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社会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动力论

2019-02-20田祥茂

关键词:动力文明交流

孙 英,杨 扬,田祥茂

(1.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院,北京 100081;3.陆军工程大学 军械士官学校,湖北 武汉 430075)

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享受着全球化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世界怎么了,将向何处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不同程度地深入发展,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选择逃避,更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单独应对。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继续进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2]他同时阐明了“文化文明力量”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人类文明交流交往视角进一步审视了破解全球问题的关键在于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独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呼吁:“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力量在当今人类社会越发得到彰显。

有考据以来的人类社会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在考古发掘出的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犹太、古希腊等文明遗址和文化遗存中,均存在着不同于其自身文明特征的文明标识或其他文化影响的证据;各类文明留存的典籍、文书材料中的记录等同样也证明着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互鉴的史实;更不用说当前人类依旧使用着诸如古印度文明的阿拉伯数字、多样化食物等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七千年人类社会的总进程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从单打独斗逐步走向合作联合,正是这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发展过程。当“地球星”逐步演变“地球村”,全球人类如何共同生活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取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程度,文明交流互鉴的程度愈深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则愈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格局共同构成了现在的人类社会,唯有交流才能达成共识,唯有交流才能借鉴发展,唯有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人类社会进步走向,并做出合理的应对之策。从动力论角度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称之为“文明交流互鉴动力论”。动力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范畴,是解释社会发展根源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考察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将其分为原生动力、内生动力、外生动力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矛盾是事物运行变化的动力,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主要矛盾引发的动力称之为原生动力,是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产生的动力;事物发展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由内部矛盾引发的动力称为内生动力,是指由于事物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由外部矛盾引发的动力称为外生动力,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于世界历史,受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驱动而产生的动力。

一、原生动力论:文明多样性

什么是文明?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以至于为了确定它而不得不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解读,从而难免陷入冗繁的概念罗列的窠臼。探讨如何界定“文明”的概念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主张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出发,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参照来看待文明,在于通过对文明的考察来重新审视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问题。在此,我们所讨论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所形成的结晶。

文明作为一种实践产物,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不同认识与把握后的实践改变。文明存在于人类的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存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展水平和状态的显示。相同的经济基础由于受到不同经验事实、自然条件和种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现象上会显示出各种变异和程度差别,因此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明必然是不同的,世界文明必然是多样的。从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文明在产生同一性基础的同时,必然产生它辩证统一的另一面——多样性。历史和现实中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事实证明,文明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互为前提、密不可分。文明的多样性引发了文明交流的需要,每一次不同文明的交流大都带来了文明的相互学习与进步。文明多样性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和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社会多样化的格局,正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人类社会得以进步。从动力论而言,文明多样性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概括为原生动力。

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它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了可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和前提。文明生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生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中,与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所共生。因此,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3]辩证法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于物质关系范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4]32-33,亦即生产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生产关系孤立存在;而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水平和状况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任何人不可能对其进行废除,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任何人也不可能阻碍其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关系由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构成。“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则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5]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原始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设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中所包含的政治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如国家、政府等机构的确立、制度的制定、军队监狱等组织设施的设立。观念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如法律观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政治观念。

原生动力论强调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从人类社会存在伊始就原生存在的。文明不是单一存在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决定了文明必定是多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说明文明的多样性,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齐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文明也是一样,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实践,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具有客观存在性。每一种文明扎根于自己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亚洲孕育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古代的非洲孕育的埃及文明,古代的欧洲孕育的爱琴海文明,还是现代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等,它们都是在特定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下创造、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他们都是客观的存在,具有极大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6]543正是因为有了多样的文明荟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了多样的文明,人类社会才得以在相互交流和互鉴中发展和进步。

原生动力论要求我们必须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待多样的文明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彰显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征,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包容性,在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地不断吸收外来的过程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留存。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催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玛雅文明的消失正是文明多样性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尽管玛雅文明的很多历史已经不可考,但从玛雅文明的研究现状来看,玛雅文明的兴盛于与墨西哥文明的交流,衰败于与欧亚大陆文明的隔绝[7]。文明多样性这个原生动力的缺失是玛雅文明最终消亡的原因之一。它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缺乏与其他文明的必要互动,从而逐渐失去动力并最终走向消亡。

人类必须反思,以史为鉴。我们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差异性,但我们主张用“文明对话”来求同存异,而不是用“文明冲突”来强调差异。正是多样的文明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文明对话让人类社会不再受地缘限制而成为了互相联结的整体,历史发展表明,任何一种文明的存续和发展都是以其他文明的存续和发展为前提与条件的[8]。因此,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

二、内生动力论:文明交流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在其著作《文明及其内涵》中提到,文明终归事关“文明互渗”,表示朝向、趋向等含义[9]11。也就是说,某一种文明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于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因为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创造了文明就意味着有人类所生活实践的地方就存在着文明,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交往的存在就有文明交流的存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的存在发展的需要,因此是人的需要决定了文明交流的存在。人类社会进步原生于文明多样性,但决定其发展的内因在于文明交流的需求。从动力论而言,文明交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概括为内生动力。

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也就是指文明交流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文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人类自身发展来讲,人类的存在是与社会实践活动所并生,文明便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同时文明也存在于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时便催生了文明交流。就文明自身发展来讲,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与生俱来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讲:“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6]524文明的多样性就要求文明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多样必然带来交流,也必然需要交流。归根结底,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们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是进行物质生产本身,没有物质生产,没有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做保障,人们就无法生活,因此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进行一切其他活动的前提。那么是什么驱动了人们开始物质生产呢?马克思还强调:“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4]23人的需要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的前提。这是由于,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就一定会有对物质产品的需要,而劳动是让这一需要变成现实的唯一途径,通过劳动便可以进行以获得物质产品为目的的社会生产,而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结成社会关系,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需要先于生产,社会生产总过程可以归纳为:需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消费又会促成新一轮需要的产生,是生产过程的新的出发点和起点。故,需要是社会总生产得以持续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论强调文明交流既是文明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交流和互鉴,交流是互鉴的前提,没有交流怎么谈得上互鉴。人类的发展史不仅是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文明的交流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众多的文明交流的事迹。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武帝建元2年,出于军事目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到西域去联合大月氏来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虽最终没有实现与大月氏的联合,但是张骞对西域的地理、特产、风俗、习惯等都有所了解,为汉朝开通与中亚的交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这一次成功地邀请到西域使者与张骞一起回到长安,从此,汉朝与西域的往来拉开了帷幕,开辟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使两地人民的交流交往都更加密切了,在促进两地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带动了文明的交流。再比如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南京出发,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共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自明太祖以来的“海禁政策”,为加强中外文明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尤其是在宗教文化方面,郑和船队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同时也带回了天方国伊斯兰教的写真画本。还有许多外国使节主动前来交流的事迹,如唐代的日本遣唐使团,从公元630—895年,长达两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共十几次派出使团来中国学习文化、律令制度、科学技术等,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唐朝僧人也随使团前去日本交流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这种交流和学习,加强了两国的友谊,也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变革,等等。这些历史表明,文明的交流对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影响是重大的,因为交流的过程就是互相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10]中华文明就是在交流互鉴中形成的。

内生动力论要求平等、尊重、包容的文明交流。文明多样性催生了文明交流,但也面临着障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能够明确地、圆满地、有说服力地回答我们面临的关于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11]文明的平等交流,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形成的过程,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以“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为主导的观念,文明的平等交流还是需要正确的文明观、价值观来引领,需要平等、开放、包容的原则来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2]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也认为,文明交流就要认可各个文明,各个文明之间都是一如既往的同等重要,交流不应该出现某一种文明凌驾于各文明之上[9]130。所以,文明交流,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文明才会形成一幅和谐共生、平等交流、互鉴互促的美好画卷。文明交流的趋向性目的是文明互鉴,因为互鉴的过程是彼此学习、互促互进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

三、外生动力论:文明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当前人类社会史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世界史,现存的文明均是文明交流后的产物,文明交流的目的趋向于文明互鉴,只有文明共存才能够真正地超越文明优越,只有文明互鉴才能够真正地超越文明冲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迫使文明交流不止于交流,而要更进一步相互借鉴学习,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规定,而文明互鉴是更高一级的文明交流,文明交流不一定促成文明互鉴,但文明互鉴的前提一定是文明交流,故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外在动力。从动力论而言,文明互鉴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概括为外生动力。

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外生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外部因素。所谓文明互鉴是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建构,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8]。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得以建立,因此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世界交往出现。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真正的共产主义而非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就是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到“民族史”和“地域史”终将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但是这不意味着“民族史”和“地域史”所孕育的文明被替代或者消失,“世界历史”腾空出世,而是指“民族史”和“地域史”所孕育的文明不再受特定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它们彼此交流互鉴,共生共存,共同孕育出了“世界历史”,并成为“世界历史”中的组成部分。

外生动力论表明在新的时代,“民族史”和“地域史”即包含着自己本身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以“世界历史”的方式创造着新的文明成果,让这一切得以延续和发展。如今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这一理论科学性的最好证明。全球化不断冲突着现有国家和社会边界,世界正在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逐渐超越地域、超越民族国家、超越文化而增进交流,互相学习、友好合作,人类社会也正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文明互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规定。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各个文明的共同发展聚合起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外生动力论强调文明互鉴是各个文明自身发展的需要。文明的发展程度与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各文明自身发展的标志,是各民族国家的发展追求,更是不同文明自身存在的重要途径和条件。发端于西方社会的“文明冲突论”在现代西方社会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学者和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钥匙。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认为:“每个民族国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着文雅、文明化的进程,应该认识到,这些不同途径可以相互比较,甚至可能彼此兼容,也有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比较,各方发生变化并走向交流。”[9]8文明互鉴使得众多不同的文明在互鉴中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有利于彰显自身的价值,延续自身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形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外在动力。

外生动力论要求文明互鉴必须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强调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略文明的同一性。不同文明能够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一定是因为文明的共性超越了文明的差异性,而文明的共性需要通过文明差异性表现出来。我们既要承认文明的差异和区别,承认文明的民族性,也要承认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明都是有可交流、可借鉴的方面,承认文明的同一性。社会上对于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广泛质疑。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中建构了“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结束之后,新的世界形成,在新世界中,最普遍和最主要的区别不是政治、经济或者意识形态的区别,而是文明的区别[13]。毫无疑问,这种“文明冲突论”是以维护西方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它是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文明冲突夸大为一种主导国家政治舞台的现实力量,这是片面的、狭隘的。

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文明之间的区别和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区别,让不同文明借鉴成为可能。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4]文明互鉴就是需要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和丰富自己。文明互鉴切记不要丢失自己,全盘吸收。正如学者司马云杰所说,现代化虽然要改造他们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虽然要创造和吸收新的文化特质,但是归根到底,它是民族文化积累基础上的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其价值体系的转换也是自我文化积累的突变。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化的需要,或者是把一个不符合其价值取向的现代化硬塞给他们,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否则就会淮橘为枳[15]。不同文明所具有不同的性质,就决定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还是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是不同路不等于封闭,更不等于互不相融,而是要做到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发展自己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四、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动力论深刻剖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构成与支撑,原生动力、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它们的内部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文明交流互鉴动力论有力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文明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外生动力。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基础和前提;文明交流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文明互鉴的必要条件;文明互鉴是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交流的趋向性目的,是文明交流的充分条件。三个动力之间互相配合,协同用力,共同形成合力,促进着人类社会进步,也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大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多元多样成为常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成为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全人类角度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要义是各国共处在一个世界之中,各国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利益,以促进世界共同的长期的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终极目标,是文明交流互鉴三动力的合力生成。

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所形成的合力,具有凝聚不同文化优势的功能,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所谓“人文”,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就由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所组成的世界而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民族性格、价值取向、文学艺术等等,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需要千姿百态的文明互相尊重和学习,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凝聚不同文化的优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所形成的合力,能够彰显优秀文明的活力,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发展动力。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一定是各个民族所具有的优秀文明,传播出本民族的优秀文明以弘扬本民族的文明和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以学习、借鉴其优秀成果,以丰富、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使得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价值,任何糟粕文化都谈不上交流与互鉴。进而,各种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最终会使得世界各民族所共同具有的优秀文明为人类社会所共有和享用,由此极大地彰显优秀文明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共有基因,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文明共通性,促进共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发展动力。

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积极推动。我国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也是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最重要的就是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为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四点倡议,即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8]。其中,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核心要求;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促进文明交流的核心价值;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实现文明互鉴的核心理念。只有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真正地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6]。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展现,是塑造和平安宁、共同繁荣、互相融通的亚洲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之路。

所谓攀山千条路,同仰一月高,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均生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三者所形成的合力同时又都以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猜你喜欢

动力文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请文明演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说文明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对不文明说“不”
动力船
文明歌