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缘起》中的古为今用
2019-02-20季雨欣
□ 季雨欣
一、《白蛇传》与《捕蛇者说》的古为今用
《白蛇·缘起》以晚唐末年的政治现状为背景,围绕暗杀国师失败死里逃生意外失去记忆的小白和机缘巧合不经意救起小白的阿宣展开,开启了一段凶险万分却又温情四溢的寻忆之旅。在这段异常惊险刺激的旅途中,阿宣与小白体味了亲情、爱情、友情、种族情、家国情等种种情感考验与生死抉择,历经人妖殊途、家国动乱、生死离别等种种困苦劫难后最终再续前缘。《白蛇·缘起》源于民间传奇故事《白蛇传》,记述的是千年修炼的蛇妖白素贞为报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身为人,在经历了西湖相遇、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压身雷峰塔等一系列挫折与磨难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奇故事。目前发现《白蛇传》最早成型故事载于冯梦龙《警世通言》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说宋高宗南渡,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小乙官人便是今日口耳相传、家喻户晓的许仙,查阅有关《白蛇传》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会发现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被称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据《警世通言》载,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名为许宣的男子爱上了与其西湖相遇修炼千年而化身为人的蛇妖白素贞,两人因伞结缘,历经诸多是非最终结为夫妻,然婚后真相败露,白蛇与青鱼(古文为青鱼,后编为青蛇)被法海置于七级雷峰塔下,更有“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流传后世。《白蛇·缘起》可谓《白蛇传》前传,讲述的是阿宣与小白在生与死、人与妖、正与邪的较量中,从相遇、相知到相爱的人妖相恋的传奇故事。
“晚唐末年,天下大乱,妖魔鬼怪,出没人间。皇帝沉迷于求仙,国师太阴真君屡试未果,皇帝震怒,国师逼迫百姓捕蛇,修炼道法,以重得皇帝宠信。”唐代道教兴盛,为修道求仙亦为长生,炼丹之术极为盛行。炼丹术实有外丹术与内丹术之分,外丹术为外体服用,实为多种化学用品的集合体。西汉以前,有关丹砂的文献记载列举以下几条:《尚书·禹贡》中记载:“砺、砥、砮、丹”①;《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记载:“真人曰:以丹砂精化为流珠霜雪,铅精化为还丹,黄白乃成,服之神仙矣”②。为求长生,除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也醉心于访道炼丹,“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便是李白为炼丹井所作;韩翃《赠别华阴道士》中的“紫府先生旧同学,腰垂彤管贮灵药。耻论方士小还丹,好饮仙人太玄酪”,充分描写出炼丹道士们的道姿仙态,以及诗人对求仙炼丹所持有的肯定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炼丹之术造成的副作用日渐暴露,实践证明长生之术只能是一种不合实际的幻想。至此,醉心于人为性延长寿命的世人将关注的焦点由对于外丹术的追求转向对于内在修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品行的内丹术的执着。
影片开篇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背景,皇帝昏庸、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国师为博得皇帝宠信更为满足自己修炼私欲,逼迫百姓捕蛇,致使家国混乱,百姓无心家事、不做农事,只为捕蛇以求生路。永州城及其周边地域百姓为谋生计只得从事捕蛇这一极其危险的工作,以求在苛政的利爪下苟且偷生。古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载:“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永之人争奔走焉……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纵使捕蛇凶险万分,稍有不测则有性命之忧,然奈何苛政猛于虎,苛政之毒远甚于异蛇矣,妖魔鬼怪除了光怪陆离吸食精气的妖、藏在暗处伺机而动的魔、被压榨鱼肉无辜致死的冤屈鬼魂,更有趋炎附势、昏庸无道、压榨百姓、残害生灵、贪赃枉法的统治者和执行者,他们才是这世间真正的“长了两条腿的妖怪”。
《白蛇·缘起》以《白蛇传》编织故事展开的人物背景,借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是对于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影片对于唐代末年动荡不安、混乱不堪的政治现状与社会局势进行了无情鞭笞与控诉,同时对于发生在许宣与小白身上的感人肺腑、矢志不渝的爱情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真诚的赞美,这使影片笼罩在浓厚的人道主义气息与家国情怀之下,同时也寄予了与“苛政猛于虎”的吃人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以人为主、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赞美与歌颂。
二、道教与道家思想的古为今用
唐末国运衰退,有志者报国无门、万念俱灰、内心苦闷,崇高的理想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这一时期诗人们追求的不仅是隐逸般的生活、精神的慰藉与安抚,更是于乱世之中无声的质疑与反抗。在寄希望于政治未果后,儒家由积极入世转变为淡漠时政,佛家在经历了“会昌法难”这一生死浩劫后,纵然死里逃生,但是已然不再对李唐政权抱有幻想,转而寻求地方军政要人的支持和保护,同时又尽力争取底层百姓的拥戴,并由此走上了以山林为基地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③,逐渐形成了追求个性解放与物我两忘的禅宗。魏晋之后作为哲学流派的道家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继承与改造的宗教代表——道教。社会现实与政治状况使唐末三教合一进一步发展,程度渐深。纵然三教合一,但在三教合一局势中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隐逸出世、归隐淡泊、安乐于寻人弥鹤、坐看风雨的山野生活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达到自然—释然—怡然来解脱人世烦恼。唐末动荡绝望的社会环境下,求人不得,求己不能,只得转而求神求仙,将希望寄予外在的超现实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精神世界。道家以醉情山水,消除烦恼,达到超脱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追求,刚好适应了晚唐诗人报国无门、内心苦闷的心理需求。这种既高雅又简便的修为方式成为了文人超脱世俗的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应乱世持自身的一种途径④。
《白蛇·缘起》中处处可见对于道家思想的古为今用,同时也渗透着对于道教的讽刺与鞭笞。《白蛇·缘起》中最大的反派——国师是以道士的形象出现的。作为皇帝最信任的角色、国家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一形象也暗示了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师是最大的反面角色,身居高位,却无恶不作,从侧面暗示了唐末皇帝迂腐、政治混乱、国家动荡不安的残酷现实。小白为帮助阿宣逃脱小青追杀而误入塔下荒废道观,塔下机关瞬间启动,小白身陷险境。小白身为妖是道教攻击的对象,道士以杀妖除魔为己任,宣扬所谓的“太平哲学”,见妖就除,见魔便杀,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这也是造成乱世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观内留存的真迹——“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鬼妖丧胆,精怪之形。诛妖除魔,灭形灭神”,来自于道家八大神咒中的金光神咒:“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咒语是代神明宣言的一种咒术,是行法演道的核心手段,是修道之士日常防身保命的武器,也是沟通神灵的媒介,更是驱妖除邪的法宝。但事实上,咒语时常被道士乱用,或是蛊惑人心,或是满足私欲。妖怪道士所练的太阴真功源于武当太阴神功,是历代修道的养生之术,然道士不走正路,利用活蛇来提升功力。道士反派形象的出现、慌乱破旧遭到遗弃的道观和观内清净之地阿宣与小白的欢情都暗示着影片对于道教的鞭挞和对道士们丑恶形象的无情揭露。
阿宣是一个充满着道家纵情山水、出世避世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大道无为、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蔑视礼教、不尊世俗,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理想、爱情和生活。为了理想,他固执地坚持着在别人看来没有出息的事;为了爱情,他不惜把自己变成这世间最弱最小的妖怪,乱世之下阿宣的现实理想是躲避尘世、逃离喧嚣、纵情山水、御风而行,天地之间逍遥游。《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不仅是其首篇,更是其中的名篇。逍遥不仅是阿宣的理想,更是庄子的人生追求。“逍遥”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逍遥追求的是与天地交融,同生同在的绝对自由,“寓形于两间,遨而已矣。其行也无所圆,其反也无所息,无待也。”⑤阿宣的理想在当时豺狼当道、暴虐奸邪横行的时代下注定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国不安家何以定,纵九垓八埏,天涯海角,然妖魔鬼怪,豺狼虎豹无孔不入。怕蛇却逼不得已而要捕蛇的阿宣与身为蛇妖便注定只能四处躲藏逃避捕杀而无处安身的小白,注定要成为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与牺牲品。
影片中角色用语也充满着道家思想的气息,例如“共享共有,万流归元”,“元,始也。”⑥“元”乃道家之“道”,即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⑦万物皆源于道,存于道,享有道,同时也要顺于道,归于道,此乃万物归元。“离火、艮土”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周易》。《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记录自然哲学与人文哲学的重要典籍,离,丽也⑧。“离”代表上升的太阳,既是丽也是火,艮其象曰:兼山⑨。“艮”意为止可兼山,贲象曰:山下有火⑩。贲卦象则为“山下有火”,实为新气象新生命的代表,代表的是生,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⑪。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万物正是在此消彼长连续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源于自身的矛盾运动,“易”即是“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⑫天下之物终有一“易”,唯有恒常的道不变,从《周易》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家思想韵味,实则也是道家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白蛇·缘起》开启了中华优秀古典文化古为今用的新篇章,同时也掀开了国产动漫强势崛起的新序幕。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化的不断渗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拥有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泱泱大国的中国也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优势,使其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用中华优秀古典文化引领中国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董原.尚书·礼记[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35.
②黄帝九鼎神丹经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96.
③李谷乔.试析“会昌法难”与唐末禅宗的勃兴——基于塔铭文献的视角[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04):81-86.
④赵静.从晚唐隐逸诗探视唐末儒释道思想的流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5):62-65+110.
⑤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⑥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
⑦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5.
⑧元阳真人.周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5.
⑨元阳真人.周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0.
⑩元阳真人.周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7.
⑪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5.
⑫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