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学风建设研究
——以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研究生为例
2019-02-20姚明
姚 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 100049)
1 前言
我国的图书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对象多样多元、在几十所大学中开设有相关专业、创办了70余种专业期刊的复杂学科体系[1]。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已经相对成型,学科的内部整合与研究力量配置格局基本形成[2]。形成了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学科群,研究领域在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承认,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流派[3]。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图书馆学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早前在2012年,笔者就开始关注此问题,问题来源于笔者的求学经历所亲眼目睹的一些情况,所以选择使用了观察法与访谈方法,为此笔者亲身参加了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生复试面试与毕业答辩几十次,访谈复试面试与毕业答辩参与者100余人,同时有意识的访谈相关硕士生与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师对研究生入学面试与毕业答辩出现问题的看法,范围包含30多个图书馆学硕士点和8个图书馆学博士点。通过亲身经历与访谈相关人员,获取图书馆学研究生在升学、培养、科研、工作等诸多阶段的抉择和实际经历的一手材料,进而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讨论的研究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也包含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在学风建设中“十年磨一剑”式的求真、求实、求美、求善精神开始受到求新、求奇、求快、求利的物欲的冲击[4]。
2.1 学术研究边缘化:论文发表不被重视
学术论文是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更是研究者研究成果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或者衡量研究者的努力程度。而部分研究生将科研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和附属品,对科研不重视。
从时间上看研究生发表文章的情况,发现部分研究生在读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文章发表;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有发表,工作之后就不再发表的;部分研究生则在相关领域发表系列文章,参加工作后也会结合工作实践继续撰写与发表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是科研兴趣培养与科研能力的奠基阶段,一旦虚度,往往造成部分终身不再科研的情况。
研究生参加工作后的职称评聘有转评制度与以考代评制度等,在副高级职称评聘之前往往不需要高水平和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就可以达到,就导致研究生不需要发表论文去评职称,因为失去制约,加上自身懒惰思想的作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平时读书产生的想法,都不进行深入思考并记录撰写出来,逐渐失去了研究的动力,这在硕士研究生中较为普遍。罗贤春,姚明[5]统计了2003-2012年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会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的科研与工作经历,发现硕士生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有将近一半的人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没有继续发表学术论文。韦棣华奖学金作为高层次奖学金,获奖者也是学生层次的佼佼者,其发表论文情况都不是十分可观,可见其他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也不是十分乐观。
2.2 学术研究浮躁化:研究成果的低质化
论文的低质量化是学术研究浮躁化与不良学术风气的重要的表现。部分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不遵循严谨的逻辑思维,摒弃“经验生成观念,观念建立并选择信息的纸媒时代置身实体图书馆的人文社科学人传统的治学范式”,而选择网络上下载、剪切、粘贴等拼凑方法,制造低层次学术成果[6][7]。部分期刊不顾学术声誉,开本越来越大,刊期越来越短,载文量越来越多,文章越来越短,编辑质量越来越低,版面费越来越高甚至一手交钱,一手发稿,编辑部完全成了一个赚钱的机器[8]。而这样的现象没有受到广泛坚决的抵制,反而正中部分研究生“下怀”,受到部分研究生的“欢迎”,在这样的期刊上发文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2.3 学术研究失范:学术不端现象频发
2010年之后,学术不端与抄袭现象屡屡见诸媒体。2013年,央视新闻报道了部分违规杂志出假版本收取版面费的情况,在报道中也提及万方论文数据库在收录时也不予甄别的现象。2016年,媒体报道了山东大学档案学论文涉嫌抄袭安徽大学档案学硕士论文一事,两篇论文的正文部分高度相似,连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甚至致谢语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而在图书馆学领域,有人通过数据调查描述了图书馆学论文重复现象,认为学术论文数量多而质量堪忧,选题观点重复之病尤为突出,调查范围内研究生群体比例不小[9]。在图书馆学领域由于低水平论文的频繁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对在科研上涉世未深的研究生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如一稿多发问题,格式不规范等。
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问题。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将同一篇稿子同时寄往多个杂志社,或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杂志社的录用通知就改寄别处的行为[10]。在访谈过程中,几乎百分之百的研究生都承认自己有过一稿多投的行为,而且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即使被多个期刊同时录用,也会通过对不中意的期刊编造理由要求撤稿。一稿多发问题是与一稿多投问题相伴相生的。在网络化不发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很多学者都有类似经历,研究生也有类似情况,往往是利用相关数据库更新的时间差,规避文章查重。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大图图书馆学报同时发表声明撤销某教授的文章,在权威期刊尚敢如此,在监管相对不严的普通期刊可见一斑。
格式不规范问题也较为突出,格式规范是学术规范的重要体现,是学术论文的“脸面”。但是通过中国知网硕博论文的检索,对照各学校硕士论文格式规定,下载与阅读相关图书馆学硕士论文,发现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年份毕业生的论文的格式都有明显不同,行间距有大有小,字体差异,标题排列各异。有的文章一共五章,最后的非结语的一章只有2个页面,严重“不对称”,虎头蛇尾,有的硕士论文3万多字通篇只有1至2个脚注。这些格式不规范的硕士论文都是经过答辩,经过学校图书馆上传至中国知网用于学术传播的。
2.4 学术研究懒惰化:博士生的延期毕业问题
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但是博士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理应起到表率作用。而近年来不断爆出博士延期毕业的问题,在图书馆学领域也已经不是极个别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不能达到毕业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图书馆学博士点有限,都集中在高水平大学中,对博士生的毕业往往会提出科研上的要求,有的要求发表SCI或SSCI文章,有的要求发表权威期刊,有的要求CSSCI多篇,不一而足,但是整体上的要求不低。这就导致部分博士研究生因为自身水平和勤奋程度等问题而不能达到,导致不能申请论文开题,无法毕业。在访谈中,我们注意到某学校的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大多有英语方面的专业背景,有人表示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面对该校的入学考试中难度极大的英语考试往往占有优势,能够顺利通过初试,专业水平一般。
第二,博士论文外审不过关。博士论文是博士生申请学位的成果代表,自身研究水平的综合表现。在诸多学校都采取双盲审制度,由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论文水平的要求,如果说硕士论文还可以蒙一下,那博士论文绝无蒙混过关的可能,对于水平不高,文笔不佳的博士生,想过关绝非易事。某学校规定一旦外审被一半专家否定,则终身不授予学位,但学生可以选择不进入外审阶段,延期一年,再做修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水平不高的博士生选择延期。
第三,在职工作,自身拖延。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是符合我国的教育制度的,2010年之前是十分普遍的。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个别博士生由于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学术,有的本身就是为了混“学历”,根本无心学术,加上有工作有收入,即使不毕业也不影响工作,所以更是给了他们拖延的机会和理由。媒体报道,南开大学自2006年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已有百余名博士生未能戴上博士帽,遗憾离校,而对逾期博士生提出警告的高校更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对超学习年限的博士生开展过清理工作,这其中就不乏图书馆学专业学生。
3 原因分析
本研究过程中,追踪了数十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面试、培养、毕业答辩、就业,深造等经历,在访谈中询问了造成对此现象的原因与研究生自身的动机与想法,以旁观者的视角总归、归纳、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3.1 教育体系的招生逻辑
在我国教育界,对高考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高考制度的限定,导致很多本科生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候往往比较盲目,有的还是调剂来的[11],所以他们都希望通过考研去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就业导向,选择自己不喜欢、不熟悉,但是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报考研究生,这类生源是图书馆学研究生生源的来源之一。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采取国家统一组织初试,各学校分别组织面试的形式进行。而毕业往往较为容易,延期毕业的比例不高,长期保持了“严进宽出”的局面。
第一,考研与读研目的难以甄别,导致部分混学历与作为工作跳板的学生被招录。由于对专业兴趣较差,不愿意努力科研,反而将目标定在工作上,往往是只达到毕业的最低标准即可,也导致了部分热爱本学科的学生被挡在门外。一旦被录取就像“上了保险”一样,即使不好好学习,无非是不争取奖学金而已,对于这样的行为难以进行后续的评定,更是没有相应的追责与处罚机制。
第二,名额限制与管理体制制约,导致宁缺毋滥难以实现。学校的招录指标由教育部下达,学校进行二次分批,这就导致如果招录不满,下一年就会被减少名额,其中涉及到的培养经费、绩效考核、硕导资格分配等诸多利益因素,所以学院会尽全力招录满额,对于部分生源不佳的院校通过调剂招录,往往在复试中小差额或者等额录取,所谓“宁缺毋滥”难以达到。
第三,笔试与面试难以在短时间内识别水平。在访谈中,关于面试技巧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老师的问题你不会,你就说“我不知道,我就是不知道才来这里继续求学的”,这个说法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说的过去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人一旦获得录取,之后就不好好学习了,已经全然忘记当初面试时的虚心求教与坚定决心,读研期间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更是再无成果。在调研中,出现了不少个案,如某学生参加博士生复试面试,对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前沿甚至自己的研究领域都表现的十分陌生,却说自己真心热爱图书馆学,如果是本科生考硕士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在博士生面试时,从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3.2 职业优势凸显的悖论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专业主义[12]得到人们的认可,图书馆事业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其招聘专业设定主要以教育部目录为准,对于图书馆学专业的明确指向与排他招聘情况越来越多,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招聘岗位是本省域内毕业生人数5倍以上的情况。可以说,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局面良好,对图书馆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有所提升。但是职业优势出现的原因并非来自事业本身因素,徐建华等[13]通过研究公众和未来图书馆从业者对图书馆事业的印象与认识,认为近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不论是职业声誉还是工作待遇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职业受到追捧而非针对图书馆事业本身,主要是因为图书馆是事业单位,进入图书馆可以获得事业编制。
正是这样的职业优势,导致了研究生学风懒惰的现象,部分研究生认为不需要努力,只要能毕业,就能找到体面的事业编制的工作,而事实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印证了这一点,大量的没有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得以进入图书馆事业领域,取得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有的中小城市图书馆甚至将其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
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更为奇怪的现象,部分公共图书馆选择在下半年的9到11月份进行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招聘,按照正常情况应该是上半年甚至年前就开展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经过访谈,一些工作人员表示是因为公共图书馆相比于高校图书馆在假期与薪资方面处于劣势,招聘的人才不容易留住,所以选择在下半年招收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这些应届毕业生已经毕业,且没有找到工作,还有部分是公务员考试与各类考试的落榜者,是竞争的失败者,招聘来后离职率很低。这种情况增强了本专业研究生对于就业的信心,但是加剧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认为不用培养学术能力也能找到对口工作,最坏的选择也能去公共图书馆,加深了其“忽视科研”与“混”毕业的动力。
3.3 学术信仰缺失
图书馆学作为管理学科具有治学、谋事、立业三种境界,而任何的“谋事”是必须依靠“治学”基础的,图书馆学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与良好的学术传承。但是现有的研究生生源对学科的认识不深,2012年中山大学考研复试,在当今图书馆学界选取了20位具有影响力的图书馆学人,选择名人作为考题,请考生进行阐释,结果难住了大多数人[1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少图书馆学学科信仰与研究兴趣的生源比例在扩大。信仰的缺失表现为多个方面:
第一,学术素养与学术精神缺失。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没有人约束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意“千秋史笔”,关注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后世评价,在意“君子风范”。而现有的研究生中对学术素养与学术精神的关注不够,有的根本就不在意所谓“后续评价”,面试时信誓旦旦,慷慨激昂要为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读研期间却到处旅游,沉溺游戏,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毫无成果。毕业后参加工作,更是贪图安逸,连研究生期间作为口号的科研提都不再提,偶尔需要评职称,才急急忙忙拼凑一些文章,与当年参加研究生入学面试时候简直判若两人。
第二,学科自身的原因。徐引篪[15]认为图书馆学在学科命名时出现了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学科认同感下降的“悲剧”。在实践中,一些图书馆学的老师在简介中都避讳“图书馆学”字眼改用信息科学,有的图书馆学老师研究领域向信息科学领域转向。当然,这在图情档学科将研究对象定位于信息资源的背景[16]下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说明了图书馆学科认可度的下降。储流杰[17]指出图书馆学专业和学科还没有成为显性科学,学科地位还很低下,还是个非常弱势的学科,难以被主流学术、主流文化所接纳、认可甚至尊重。这些都说明学科自身存在问题,也是造成部分研究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之一。
第三,研究者急功近利,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有利于研究生树立研究理念,从根本上把握学科发展。现在的研究生做研究追求热点,什么热点追什么。研究者对热点的热衷导致了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忽略,2013年的一篇主题为“微信在图书馆应用”的文章,到2016年引用达到200余次,这比一些基础理论的高水平文章十余年的引用量都多。在调研中发现,研究基础理论为研究生所不屑,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候,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咨询﹑知识管理等备受青睐,而基础理论等则受到冷落。对与热点的追捧导致的浮躁的心态,一旦热点过时,研究生因为没有深厚理论功底,往往在研究上就会失去方向,停滞不前,陷入瓶颈。
4 学风建设提升策略
4.1 探索建立多元化、分层次招生体制
考试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评价方式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考什么,学什么”。所以捋顺招生测评内在逻辑,进行分层次招生,遴选优质生源十分必要。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阶段,对生源进行实行先期考查,遴选有兴趣和有能力的生源。在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相关尝试,如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实行夏令营制度,对优秀本科生进行先期考查,将有利于遴选有研究兴趣的优秀人才。
在遴选博士生阶段,实行硕博连读与普通招考相结合。在部分高校中硕士研究生是2年培养期,这对于发表高水平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很不利的,第一年受到课业压力,第二年受到毕业论文压力。在实践中,一些有名气的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十分注重其科研能力,但是没有体现较为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但是经过细心培养的研究生是具备相应能力的,这样的人才应该通过硕博连读方式进行确认与选拨。如果也通过考试或者考核选拨,会容易给人留下没有成果也能读博的不良导向和“任人唯亲”的不良印象,在调研中,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有研究成果与考博不存在相关关系,并能举出部分没有成果的硕士生考上博士的例子,这在客观上都构成错误引导。
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考核”制度。申请考核制度目前已经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有序铺开,主要的图书馆学博士培养单位都实行申请考核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科研突出的青年人才进行外国语免试和进行破格录取。如部分院校规定如果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入学考试中免试外国语,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树立了标杆,指明了科研的努力方向。
任何的考试制度都无法百分之百的遴选到十分合适的人才,如此,可以保障有培养潜力和学科兴趣的人才可以顺利进入我们的培养体系,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繁荣学科研究。
4.2 宣传图书馆精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程焕文认为图书馆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缺乏是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18]。韦伯认为只有把学术当作事业,只有达到忘我的投入和痴迷状态,才能成就伟大的学术思想[19]。研究生作为图书馆学科和职业的后继者,既是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承继者,又是事业和职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和事业的未来,加强对他们的学科理论培养,对于他们认识、了解学科和职业,确立学科和职业兴趣、爱好,树立学科和职业信仰、理想,培养学科和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
对学科群体的管理与引导从传统的“利益相关”向“价值观相同”与“心性一致”的思想意识层面提升[21]。应该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宣传图书馆学精神与思想,培养具有有学术理想、学术精神,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研究生。同时要将基础理论、职业历史、学科价值、精神铸造和传承、职业的使命和良知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述,让研究生了解学科核心内容,培植有理想、有情怀、昂扬向上的学术风气。改变基础理论受到冷落的现状,积极扩展基础理论广度与深度,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地位,通过基础理论将不同研究方向与领域实现精神连接,形成统一认识,打造坚固学科内核。
4.3 优化评价体系,树立正确导向
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宏观政策需要转化为微观制度去落实,“评优评先”始终是关系每个研究生个体的重要指南。目前在各个院校中的“评优评先”体系大多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但有“重数量忽略质量”的趋势,出现用低层次论文“凑数”的现象,有的则规定不明确,导致在评奖过程中“扯皮”现象频发,不利于良好学风的树立。
需要继续优化研究生评价体系,首选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宏观评价原则,对企图“混学历”的学生进行威慑;其次,建立“程序公平”的中观评价流程,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其成果进行综合审视,对于有“凑成果”嫌疑成果和存在“逻辑问题”的成果进行重点评审,或者要求申报人进行答辩,防止低水平论文“凑成果”恶意行为;最后,优化“评优条款”,一方面,提升高水平论文加分权重,减少低水平论文的加分权重,将与学术关系不大的加分项进行规范和削减,从根源上杜绝“凑成果”行为,另一方面对评优规定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在评优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及时关注,并在进行及时的修订,不断填补漏洞,对“钻空子”行为做到及时纠正,为研究生树立正确学术导向。
5 结语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22]。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抵制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等,树立良好学风[23]。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程》中关于工作人员的表述中,提出专业馆员应该具备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4]。可见未来高校图书馆领域的专业馆员素质将有较大提升,同时也说明,研究生将成为中国未来图书馆事业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业务能力,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图书馆学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应该正视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选拨体系,培育“天下大道,唯有德才者居之”的浩然正气,营造“治学”“谋事”“立业”职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图书馆事业,具备图书馆精神,秉承图书馆理念,掌握图书馆技能,熟悉图书馆业务,钟情图书馆职业”的事业开拓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