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
——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2019-02-20樊斯文

视听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静秋山楂树之恋

□ 樊斯文

从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在电影内容的表达上就偏重一种厚重的、与历史相关的、具有民族性的主题。其后排除典型的为产出而产出的电影(比如《三枪》),张艺谋在电影故事的表达上一贯保持着八十年代文学语境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考量。而《山楂树之恋》显然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关于文革期间的情感,张艺谋并非首次试水,前有《活着》,后有《陆犯焉识》,而唯独《山楂树之恋》中所述事件似乎只与情感有关,让人感慨的同时,又让人怅然。这期间,张艺谋的电影叙事手法如何表达,如何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镜头之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电影叙事中的“诗意”

(一)关于诗意的不同展现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诗”早早地占据了艺术评价的最高点。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艺术作品集是孔子汇编的《诗经》,而西方艺术的发源则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荷马史诗。其后,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当其创作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我们都习惯性地称其为“诗人”。可见,诗在整个人类的艺术表达中的地位都是极高的。

诗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其巧妙的表达形式以及隽永的意蕴外延是分不开的。人类对于情感和观念的表达在一时一地是有局限的,很多时候,外部的表达形式只能展现人们心中之万一,而诗作为一种内容的展现形式,在人类历史的最初时期就具备了一种近乎极致的表达效果,那就是所谓的“意境”。在词不达意甚至是人的思维也无法透析的领域,诗总能通过一些凝练的语言和精巧的表达方式让人思路通畅、豁然开朗,达到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艺术表达手段变得多样,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发展,声光影像等工具都在帮助人们将心中所想更加具象地表达出来,可是这同时也具有一种局限,那就是过于具象的表现让人们让渡了一部分的想象力,使得可延展的范围大大缩减。电影就是如此。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成熟,所谓的“商业片”就要最快地将人们的想象纳入到影片的逻辑当中,这期间其实是一种创作方与观众之间的角逐和博弈。然而,电影作为艺术表达手段的一种,也依然具有让创作者与接受者走向和解的可能性,那就是在电影中融入诗意的表达手段,将电影的部分内容情节,甚至是对于主旨的阐释的想象空间留下来,供双方各自解读,这就是电影叙事中的诗意。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诗意叙事

张艺谋无疑是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虽然其作品在主题表达和选材角度上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其电影创作的能力以及展现诗意的手法却是不可否认的。早在1985年创作第一部作品《红高粱》时,张艺谋就已经能够在简陋的拍摄环境中从肥沃而粗犷的土地上找到一种关于莫言所描述的“祖先原始生命力”的浩大诗意。其对于土匪、乡民原始恩仇的展现方式撬动了整个民族的神经,将一种对于情感的原始追求方式延展到了每一个人对于自身起源和血脉的思考中。在其后的创作中,无论是对古代中国进行展现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对于现代以来的中国进行描绘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陆犯焉识》《秋菊打官司》,乃至最近一部的《影》,张艺谋都会在电影的间隙巧妙地将诗意的表达嫁接在故事的叙述中,让观众感受到恰如其分的会心一击,从而将思维抽离现有的空间,在更高维的境界徘徊。

二、《山楂树之恋》中的诗意策略

(一)在混乱年代与纯洁情感之间对比展现出的诗意

毫无疑问,《山楂树之恋》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是极度混乱的,在今天的语境中,我们无法在大众信息传播中对其进行详细准确的描述。而张艺谋作为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在回忆、反思那段时光时,其感受会是更为复杂的。

在混乱的年代背景下,人们之间所展现出的纯洁情感会更为可贵。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便是如此。在70年代,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已经快要走到“要做爱不要作战”的边缘,而同时期的中国大陆却走向了一个对性和爱情极端退避,甚至妖魔化的境地。人们对于爱情和性一方面极度沉默,另一方面却又在见到爱情时会快速地将其与性捆绑,这样的境况是十分扭曲和荒诞的,因此《山楂树之恋》中,老三与静秋的爱情是势必要在夹缝中生存的。

电影中,老三和静秋在约会时被静秋的妈妈撞见,随即就遭到了静秋妈妈极端的阻拦,在这个情况之下,老三别无他法,只得向静秋妈妈妥协,但是提出要为静秋最后绑一次绷带。于是,台词陷入了沉默,此时张艺谋开始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老三细致地为静秋绑绷带和静秋妈妈独自钉信封的镜头交替呈现。这是一种惯常的以镜头语言代替台词语言的方法,但是在展现电影中特殊时期场景的过程中却得到了环境的特殊加持,使得时代与个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冲突和对比展现得更加明显。观众可以从老三和静秋不舍的眼神中感受到爱的存续,也能够从静秋妈妈钉信封的行为中感受到她对于环境、时代和权力的绝望。双方虽然存在矛盾,但是本质上这种矛盾不来自于双方的自由选择,都是身在时代漩涡中不由己意。由此,观众对于这种沉默场景的感悟也就继续提升了一层。

(二)对于空镜头的运用

在《山楂树之恋》中,人物时常是沉默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使得当镜头里的人物消失以后,反而让电影中的声音变得更加明显,而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镜头。

《山楂树之恋》中的空镜头运用很多。事实上,张艺谋确实善用空镜头。所谓空镜头,就是镜头中不出现人物或不出现被聚焦的人物,这种镜头的内容也很丰富,有时是自然景观,有时是生活场景。在《山楂树之恋》中,空镜头最常出现的内容就是自然景观,最具体的对象就是那棵山楂树。山楂树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直接关联着那首苏联歌曲《山楂树之恋》,这首歌的曲调简单纯净,让人感伤。而静秋与老三的定情也与山楂树相关,这使得山楂树承载了老三与静秋的爱情,同时作为一种连接,将二人的爱情与更能够引起共鸣的歌曲《山楂树之恋》相连,让二人的爱情拥有了更加隽永的意味。因此,当空镜头中出现自然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内容最后总是聚焦在山楂树上时,这种内容就作为一个触发点,让观众打开联想和想象的阀门,感受到诗意的表达。

(三)《山楂树之恋》对张艺谋以往诗意表达的继承

事实上,我们在分析《山楂树之恋》时可以看到张艺谋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表达习惯。这种诗意的表达是有所继承的。从张艺谋本身的表达习惯来看,他更尊崇于无声之处见深情的金科玉律,这更符合电影刚刚发明时的经典思路:电影剧本中台词越少越好。而这种思路展现在张艺谋身上,就更体现出了一种由沉默年代走来,习惯了用沉默和严肃展现思考的创作思路。

比如在《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的故事从外壳上来看,是一个青春期男女恋爱的故事。但是这不符合当下商业片对于青春期男女恋爱的展现,它没有密集的对话,没有剧烈的剧情冲突,甚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特殊时代对于恋爱的极端扼杀。所有的对话、冲突和时代的扭曲,全都隐藏在老三和静秋相视的沉默中,甚至是隐藏在空镜头的山山水水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艺谋的电影叙述习惯仍然是以镜头叙事为先,台词作为一种辅助,仅在必要时使用。这种大多数时候沉默的叙事方式,使得线索与感情在沉默中获得一种力量的积蓄,在台词出现时,得以爆发出更多的力量。这本不符合当前市场中商业片对于爱情的表达(过于沉重),但是运用在特殊时代爱情的表达上,这种沉重却恰如其分。

综上所述,《山楂树之恋》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比较特殊,但是仍然具有十分明显和强烈的张艺谋风格。从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上,张艺谋很好地通过台词的沉默、场景的对比以及空镜头等手法将许多言外之意表达出来,在展现了纯洁爱情与复杂年代的基础上,更让人进入一种对于情感和人性的永恒思考中。

猜你喜欢

静秋山楂树之恋
霞之恋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菊花之恋(外五首)
夷陵那棵山楂树
周冬雨 找到真我
海之恋
山楂树之恋》:文革岁月中的纯爱
真爱永恒——评《山楂树之恋》电影与小说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