》为例
2019-02-20郑丽云
□ 郑丽云
脱口秀是指以谈话为核心展示内容的类型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出现了以央视崔永元《实话实说》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而后各大卫视也推出了《壹周立波秀》《一虎一席谈》等脱口节目,前者注重展示主持者独特的个人魅力,而后者则意在呈现场上辩论双方的观点。在技术的推动下,脱口秀节目在互联网上重生,出现了以《晓说》为代表的文化类脱口秀,以《吐槽大会》为代表的娱乐类脱口秀,以及以《奇葩说》为代表的辩论类脱口秀①。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互联网辩论类脱口秀《奇葩说》,这是一档由爱奇艺出品、米末传媒制作的脱口秀节目,由马东担任主持人,邀请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等人担任导师,选择时下火热的话题,由辩手们进行辩论。节目播出五季以来,豆瓣最高评分为9.1分,最低评分7.4分,是国内目前知名度较高的辩论类网络脱口秀节目。
一、网络辩论类脱口秀节目的媒介生存环境
(一)宏观媒介环境
互联网为脱口秀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场域。在内容审查上,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电视节目所扮演的角色面向广泛受众,在价值引导和舆论宣传上负有更大的责任,其内容往往需要经过多层审查,主持人发挥空间较小;而互联网视频节目的内容管制则相对宽松,因此可以选择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话题。
互联网技术的赋权使得网络公共空间信息来源逐渐多元化,网民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降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逐渐剥夺,因此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电视脱口秀节目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②。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也使普通网民成为了集生产和消费功能为一体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渴望在更加广阔的公共空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表明传统的传播结构的一元、单向化被打破,传统的“主持人说观众听”的传受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这个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而这也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二)中观产业环境
在网络脱口秀市场上,以《晓说》和《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文化类脱口秀借助主持人自身的“明星效应”,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博学多识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和巨大的浏览量。但这种“一言堂”知识补给以及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知识鸿沟,导致节目倾向软性说教式的人文教化。
此外,国内当前脱口秀人才匮乏,尚未形成专门的脱口秀人才生产链,因此这种以个人魅力为吸引力的脱口秀舞台模式难以为继。
(三)《奇葩说》:民间舆论的集合地
电视制作人陈氓曾经说过观众是有精神需要的③。互联网时代仍然是崇拜知识的,平民视角与知识需求是不冲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与观众进行真正的互动进而服务观众的精神需要。
相比于文化类脱口秀的“一言堂”,辩论类脱口秀有意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让渡话语空间的方式,使民间舆论成为节目主体内容。在话题选择上,《奇葩说》由网友投票选出最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并通过辩论的方式给予观众指导性意见。与单口脱口秀不同的是,《奇葩说》的辩手们本身是半个“意见领袖”,网民们多多少少都可以在辩手身上寻找到自身观点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并且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其观点不断“驳倒”和“被驳倒”,观众的参与度更高。
二、融媒体时代网络脱口秀主持人的角色新定位
在全新的互联网文化氛围中,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削弱了主持人的中心地位,要求主持人以更加平等的语态构建传受关系,主持人的功能定位和身份定位发生了新变化。
(一)传统节目串联者
在网络脱口秀节目中,有以马东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主持人,也有以李诞和池子为代表的草根主持人,还有以高晓松为代表的行业精英转型主持人。无论是专业主持人还是跨界主持人,其作为节目主持人的本质属性是不会改变的,都必须具备播音主持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对社会舆论起正面导向作用。作为连接嘉宾和观众的桥梁,节目主持人需要对现场气氛进行把控,调节气氛,引导嘉宾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并将嘉宾的语言转化成观众能理解的语言。传统的节目主持人具备的衔接、叙事、沟通、评论、控场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仍是网络脱口秀主持人应具备的能力。
对于网络脱口秀节目而言,特别是网络辩论类脱口秀节目,内容管制的相对宽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主持人和嘉宾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话语空间彰显个人思想和风格;另一方面,语言环境过于宽松也可能导致嘉宾们掌握不好话题尺度,从而触碰错误舆论导向或是引发矛盾。这就需要主持人对场面进行控制,及时进行修正。
《奇葩说》这样一档云集了各类“会说话的人”的节目,辩手之间、嘉宾之间难免会形成冲突。而这需要主持人在察觉到矛盾端倪的时候便巧妙地化解尴尬。在节目第5 季第21 期中,当导师蔡康永用煽情的语调讲述完自己的感受之后,导师薛兆丰教授称蔡康永的声音很美,“即使我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此时节目出现了短暂的尴尬,主持人马东立刻说“你可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然后面向蔡康永:“那康永哥你知道教授在说什么吗?”马东的这种处理方式意图让尴尬的局面更加“尴尬”,实际上是想让蔡、薛两人进行互怼,完成节目打造的“互怼”人设,引发一定的“笑”果。
(二)有深度的个性化符号
在一个人人都能生产文化产品的时代,网络文化产品数量也呈井喷增长之势。如何在一个信息冗杂的时代里迅速并且稳稳地抓住观众的眼球,是每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主持人必须进行良好的形象管理。一方面,网络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手段建构个性,借助另类的服饰和道具,辅助主持人进行形象表达。例如主持人马东的服饰虽然以西装为主,但是在配色的配饰搭配上极为大胆,很少采用低调的深蓝色和黑色等传统电视主持人的常用颜色,而是身着更加有时尚品味的服饰,这种服饰在彰显主持人个性的同时,也在迎合着年轻和时尚的眼球。另一方面,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借助眼神、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辅助个性化表达。例如马东会用“睥睨”“翻白眼”等在传统电视脱口秀和网络文化类脱口秀中不常见的眼神表达自己的态度,以达到逗乐的效果。
节目主持人的气质个性,也与主持人的学识、性格、修养密不可分。以马东为例,其主持的节目《奇葩说》以诙谐、幽默、有深度的个性而著称。作为一档辩论节目的主持人,马东同时也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在分析辩题的时候也如庖丁解牛,层层深入,逻辑缜密,对辩论的内容、走向、深度进行及时引领。在《奇葩说》第五季第21期中,当场上导师和辩手们就“恋人送礼物丑的话该不该说”进行正方和反方的争执时,马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说不说礼物的美丑和恋爱的进程有关。他的这一观点体现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独到的思考,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说服双方。
随着国民素质和国民审美水平的提高,仅靠耍小聪明和嘴皮子的脱口秀节目终将被市场淘汰,观众希望看到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个性化节目,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方式构建一个有深度的个性形象。
(三)网络语言表达者
网络节目的受众多为90 后,而网络脱口秀主持人的话语若想被他们接受,就必须采取被这个群体认同和欢迎的方式建构话语。《奇葩说》受众定位为年轻人,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更强,习惯互联网生活,对造梗文化和吐槽文化司空见惯。《奇葩说》的60 后主持人马东,采用90 后的说话方式,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和非规范语言,搭配生活化的语言,引起观众共鸣。在《奇葩说》第五季第21 期中,当导师李诞提到“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类在电视节目中常听到的正式句子时,马东“嫌弃”地称李诞老土,这侧面表现出节目语言的网络化。
(四)从节目掌控者转变为参与者
虽然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仍然掌控着节目的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是一个主角或者第二主角的角色。互联网的赋权使所有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利。去中心化不意味着无中心化,而是泛中心化,强调的是多种主体的平等化。④以《一虎一席谈》为代表的传统电视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明显地掌握着节目进程,由主持人对嘉宾进行紧凑且强势的发问以达到节目效果。而网络文化类脱口秀则更加强调个人魅力的带动效应。
作为一档辩论类节目,《奇葩说》意在使辩手的观点得以自由表达,因此更多地将话语权让给辩手。主持人马东更多起到的是解释节目规则、修正节目发展方向、化解尴尬和冲突等作用。在节目主进程中,主持人马东出现的画面很少,他扮演的就是相声中捧哏的角色,除非必要,很少让自己主动“抢镜头”。
《奇葩说》在淡化主持痕迹的同时,也加强了参与者的身份的构建,使其以平等、友好的姿态参与对话之中。而这体现在主持人马东也成为了辩手和嘉宾们调侃的对象。在奇葩说第5 季第2 期中,辩手野红梅在列举论据时,以马东为调侃对象说道:“我还在想花三块钱红包点什么外卖,人家已经花了三万块钱割眼袋了。”而马东则幽默回称:“你的论点不评论,你的论据有问题。三万块钱其实只能割一只(眼袋)。”
三、结语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要求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摒弃原有节目套路,改变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秉持平等、共享的互联网观念,一方面拿捏好话语权的收放,将自己的话语权进行主动分割,将主角让位于场上嘉宾;同时也需通过网络新兴语言与场外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采用观众认可的方式建构话语,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对主持人话语生成能力的新要求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
注释:
①葛展.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辩论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发展探究——基于《一虎一席谈》和《奇葩说》的主持比较研究[J].电视指南,2017(13):77.
②邵超琦.互联网视域下文化类脱口秀的话语策略及走红原因研究[J].东南传播,2019(02):70-72.
③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氓,我们听你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68.
④张鑫.自媒体去中心化传播分析[J].传媒,2017(0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